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米花在線書庫看書,我們竭力為您推薦精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我們的努力更新在於您的熱情參與】
國內金融行業的電子化起步較晚,但追趕的路徑卻很清晰,其過程和脈絡與全球金融電子化的主要階段基本一致。對於國內金融電子化建設的起點說法不一,在此我僅做脈絡梳理,不做定義。
同發達國家一樣,國內金融電子化的曆程也是從引入電子計算機開始的。最早用於我國銀行體係的計算機於半個世紀前從蘇聯引進。一開始,這種電磁式分析用計算機被大量用於支持銀行的單項業務處理,比如集中核對聯行業務等。但逐漸地,處理速度相對較慢、功能單一、操作煩瑣等弊端使其無法繼續適應銀行業務大發展的需要。到了1974年,服役超過15年的蘇式計算機被從法國引進的61/60小型計算機所取代。
61/60小型計算機是在1974年於北京舉辦的法國技術展覽會上進入國內銀行家視野的。經過充分的調查和測試,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專家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有關領導推薦了這種機型,認為它的性能和功能可以滿足當時國內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後經國家計劃委員會等有關主管部門的批準,購買了展覽會上的60/61電子計算機。和今天動輒兆億次運算級別的大型機器相比,當時這種機型的運行內存小得可憐,僅為10K,速度也隻為每秒鍾5萬次,但已經能滿足當時的業務處理需要。尤其是它配有的卡片讀入器,每分鍾可讀入300張。
資料顯示,法國60/61電子計算機完成一個工作日的10萬筆聯行業務,所需輸入卡片的時間僅為111分鍾,與早期的蘇式電磁分析計算機相比,時間縮短到1/20;所需分類時間為60~70分鍾,時間也縮短到1/20。這意味著,隻需要2名人員操作一台法國60/61電子計算機就可以完成6台分類機、6台製表機和4台總計穿孔機的全部工作量。這使全國聯行業務核算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電子計算機的引進和普及為新中國的銀行體係培育了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為銀行電子化建設進入工程化探索奠定了基礎。
時至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國金融電子化開始發力。當時,發達國家金融行業的電子化建設已經遙遙領先。麵對巨大的發展落差,我國金融業迎頭追趕。1975年年末,在北京、上海等地同時啟動了“全國大中城市銀行核算網試驗工程”。雖然實施過程中不斷呈現的技術問題使該試驗工程並未取得預期效果,但一大批金融電子化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寶貴的實戰錘煉湧現了出來。
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改革開放時代,我國國民經濟取得迅速發展。伴隨商品流通範圍不斷擴大,異地結算業務也在迅速增長。在全國聯行業務急劇擴張的勢頭麵前,從法國引進的61/60計算機的性能瓶頸又開始掣肘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從日本引進日立公司的M150係列機,並自主開發了一套聯行業務處理係統,於1980年投入運行。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又一批M150機和若幹台L320小型機被引進,部署於對公和儲蓄兩大業務係統。M150係統可以說是我國銀行在當時應用最成功的金融電子化係統工程。在M150上,各個銀行的不同業務部門開展了對公業務、儲蓄業務、聯行對賬和外彙業務、信息管理等工程的試點工作。由於組織得力,采用了工程化的開發方法,並參考借鑒了發達國家金融電子化的成功經驗和已有成果,試點工作在各個業務部門都取得了成功。這一工程為我國金融電子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基本設定了我國金融電子化對公和儲蓄兩大業務的功能範圍與需求。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內金融體製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信息化建設成了金融機構的重要競爭手段,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被投入於金融電子化工作。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在1985~1992年,中國建設銀行開始推進櫃台業務電算化。在各營業網點初步實現了計算機操作,其主要目的是將營業人員從繁雜的手工記賬中解放出來,以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競爭力。這個階段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和標準規範,各金融機構多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這給後期我國金融電子化的網絡化和標準化留下了一定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