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而這種愛應該是有度的,過度的愛,就會成為影響孩子成長的“礙”。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包辦孩子的一切,不給孩子接觸困難和艱苦環境的機會,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結果,原本健康正常的孩子變得自私、任性、依賴性強、懦弱、缺乏自製力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難以與他人平等相處,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競爭環境,甚至會人格扭曲,產生行為問題。
1做個合格的“懶”媽媽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天起,媽媽就為寶寶的成長傾入大量的心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常常累得焦頭爛額、心力交瘁。那麼在育兒的道路上,是否可以另辟蹊徑,既能養育好孩子,又能讓自己輕鬆愉快呢?
昨晚朋友小郭給我打來電話,跟我訴苦,她為了孩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覺得太累了,有時候真的想拋下一切不管,遠遠逃開。
我笑著說:“你感覺累,那一定是你不夠懶。育兒得講究方法,你要做個懶媽媽才行!”
她聽後,語塞了一會兒,許久才硬邦邦地擠出幾個字,“何謂懶?”“所謂的懶嘛,當然不是生完孩子後,對孩子放任自流、置之不理,讓其自生自滅。真正有意義的懶是在確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上保持從容的姿態,正所謂‘身懶心不懶’。”
小郭依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了讓小郭真正領會懶的含義,我給她介紹了我身邊四位出色的懶媽媽,分析其中的懶之妙處。
一號懶媽媽:燦燦媽媽(全職媽媽),燦燦(一年級學生)。
燦燦臥室裏的鬧鈴滴滴答答響個不停,他一骨碌爬起來,迅速穿上昨晚準備好的衣服,便七手八腳地忙開了。燦燦媽則優哉遊哉地躺在床上,凝神聆聽小家夥的動靜。燦燦刷牙洗臉,打開微波爐熱麵包,衝牛奶??那聲音如同交響曲,在媽媽的耳中是那麼和諧悅耳,直到她確定孩子已經背著書包去學校了,燦燦媽才懶洋洋地起床,進廚房幫兒子收拾碗筷??
一般的全職媽媽都會把兒子當皇帝一樣伺候,不僅替兒子做早餐,連穿衣服、找鞋子、整理書包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也一手操辦,那樣隻會讓孩子逐漸養成依賴的心理,事事指望家長替代,久而久之,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幹,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而燦燦媽媽卻是巧妙利用“懶”做掩飾,給孩子提供一個鍛煉的機會,以此培養燦燦的自理能力。
二號懶媽媽:萌萌媽媽(自由撰稿人),萌萌(三年級學生)。
萌萌呆呆地望著窗外,她鬱悶極了,最近老師總是批評她粗心,不是容易寫錯字,就是數學題總抄錯數字。她見媽媽在電腦前碼字,急忙把剛做好的奧數題遞過去,“媽媽,你幫我看看有哪些錯題?”媽媽看了看說:“裏麵一共錯了4道題。寶貝,媽媽正忙呢!你自己看看是哪幾道好嗎?”萌萌嘟起小嘴巴,不服氣地說:“人家康康每次全對,都是他媽媽幫忙檢查的。”萌萌媽笑了笑,說:“可咱們家的萌萌比康康聰明呀!爸爸都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分憂啦。不是嗎?”萌萌一聽,害羞地低下頭,拿起作業本仔仔細細地檢查起來??
倘若萌萌媽媽天天花時間幫萌萌糾正錯題,沒經過思索,孩子即使每次作業都得個漂亮的滿分,她粗心的習慣依然難以克服。萌萌媽媽“懶”在她不花時間為孩子指出具體題目的對錯。表麵上是忙、是懶,可“懶”的背後卻隱藏著良苦用心,實際上,她是用激勵的方法,給萌萌戴頂高帽子,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小家夥主動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好習慣,克服粗心的壞毛病。
三號懶媽媽:嵐嵐媽媽(公司職員),嵐嵐(四年級學生)。
嵐嵐從四歲半開始學英語,五歲開始學舞蹈,五歲半學珠心算,這些都是她自己要求的,隻要不是生病起不了床,她都能堅持,從不用嵐嵐媽媽操心。可最近有一段時間英語課因跟不上進度,她就打起退堂鼓,說什麼也不肯去輔導班上課。對於孩子的反常行為,嵐嵐媽媽似乎視而不見,她所做的隻是在每天清晨照常播放英語磁帶,每個晚上照例陪孩子看英語電影。一個月過去,嵐嵐卻要求媽媽重新把她送進英語提高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如果孩子對學習某種技能沒有興趣,媽媽們總是強迫孩子去上課,甚至借助責罵等手段讓孩子就範,殊不知,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由於缺少興趣,什麼都學不進去。嵐嵐媽媽的睿智就在於她不把時間花在對孩子的“生拉硬拽”上,而是通過其他渠道,比如播放磁帶、看英語電影,潛移默化地調動已經熄滅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讓孩子重新點燃對學習英語的渴望。
四號懶媽媽:曉曉媽媽(教師),曉曉(幼兒園中班)。
