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元任的《科學名詞跟科學觀念》(2 / 2)

但是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麵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嚐不可以帶一點兒風趣。我們坐在教室裏聽教師作各科的講述,這些講述寫下來的時候差不多都是說明文。有幾位教師的講述絕對冷靜,一是一,二是二。我們聽了固然長知識,但是有時不免感到厭倦。另外有幾位教師的講述卻帶一點兒風趣,照通俗的說法就是“發鬆”,他們舉出一些有味的例子,插入一些“幽默”的語句。我們聽了不但長知識,並且對他們的講述發生了濃厚的興味,仿佛上了癮,往後隻是想聽,厭倦的感覺是永遠不會有的了。可見說明文如果帶一點兒風趣,對於讀者的吸引力就比較大——也就是它的效率就比較大。現在有許多專門學者著書立說,為了使一般人易於接受起見,往往采用最通俗的帶一點兒風趣的講法:道理就在於此。

趙先生這篇文章的第一節就有風趣。第一節不過說一般人對科學名詞存著誤解,以為科學名詞隻是科學家要掛科學招牌才造出來的。但是趙先生認為說了這一層不夠,他更舉出一個顯明而有味的例子來:一定要把“我要一杯白開水”說做“我要二百五十西西的氫二氧,它的溫度須要達到過沸點,並且要維持著比較的高溫度”,這是一般人對科學名詞的應用的感想。在這個例子裏,前一句多麼簡單明白,後一句多麼“囉哩囉嗦”不容易懂得。拋開了簡單明白的說法不用,偏要去用“囉哩囉嗦”不容易懂得的說法,世間再沒有比這個更傻的事情了。於是我們不由得要笑出來。然而,看了這個好笑的例子,我們不免想:科學名詞的應用果真全是這樣的傻事情嗎?這就引動了求知欲望了。在引動了求知欲望的時候看下文,當然比驟然地看來得親切。所以,這個例子增加了這篇文章的效率,並不是隨便砌進去的“閑文”。

說明文說明道理。道理是附著於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視而可見,觸而可知”的事物,有時不很容易領會。為了使讀者領會起見,說明了道理之後,最好指出一些實例來。這篇文章說明“科學名詞存在的理由分三層”,就是三個道理。譬如第一個道理:“科學研究的東西往往不是平常人知道有的東西”,所以不得不給它們定一些名詞。讀者看了這說明也許要問:哪些是平常人不知道的東西呢?哪些是給這些東西特定的名詞呢?然而看了下麵指出的實例,“鈉、鋁、聲波、電波、微菌、維他命”就明白了,知道這些特定名詞的確必要,如果沒有這些特定名詞,這些東西簡直沒有法子稱述。——關於第二個、第三個道理也是如此。

因為第三個道理“最要緊”,又比較難以領會,所以除指出實例外,再加上兩節來申說。所指出的實例是“力”、“冷熱”、“魚和鯨魚”、“年”,以見通常名詞和科學名詞所代表的觀念有籠統和明確的分別,要求觀念明確,當然要用科學名詞。這一節和屬於第一個、第二個道理的實例相當。下一節說明科學觀念為什麼不完全用符號來代表(為的是“為便於學習跟記憶,當然是用略有關係的普通文字方便些”)。再下一節說明另外有一些名詞非但籠統,簡直和科學觀念全不相幹,那是科學所不談的。看了這兩節申說,一些科學名詞以現在的方式而存在的緣故就了然了。

末了一節統括前麵所說的三個道理。前麵是分開來說,這裏是合起來說,而偏重於第三個。原來第一個、第二個道理也就是第三個道理。單隻為“平常不知道有的東西跟不注意的事情”,還不一定需要科學名詞,但是這些“平常不知道有的東西跟不注意的事情”跟我們的科學觀念有關,科學觀念能使我們知識趨於正確,那就非特定科學名詞不可了。

1936年6月25日,刊《新少年》1卷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