要掛科學家的科學招牌,最要緊的是會用滿口的科學名詞。假如你說“我要一杯熱開水”,你的說話就太“不科學的”了,你非得要說“我要二百五十西西的氫二氧,它的溫度須要達到過沸點,並且要維持著比較的高溫度。”明明一句簡短而人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的話,必得要改成囉哩囉嗦而多數人不懂的話,這方才是合乎科學的資格。這是許多人對於科學名詞的感想。
我現在說明科學名詞存在的理由分三層來說:第一,科學研究的東西往往不是平常人知道有的東西。氫二氧,固然可以叫它“水”,溫度達到沸點固然可以叫做“開”,或是“滾”,但是像鈉、鋁、聲波、電波、微茵、維他命都是平常不知道有的東西,所以不得不給它們些名詞,以便稱述。
第二,科學家所研究的事情往往不是平常人所問的事情。比方東西動的快慢科其名日“速度”,其實就是快慢;可是比方東西望下掉的時候它的速度越變越快,它的變法究竟變得有多快,這是科學要問而平常人不要問的事情,因而不得不給它個名詞叫“加速度”。再比方一個病人跟一個好人在一處,分開之後,第二人好像沒有過著那個人的病,可是過了幾天那個病發出來了。並且各種傳染病從染著過後到發出來有各種不同的期限,因而就給這期限一個名詞,叫某種傳染病的“潛伏期”。
第三,也是最要緊的,就是科學所以要用科學名詞,是為著要改組日常所見的東西跟事情的觀念。因為咱們日常所用的名詞,跟這些名詞所代表的觀念往往是很不清楚很不一致的,隻要一仔細認真的想要把它弄清楚,想要找出它所代表的實在的東西跟事情,就會發覺出來許多分歧跟矛盾的地方。
比方“力”是一個很籠統沒有清楚範圍的觀念,科學就分出力(狹義的),是質量乘加速度(mɑ);動量,是質量乘速度;動能,是半質量乘加速度平方(mυ2/2)等等不同的事情。冷熱就分出溫度、熱量、比熱、皮膚上的冷覺點的感覺,都是各有各的意義跟範圍的。照平常觀念,鯉魚也是魚,鯨魚也是魚。科學就根據卵生胎生等現象分出魚類跟哺乳類,而把鯨魚跟貓、狗、人類一同歸在哺乳類。年的概念比較清楚一點,但是細追起來,又有以四季定年(回歸年)、以地球公轉周期定年(恒星年)、以地球近日點周期定年(近點年)、以黃白道交點周期定年(交食年)的四種長短不同的年。
為照理想的辦法,為避免平常語言容易引起誤會計,最好完全用符號ɑ,β,γ,或希臘、拉丁等字來代表科學分析出來的各種有定義的觀念。比方說鯨不是魚好像奇怪,假如說鯨不是P或不是“辟斯開斯”就一點沒有什麼奇怪了。但為便於學習跟記憶,當然是用略有關係的普通文字方便些。不過要記得這完全是為遷就多數人方便的辦法,科學是絕對不負遵守詞字在語文上的“正當”用法的責任的。
還有假如平常的名詞,經查考的結果,知道它所指的東西並不存在,所說的事情並無其事,或是所指的事物經分析過後內容各部太不相幹,不成有意義的觀念,例如神仙、手氣(賭錢的手氣)、藥的寒性熱性、發(如吃雞是發的)等等,科學壓根兒就不談這一套。如果要談的話,就拿它們當語言學跟社會科學的材料了。
總結起來可以說,科學的所以用名詞,不是因為好好兒的老牌名詞不夠時髦,必得改了洋裝才夠引人注意,也不全為科學要研究平常不知道有的東西跟不注意的事情而題新名詞,乃是因為咱們平常所持的觀念跟所用的名詞太含糊太不一致,一經細查,就覺出來或者是沒有這回事,或者它並不是一類事,因而不得不另造一些分析嚴密範圍清楚的名詞,才可以作散布跟推廣正確知識的合用的工具。這是科學名詞存在的主要理由,並且也應該作用科學方法研究向來不認為在科學範圍內的任何類問題的榜樣。
這回再請讀者讀一篇說明文。
說明文說明一種道理,作者的態度是非常冷靜的。道理本該怎樣,作者把它說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間摻不進個人的感情呀、繪聲繪色的描摹呀這一套。讀者讀說明文也隻是理智方麵的活動。讀了作者的文章,再根據平時的經驗加以考核,的確有那麼一個道理的,就認為“是”;道理並不如作者所說的,就認為“非”;其間絕對不容有偏好偏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