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掌故的經典之作(1 / 1)

中國當代文學為什麼給人了無趣味的感覺?一個簡單的判斷是中國當代文學有掌故,生活卻沒有掌故。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接觸中國當代文壇,所知中國當代文壇掌故相當多,比如名作家的私人生活以及相關趣聞。但換個角度看,中國當代文壇又是沒有掌故的,比如一個著名女作家和一個知名男作家間的婚外情,文壇可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這個掌故不進入文字,這就是中國當代文學最大的短處。古典文學不是這樣,我們隻要看看大量的筆記和詩話就可以明白,中國現代文學也不是這樣,我們隻要舉出徐誌摩和張愛玲的例子即可。文壇有它自己的生活趣味,一本正經是一九四九年後的狀態,連延安時期都不是這樣。今天的中國文壇為什麼不好玩?因為我們沒有麵對真實生活的勇氣,不要說老百姓的生活了,就是作家們自己的生活,他們也不敢麵對,文壇沒有掌故,就是一個死的文壇,一點活氣沒有,文壇知名人物,怎可沒有掌故?

最近讀《安持人物瑣憶》,感覺非常有興趣,雖然這些文章我多數在陸灝時代的《萬象》雜誌上看過,但集中再讀一次,還是感覺生氣盎然,這就是掌故的好處。這本書我看可以成為中國現代掌故的經典,它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書,因為它寫出了一個時代真實的文人生活,遠比我們讀文學史要豐富得多,學習文學,可以不讀文學史,但不能不讀文壇掌故,不能不熟悉文壇掌故。

最近見到幾位老朋友,都說起這本書,感覺都是好,後來看陳丹青在廣州的一個演講,也提到這本書,認為非常好。但也有一些朋友,懷疑這本書的真實性。我和他們說,不準確處難免,但絕對是真實的,以我個人對中國現代文史掌故的粗淺了解,陳巨來提到的多數掌故,我還可以從另外渠道再尋出來,可見至少是一種真實的傳說,由此也可以見出這本書絕對不是信口開河。我舉一個潘伯鷹的例子說明。

陳巨來記當時上海十大狂人,其中有潘伯鷹。當然,文壇掌故,要找一些有趣的事來說。陳巨來說潘伯鷹的新婚妻子,“見其妻張夫人,貌亦楚楚,而風騷特甚。餘領會潘得病所在矣……”另外還說到潘伯鷹簽名的方式等等。潘伯鷹一九五七年出版《黃庭堅詩選》,曾送給廈門大學李拓之一本,我曾在舊書攤購得一冊,確實如陳巨來所說,題名的風格非常獨特,其中還有幾處校改,都是同行專家才看得出的錯訛處,以後此書再版,我願意將此書送給他們參校。陳巨來提到潘伯鷹的再婚妻子,我們可以看吳宓的日記,也可以看《吳宓詩集》,足證陳巨來記憶之好。《吳宓詩集》中有一首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五日《賀潘伯鷹張荷君女士新婚》:“十年相望後先行,人海文林共此生。憐我滋蘭終玉碎,喜君織芰訂鷗盟。同心伉儷綢繆樂,兩戒河山去住情。書法詩篇名世久,虞初鴻著盼完成。”(見該書第五〇〇頁,商務印書館,二〇〇四年)。吳宓早年和潘伯鷹交往很密,他主編《大公報》文學副刊時,曾盛讚潘伯鷹的一部小說《人海微瀾》。《吳宓詩話》中對潘伯鷹更是推崇,可惜中國現代文學界對潘伯鷹早年的小說創作還少有深入研究,倒是舊書界對他早年的幾本小說極為重視,網上一本線裝的《蹇安五記》要賣到幾千塊一本。

好文學史不如壞掌故書,雖然此言不可完全當真,但掌故的生命力一般比文學史長,卻是事實。晚清民國,中國文學史著作不可勝數,但再版的極少,而晚清民國掌故筆記,稍有名聲的,基本都重印過,而且是過幾年就再版,我常常想,與其寫大而無當的所謂學術著作,還不如留心文壇學界的掌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