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廣義的信息技術發展史應該包括語言的使用,文字的創造,印刷技術的發明,以及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及應用。然而我在本書中提及的信息技術革命,範疇相對集中,主要指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在這次革命中,電子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融合演進,締造了無數神奇的發明,催生了許多新興的產業,更為許多傳統行業插上了騰飛的雙翼。我們應該感到幸運。在我們這個時代,在當下,我們每一個人,或以用戶、或以投資人、或以開發者的身份,間接或者直接經曆著信息技術革命的偉大曆程,並感受到半個世紀來,信息技術的飛躍所帶來的巨大福祉。
信息技術進步也為金融行業嫁接了一股強大的嬗變力。事實上,我一直認為信息行業和金融行業本質上是“同源”的,它們有著相同的基因,那就是“數字”。正是看似不起眼的數字,將這兩個最有生機和活力的行業緊密聯係在了一起。▌米▌花▌在▌線▌書▌庫▌bo
比如,在信息行業中,存儲和傳輸的本質內容都是轉化為二進製1和0的數字化的信息。而在金融領域,人們交換和流通的貨幣以及財富也是以數字和度量衡單位來代表。所以,即便它們表達和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個行業都在圍繞著“數字”運轉。矽穀教父傑弗裏-摩爾說,“金融業就是以計算機網絡為生產設備,不斷存貯、處理、識別和傳輸關於財富的承諾和許可的所有信息,實現財富與個人生活和商務活動的同步化。”所以,如果看到“數字”這個共同的基因,我們就不會對“比特“和“金元”的這場聯姻感到意外。
案例:無盡生長的“摩爾定律”
信息技術革命推進了金融電子化的曆程。而在信息技術的驚人躍遷背後,實際上矗立著一條被業界奉為經典的“摩爾定律”。IT巨擘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在1965年提出了這條神奇的規律——“在至多10年之內,集成電路將以每兩年翻一番的水平提高集成程度”。事實上,後來人們根據產業演進的實際情況又將摩爾當時提出的“兩年”修正到18個月。另有一種說法提出,摩爾定律雖然以戈登-摩爾的名字命名,但最早提出“摩爾定律”相關內容的卻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卡弗-米德教授。米德最早關注到,“摩爾定律”所提出的晶體管之類的產量增加,會引起其價格下降的現象,並指出,“如果給定價格的電腦處理能力每兩年提高一倍,那麼原價位的電腦處理裝置同期就會降價一半。”
探究是誰最先提出了這條規律並不是話題的核心。這條看似主觀臆斷的推測,實際上一直主宰著IT產業的發展,並且看上去還繼續有效。
幾十年來,IT行業好像在一種未知力量的作用下,嚴格遵循著“摩爾定律”的腳本,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向前演進:每18個月,平均存儲、平均帶寬、平均處理頻率等關鍵性指標就會增長接近或者超過一倍;與此同時,每18個月,同樣性能的IT產品,價格將下降至少一半。雖然,“摩爾定律”的陳述本身具有一定的武斷性,然而至少在數量級上,“摩爾定律”還從沒有失效過。
下圖對比了1960年以來主流計算設備每個芯片中微電子元件的數量,你可以看到——在長達50年的周期裏,不管是內存還是微處理器,主流計算設備的性能都在嚴格按照“摩爾定律”預言的路徑升級演進。
根據Top500(一個針對世界最強大計算機的排名)的資料顯示,當今世界最快的電腦(KCompute)的運算性能是8162萬億次每秒。兩年多前,也就是2010年11月,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是中國的天河1A,其計算速度是每秒鍾2570萬億次。“最快電腦”的心髒在兩年之間壯大了3倍,在數量級上也基本驗證了“摩爾定律”。
從貼近我們個人生活的角度看,1997~2012年,僅僅15年時間,家庭電腦中央處理器的計算能力大約提升了220餘倍,翻了接近8番。而按照“摩爾定律”的論述,15年間計算能力的增長應該要實現8~9次的翻番。
依然是驚人的一致!
