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嶽霖的名言(1 / 1)

這一兩年,說金嶽霖的文章很多,金先生的專業一般人都不了解,大家感興趣的是金先生的人生。金先生是老牌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對於他後來的轉變,許多人覺得很難理解,因為以金先生的過去推斷他後來的轉變,這中間缺乏合理的邏輯過程。胡適當年就說過:“……政權已很成功的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將這一位最倔強的個人主義的中國哲學家的腦給洗幹淨了?還是我們應該向上帝禱告請準許我們的金教授經過了這樣屈辱的坦白以後可以不必再參加‘學習會’了?”(《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第二二九三頁)也就是說,金先生的轉變是在壓力下做出的。對金先生的變化,他的學生王浩有一個說法,大意是說,一個人一生中如果隻追求一個目標,比追求兩個目標要有收獲,而金先生卻追求了兩個目標。王浩的話比較委婉,他實際是想說金先生後半生的學術貢獻不大,因為金先生早年的學術風格消失了。金先生是一個很風趣和有幽默感的人,他一生中說過許多有趣的話,在西南聯大時,有一次學生請他講小說和哲學的關係,他講完之後的結論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係。五十年代北京大學請艾思奇講演,批判形式邏輯,艾思奇講完後,金先生就說,剛才艾先生的講話完全符合形式邏輯。這些話在許多回憶金先生的文章中都提到過,但這些還不是我想說的金先生的名言,我想說的金先生的名言是他二十八歲的時候說過的一段話,當時他在《晨報·副鐫》上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優秀分子與今日社會》,是參加當時由蔡元培、胡適發起的關於“好人政府”的討論的。金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了這樣一段話:“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裏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當時金先生有一個看法,說是希望知識分子能成為“獨立進款”的人,所謂“獨立進款”,簡單說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這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卻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特別是在今天,對於從事自然科學的知識分子來說,做到“獨立進款”的條件大體已具備了,因為他們要真有本事,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對於從事人文科學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學會的那點辦報辦刊辦出版社的本事,就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那樣,想幹就幹,他們還得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工作,他們還很難成為“獨立進款”的人,這實際才是當代文人的尷尬處境。現在有些文人能靠寫文章養家糊口,是比過去強了,但這和真正的“獨立進款”還不是一回事,這一點文人不能糊塗,大家也不能糊塗。“與其在部裏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這是一種人生境界,不說更遠大的理想了,在今日,能實踐金先生這個早年的願望就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