自從曉曉上了幼兒園後,總是會與小夥伴們產生一些矛盾,有時候甚至打架。國慶期間,曉曉媽媽的杭州同學帶著她的孩子到北京來玩,兩個小女孩年齡差不多,很容易就玩到了一起。可兩個小家夥卻老是鬧矛盾,杭州同學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不僅把自家孩子拉到一旁訓斥一番,還插手幫助孩子調節矛盾。曉曉媽媽卻笑著把同學拉開,“小孩子的事情,就讓她們自己去處理吧!”結果證明,孩子的矛盾,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吵鬧過後還是玩在一起了。
孩子因摩擦而吵架、鬧矛盾,大人總是喜歡興師問罪,喜歡插手調節矛盾。殊不知,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孩子鍛煉社交能力的機會。孩子間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大人不要用成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曉曉媽媽給曉曉提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在獨自化解矛盾衝突中,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心理素質。
聽完這些故事,小郭對懶的概念有了了解。但是,媽媽的懶,還要掌控好尺寸。真正意義上的“懶”其實就是一種宏觀調控。對具體的事情不代孩子操辦,對需要拿捏主意的問題不代孩子定奪,對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不橫加幹涉,對相處中出現的矛盾不幫忙調節。“懶”的尺寸就是隻為孩子創造輕鬆、民主的生活環境,隻給孩子提供鍛煉能力的實踐機會。讓孩子像蝸牛丟棄沉重包袱那樣甩開大人的保護傘,在自己的小王國裏多折幾下腰,從不同角度體驗生活,在實踐操作中成長,從發現中獲取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
教育小貼士:
做個合格的“懶”媽媽,首先是放手之前要先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習慣能使孩子終生受益。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信。即使孩子做得糟糕,媽媽也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動力十足。
懶媽媽要學會對自己的孩子耍點小花招。孩子不喜歡幹活,媽媽可以為自己的“懶”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身體不舒服也行,工作繁忙也罷,或者啟用激勵機製,總之就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聽從您的指揮,心甘情願在你苦心營造的海洋裏航行,然後義無反顧地抵達成功的彼岸。
2陪伴,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茜茜媽媽下班回到家,茜茜就跑過來,殷勤地幫媽媽放包拿拖鞋,還給了媽媽一顆糖果。六一兒童節快到啦,茜茜總變著法子討好媽媽,嘴巴變甜了,也會幫忙做家務了,客廳的茶幾被她擦得一塵不染。
昨天午餐時,茜茜邊擺碗筷邊試探,“媽咪,你會送我什麼禮物呢?”茜茜媽媽神秘地說:“禮物暫時保密哦。”小家夥也不再追問,滿臉微笑地憧憬著。
其實禮物茜茜媽媽早就買好了,茜茜最喜歡給芭比娃娃穿衣打扮,她就買了一款非常漂亮的芭比娃娃作為六一節禮物送給茜茜!為了給孩子驚喜,她還特地叮囑售貨員精心地把禮物包裝了一番。
終於盼到了六一那天,學校放假,茜茜一大早就起床了,打扮得非常漂亮,滿心歡喜地等著媽媽帶給她驚喜。茜茜媽媽那天本來想請假陪孩子玩一天,但是單位臨時打來電話,說有點事讓她趕緊去一趟。掛上電話,茜茜媽媽顧不上吃飯,邊換衣服邊將包裝好的芭比娃娃胡亂地遞給茜茜,並告訴她今天沒辦法帶她出去玩了,讓茜茜自己找小朋友玩去。茜茜接過禮物,眼中並沒有驚喜,也不急著拆開包裝,變得悶悶不樂。
難道是禮物挑得不合她的心意?茜茜媽媽從錢包裏抽出一張50元的鈔票遞給她,然後叮囑她記得吃早餐,就匆匆出去了。
中午回家時,茜茜媽媽以為茜茜肯定已經出門和小朋友玩去了,沒想到一進門,就看到茜茜一個人正蜷縮在沙發上看電視。她看了一眼媽媽,一聲不吭,又轉過頭去看電視了。廚房裏,鍋裏的粥原封不動,顯然她連早餐都沒有吃。
茜茜媽有些不快,忙了一早上給她弄的早飯,明明叮囑了她要好好吃飯,沒想到這孩子不領情,茜茜媽問:“為什麼不吃早飯?”茜茜斜眼瞥了媽媽一眼,沒說話,這個動作讓茜茜媽火冒三丈,“你這孩子鬧什麼脾氣,媽媽累了一上午,回來你還給媽媽臉色看!你怎麼這麼不懂事?”茜茜忍了一上午的淚水終於奪眶而出,她雙手捂著眼睛,哇地哭起來,“媽媽真討厭,我不要這樣的六一節!”邊說邊跑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茜茜媽媽回頭看看電視,屏幕上各地的小朋友們用各種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玩遊戲、郊遊、唱歌跳舞等,一片歡樂的氣氛,仿佛是對茜茜的嘲弄。
茜茜媽媽的做法,其實也是當下許多父母常犯的錯誤。如今,隨著大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工作忙碌,常常忽略了對子女的照顧,有的家長覺得,在物質上多滿足孩子,就能彌補自己沒時間陪伴孩子的過失。其實,對於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孩子來說,比起豐富的物資,他們更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父母幫助解決許多煩惱和衝突。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會越來越嚴重,快樂不能與父母分享,委屈不能向父母傾訴,疑惑得不到父母的指點,孤寂時得不到關愛,他們的心理和性格朝著非健康和非積極的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大大高於其他的孩子。
