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開始把玩各式各樣的支付工具。他們在公交站候車的閑暇掏出手機,對著站台上的燈箱廣告拍下一個二維碼,一套衣服兩天後就寄到了他們家裏;他們在社區的便利店裏結賬時,和店老板一起掏出手機搖動兩下,就能調出對方的支付賬號,輸入金額並完成轉賬;他們甚至隻需要在咖啡店的指紋掃描儀上伸出食指通過指紋驗證,就能通過銀行向商家發出支付指令,換得一杯熱騰騰的卡布奇諾咖啡。

電子商務大行其道。一邊是傳統商家的櫃台和門麵悄然轉移到了電腦的顯示器和手機的屏幕上,買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淘寶”、下單;另一邊,完善的在線係統幫助買家快速完成比價和支付,快捷的物流係統實現了飛一般的配送。當年深深困擾那些踏破銀行門檻的互聯網創業者們的尷尬問題早已解決,借助龐大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足不出戶的“在線購物”成為了全民風尚。

方興未艾的還有哪些呢?

虛擬賬戶係統正在紛紛打通賬戶之間的支付通道,這意味著金融體係外的龐大賬戶體係已悄然具備跨平台的轉賬、支付等金融功能。通貨的形式更加多樣,內涵趨於豐富,周轉速度進一步加快。

基於電子商務和支付、物流等交易服務的平台企業正從版圖邊緣切入,借助用戶基礎和交易數據孕育“金融基因”,快速成長為集融資業務、投資業務於一身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泛金融”趨勢風生水起。

資金的實時彙劃到賬,網上商城的實時購買支付,水電煤氣等費用隨時隨地繳款,證券市場隨時隨地的股票、債券、外彙及其他衍生品的投資交易,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高淨值客戶定製化金融顧問服務,高端持卡人、俱樂部會員的全方位管家式服務……眼花繚亂中,我們看到了金融機構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20年前,站在蛇口商業大街那台蒙塵的ATM機之前,我們又怎麼可能想象出今天這幅波瀾壯闊的電子金融大圖景!

究竟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一切?此番圖景又將何去何從?在信息技術嫁接金融乃至引領金融的大趨勢已經確立的前提下,明日金融又將由誰主宰?金融行業和其他行業的邊界日趨模糊,它將越來越重要,還是越來越弱化?

我想起世紀之交的2000年,當我還在招商銀行工作時,曾在一本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以數字化生存的當今社會,一日千裏發展的信息技術正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未來。對銀行業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並繼續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產生著意義深遠的影響。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全球商業銀行正在經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站在新千年的入口處,我們該如何展望和描述21世紀商業銀行的發展與競爭趨勢?”轉眼間,新世紀已經過去了13年,我們依然要問: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將對未來金融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不久前,一直領跑電子銀行和互聯網銀行的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再次引用比爾-蓋茨關於商業銀行類似恐龍行將消亡的說法,借此告誡商業銀行要有危機意識,加快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以應對互聯網企業跨界金融的挑戰。而我看到的則是,原來在大地上緩步行走的商業銀行,如今插上了信息技術、互聯網乃至移動互聯網的強力翅膀,它們已經自由地、無所不能地翱翔在金融服務和互聯網商業的廣袤天空。

我們都樂於想象,卻受製於目力所限而無法窮見。今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對金融行業的改造已經不再是一個有太大刺激力的話題,然而這樣一個持續變革、持續創新的時代卻委實賦予了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帶著敬畏之心,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和讀者朋友們一起來探討一些關於金融行業生長邏輯的話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