事實上,存儲設備和網絡帶寬的容量也在嚴格按照“摩爾定律”的陳述演進變化。不過,“摩爾定律”也指出了隱匿在IT行業高增長背後的雙麵性。一方麵,用戶和開發者是幸運的。伴隨比特位數的無限擴容,總會有更加低廉、高能的產品出現,各類應用開發者永遠不必擔心硬件性能的製約限製自己的想象空間。而另一方麵,IT廠商必須前瞻性地部署產品線。由於產品更迭實在太快,任何細微的判斷失誤都將致命。
讀者朋友一定會問,是否“18個月翻倍”的預言將一直作用下去呢?也許,正如許多西方玄幻小說的結局一樣,大多“詛咒”都會被破除,隻是時候未至,或者英雄未現。可以肯定地說,總有一天“摩爾定律”會遇到瓶頸,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地從技術角度為“摩爾定律”祛魅。然而,我更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對“摩爾定律”中所闡述的那種近乎魔幻的信息科技生命力保持足夠的敬畏。
有了這種力量,我們的生活自然將出現更多不一樣的圖景。我們不妨展望一下10年之後的情形。
光碟將不複存在。由於民用帶寬得以大大提高,每個家庭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觀看高品質的電影。屆時,平均帶寬可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每秒10GB(吉字節)的水平。我們坐在沙發上,打開機頂盒,就可以點播好影片。一部無延時、無停滯的高清大片便即刻呈現在麵前。今天用來廣泛存儲數碼影音格式的光碟將像10年前的3英寸磁盤一樣,悄無聲息地離開我們的生活。
硬盤也將退役。網絡速度支持了個人終端的“瘦身”。大量的程序和數據將存儲在應用開發商的服務器上,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雲端”。大部分的處理指令和數據都將通過網絡傳輸,而高網速將讓這一切感覺上去就像是在本地進行的處理。今天我們嚐試使用的在線殺毒工具、在線輸入法工具,以後將成為應用程序的常態。再往前設想一步,如果聲控和觸屏技術也發展得好,10年後,我們看到的“家用電腦”將僅僅剩下一個顯示屏幕,其中集成了聲卡、顯卡和無線網卡等極少的硬件設備。
紙質圖書、圖書館和實體書店將集體萎縮。人們將非常習慣在網上檢索文章和書籍,在移動便攜設備上閱讀文獻和書籍。今天,家庭花500元已經可以買到TB(萬億字節)級別的硬盤,這已經足以存放下兩到三個北大圖書館館藏書籍的文字部分。而10年後的企業級存儲將有多大呢?已經沒有太多計算和推測的必要了。可以肯定的是,海量的雲端存儲確保我們想要的所有資訊,包括每一本書、每一個視頻、每一首音樂都能被檢索到,高速的網絡保證了圖文並茂的鴻篇巨製在幾秒鍾後便下載到本地。
當然,最顯著的變化,可能是個人助理設備將大行其道。類似於今天蘋果公司在iPhone4S(蘋果公司第五代手機)手機上推出的Siri(一項語音控製功能),各種得到海量存儲和高速通信支持的擬人助理服務有望成為真正無所不知的“百事通”,並廣泛進入各類設備和各種場所。10年後的今天,當你係好安全帶,對汽車中控台說出上海複興路一個小酒吧的名字後,你的座駕將自動啟動並帶你前往目的地。你可能不會感受到,在這接近微秒級的時間裏,中控台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先將采集到的聲控指令傳送到汽車廠商的後台數據庫進行身份識別,在確認車主身份後,迅速調度導航軟件和地圖信息為你規劃出最優的出行路線。由於高速通信技術和海量後台存儲的支持,這一切“平滑”得就像你的座駕產生了人類般的思考和反應。
甚至有人激進地認為,1943年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今後,除了水和實物,以及一個合適的居所用以維生,人類所需要的全部就隻剩下互聯網和手機了。當然,這不過是一種詼諧的調侃。但必須承認的是,“摩爾定律”已經成為主宰世界的另一股力量。在這股力量的作用下,我們將變得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
在看得到的三五年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開發將成為一個持續的熱點。
一方麵,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等家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向網絡終端設備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絡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麵。一份公開研究報告顯示,相比收音機和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覆蓋率仍有接近100%的增長空間。在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技術成熟並廣泛商用之後,移動互聯網或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要知道,全球有56億手機用戶,已經使用智能手機的僅不足1億。
