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書,一起來聊書,米花在線書庫天天陪著您,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和作者一起暢遊無限的想象空間^^
1993年的早春,我剛剛來到當時位於深圳蛇口的招商銀行總行工作。一天傍晚,我和同事飯後散步到蛇口商業大街的一家國有銀行支行營業廳門口,看到了一台當時在國內還非常罕見的ATM機(自動取款機)。我們隨即感慨:畢竟還是大行實力更雄厚,這麼快就領先布放了代表最新金融科技水平的自動取款機。可待我們湊近一看,才發現那台ATM機的顯示屏上蒙著一層厚重的灰塵,銀行卡的插卡口也掛著零星的蛛絲。很顯然,和網點門前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使用這台ATM機的人還少得可憐。它獨立一隅,基本上淪為一個尷尬的擺設。作為銀行管理人員,我們在心裏也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究竟會有多少人使用這個“自動”的“取錢機器”呢?
10年之後,正值全球第一輪互聯網泡沫的巔峰。受海外資本市場對科技公司的瘋狂追捧,國內互聯網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在招商銀行總行,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我國電子商務的早期創業者。他們希望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招商銀行能夠幫助他們構建技術平台,解決當時在網上商貿中最為棘手的支付問題。在互聯網商務發展的初期,由於缺乏支付、清算等基礎設施建設,供應商和客戶不得不大量采用“線上下單、線下現金支付”的交易模式。這種局麵極大限製了在線交易規模的擴張速度,一度令創業者們叫苦不迭。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顯著增強了。其間,美國已經有人嚐試開設獨立法人的互聯網銀行。全球支付品牌的維薩、萬事達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快速通過鋪設POS刷卡機(一種有現金或易貨額度出納功能的係統終端)取代傳統手工壓卡機。國內當時還不太為人所知的招商銀行,通過把個人賬戶的定期和活期存款,人民幣和美元、英鎊、港幣等外幣記到一張借記卡上,創造出“一卡通”這一跨區域通存通兌和消費的新金融工具,一時風靡大江南北。
信息技術的嫁接讓古老的銀行業返老還童,洋溢出令人熱血沸騰的青春氣息。我也因此躍躍欲試,尋求一展身手的機會。果然,在不久之後一次重大機緣的召喚中,我欣然受命籌建我國專司銀行卡電子支付的機構——中國銀聯,開始了一段電子金融支付領域的創業曆程和中國銀聯高歌猛進的職業生涯。
白駒過隙。跨入21世紀,轉眼又是10餘年。
在這10餘年裏,信息通信行業方興未艾,尤其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以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為我們架設了一個亂花迷眼的“數字世界”,更為我們打造了一個目不暇接、琳琅滿目的“電子金融社會”。
自助金融成為主流。時代變遷,再也不會有人質疑“會有人使用ATM機嗎”這樣仿若隔世的問題了。大街小巷早已布滿了各種自助金融服務設備,它們矗立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發揮著“網點替代者”的作用,而網上銀行讓我們告別了冗繁的排隊等待。隻需要一台電腦終端,就能輕鬆辦理所有非現金業務。
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設備成了隨身的金融管家。我們在手機上用移動銀行的客戶端程序查詢賬戶餘額,向親朋轉賬,用移動證券軟件瀏覽股票行情,下達交易指令。而今,集成了近場通信(NFC)芯片的手機幫助我們在地鐵、公交上自由、快速地通勤,讓我們在便利店裏徹底告別現金找零。
不遠的將來,現金支付也將悄然淡出。無論是車水馬龍的CBD(中央商務區)購物中心,還是偏處一隅的街坊料理店,幾乎所有的商家都配備了POS機,大部分的購買者也都習慣了在收銀台前刷卡支付——信用卡、借記卡、商業預付卡……越來越厚的各色卡片擠占了錢包中原本屬於紙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