茜茜媽坐在沙發上,有些沮喪地反省著自己的做法。這時,茜茜爸爸打來電話,說他買了三張歡樂穀的門票,全家人一起出去玩。當茜茜媽媽將這事告訴茜茜後,小家夥的心情立刻陰轉晴,仿佛將剛才所有的不快都拋諸腦後。
到了歡樂穀,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茜茜像出籠的鳥兒般歡欣雀躍,每個遊戲項目都興致盎然地去參與。在玩遊戲之前,茜茜一邊排隊一邊用手機拍下照片,她說要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去。
晚上歡樂穀關門了,茜茜一家終於戀戀不舍地回家了,茜茜不住回頭張望,似乎想把今天快樂的一切都刻入腦海。茜茜媽媽摸摸她的小腦袋問:“小家夥,節日快樂嗎?”茜茜一臉滿足,她揚起臉,幸福地答道:“快樂啊,今天,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我是天底下最最幸福的孩子。”
教育小貼士:
孩子的童年隻有一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父母責無旁貸。心靈的滿足,比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現在的孩子們,渴望的不再是以往豐厚的禮物,而是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因此,家長應該在工作與家庭中尋求平衡,再忙,也要盡可能多陪伴孩子,每天都要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聊天,關心孩子的身體與學習情況,傾聽孩子的煩惱,空閑時陪孩子散散步,帶孩子走出家門,一起去郊遊,親近大自然。隻有父母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放飛心靈,健康、快
樂地成長。
3愛,心靈健康成長的衛士
談到孩子的教育,我一直堅信,健康的心靈才是孩子最堅強的翅膀。我從不打罵孩子,因為我堅信棍棒打不出孝子;我絕不與人攀比孩子,因為我深知,攀比隻會讓孩子受傷。我關心的是孩子的情緒與心理,關注的是孩子能否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靈。讓孩子的心靈能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享受求知與生命的樂趣,應是每個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以前,我和丈夫在教育子女方麵產生過不少矛盾。初為人父,丈夫一直信奉“棍棒出孝子”,於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總堅信“孩子犯錯誤就必須打”,就像他自己坦言,當初要不是父親的嚴厲,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每次打孩子的時候,平時溫柔體貼的丈夫總是狠下心,板起臉對我凶,“我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別管。”
自小在民主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我,一直覺得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靈,就不能對孩子“心靈施暴”,光“揍”是不能揍出健康的孩子的,反而會讓孩子的心靈備受傷害,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我們因教育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執。直到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丈夫才徹底認同我的觀點。
我們家有個家規:每兩周召開一次家庭會議。那次宣布完家裏的重大決定後,丈夫轉身問孩子:“格格你有什麼觀點呀?”出人意料的是,孩子如同受驚的小貓咪,不自覺地躲到我的身邊,麵對爸爸一連串的發問,她隻是一個勁兒地敷衍著,“沒什麼,沒什麼。”不管她爸怎麼開導,格格始終保持沉默。
我感到有些奇怪,孩子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呢?
晚上,我偷偷將格格拉到跟前,俯下身子說:“那是跟爸爸交流的好機會,格格怎麼不發言呀?”格格低下了頭,像犯了錯的孩子,怯生生地說:“媽媽,我害怕。”“你害怕什麼呀?”“我怕我說錯了,爸爸又要打我。”
我怔住了,原來,都是打惹的禍。孩子不敢發言是害怕萬一說錯爸爸又要打她。這足見“打”在她幼小心靈裏造成的傷害。
睡覺前,我將孩子的話原原本本地轉達給丈夫,聽完我的轉述,一向鐵石心腸的老公竟落淚了。有生以來,他第一次認識到“棍棒打不出孝子”。打那以後,他發誓再也不打孩子了,他要徹底挽回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做個合格的父親。
從此,在教育孩子上,我們達成共識:若孩子犯錯,兩人就輪流當好人,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
後來,有一段時間,格格癡迷上網玩遊戲,每次我們問及作業是否完成,孩子總是若無其事地應著:寫完啦。直到某天深夜我起床,經過孩子房間,發現房間裏的燈居然亮著,我好奇地去偷看,才發現格格正伏案完成白天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