另一方麵,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在此基礎上,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關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係的形成,將構成日益完善的互聯網社會化服務體係,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促進網絡經濟的正式形成。
可以肯定的是,將不再有什麼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容量和速度對於夢想的限製將越來越小。如果真有水晶球,我期待能通過它,和大家一起窺視一下10年後,人類將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工作和溝通。
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計算機技術對許多行業來說還非常陌生的時候,發達國家就已經引入數字技術來提高金融行業的支付和數據處理的效率了。甚至可以認為,金融業是眾多產業中最早踐行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先鋒。郭士納先生正是帶領IBM完成了從計算機產品提供商向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一舉讓IBM在破產的邊緣起死回生。IBM在郭士納的帶領下,借助金融行業電子化的過程進行自我涅槃,恰是我們從側麵見證金融行業和信息行業這種天然聯係的良好作證。
關於“金融電子化”的範疇,業界和學界流傳著許多不同的觀點。我個人認為,如果從全球範圍內信息技術和金融產業的結合過程來看,“金融電子化”至少應該包含三個範疇,或者說,“金融電子化”至少跨越了三個大階段:金融係統的電子化建設、金融業務的電子化受理以及電子化金融商業模式的建立。其中,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為“金融電子化”創造了充分條件,而信息技術的推陳出新,以及和金融產業的融合演進,使得金融電子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得以強化。
我們不妨先從全球視角來簡要回顧這段激動人心的演進。
20世紀50~60年代:銀行電算化
有一種共識是,全球範圍內的金融電子化建設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前後。工業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當仁不讓地成為這股浪潮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進入大規模的恢複性增長。一方麵,商品生產的數量和流通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另一方麵,科學技術的更新促進了戰後生產率的提高。受此影響,全國性和跨國性的貿易規模急速發展,商品流動和貨幣流動的規模也隨即加強。
然而,當時高度依賴手工作業的銀行體係還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資金流動,社會結算需求沉重地滯留在堆積於銀行櫃麵的紙票、憑證、現金當中,銀行家們一籌莫展。不難想見當年銀行櫃台前擁擠的客戶,嘈雜的環境,不時響起的抱怨,奔走的櫃員,堆積如山的紙質票據……這大約就是半個世紀以前,絕大部分商業銀行分理處的寫照。
事實上,這種景象在中國並不遙遠。仍然是20世紀90年代初,我剛到招商銀行分管招商證券時,就親眼見到營業部櫃台的辦公桌上,經常堆滿了手工來不及處理的股票交易單據。往往要等到交易所收市後,員工們才逐筆彙總對賬結算,常常要忙到午夜才能完成清算。
電子計算機恰是在這個階段走向商用。在紙質票據和手工賬本之間焦頭爛額的銀行家們忽然意識到,電子計算機將是銀行業突破人力瓶頸的不二出路。於是,剛剛誕生的計算機和通信技術被引進到傳統的銀行業。這是信息行業和金融行業的第一次聯姻。
當時,初生的信息技術還停留在實現最基本的計算和通信功能,但這對於旨在改善會計係統、提高作業效率的銀行業來說已經足夠。在電子計算機、通信線路和磁盤介質的幫助下,千千萬萬的銀行職員從繁重的手工作業中解放出來,作業效率也得以成倍提高。比如,一筆原本需要幾個銀行員工聚精會神坐在一起、手工計算幾個小時才能得出結果的業務,電子計算機在幾秒鍾內就能給出準確答案。一批原本需要通過彙集在一起才能進行核對的賬本,聯網的計算機在指令下達後一分鍾內即可完成比對。更重要的是,電子計算機的介入顯著降低了由於人工失誤帶來的損失,受到了銀行職員們發自內心的歡迎。
以美國為例,美國商業銀行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規模推進電算化。這場演進的目標主要就是為“石器時代”般的銀行業務手工記賬加速,同時減少經營成本。當時,美國的商業銀行不但陸續引入電子計算機,而且自主開發了一係列應用軟件用以模擬手工的紙張和支票結算。在磁墨字符識別技術的幫助下,商業銀行處理票據的效率和準確度有了大幅提升。為了匹配業務發展的需要,美國商業銀行在20世紀60年代一舉擴大了技術開發人員的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