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裏有句話發人深省:“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題記
中國金融業正在經曆一場信貸文化的革命。這場信貸文化的革命依賴於一係列信貸體製與法律環境的變革,其目標清晰地指向市場本位。
—題記
文化,是一種主張
在上述的關於杭州廣發的一係列金融行為中,我們會發現其實他們非常關注一點,那就是被他們稱之為“信貸文化”的東西,那是一種理念,一種一以貫之地深入在他們全部信貸行為中的指導思想。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他們的“信貸文化”呢?
《牛津百科詞典》裏對於“文化”一詞有137種解釋,可見“文化”是一種十分寬泛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的宣言中,把文化定義為“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般地說,“文化”往往是指一種生存方式、思維方式,一種價值觀及其表現方式,或者是一種被形式化的觀念形態。而當我們反複咀嚼杭州廣發的全部金融案例時,聯係他們的一係列具體的“信貸文化”表現卻發現,他們所倡導的“文化”,更是一種主張,一種被主觀自覺地強調的思想方式。
在這十餘年中,杭州廣發的信貸文化,到底主張了哪些理念和價值觀?
—大團結,幹事業,立行為公。
—員工第一。
—一線永遠是對的,除非能證明他的不對。
—做有“人格”的銀行。
—追尋具有共同價值觀的未來成功者。
—用團隊行為替換個人問責。
—“經營風險”高於“經營信用”。
—創造客戶的價值。
—變“風險最小”為“風險可控”。
—做客戶發展的組織者。
……
這些杭州廣發主張的理念和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創新。有時候,觀念的創新比技術的創新更重要,因為它是技術創新的靈魂。
金海騰說過:“中國金融業正在經曆一場信貸文化的革命。這場信貸文化的革命依賴於一係列信貸體製與法律環境的變革,其目標清晰地指向市場本位。”
他的意思很明白,這場革命是要解除傳統計劃體製遺留給金融行業的束縛,清掃覆蓋在民間信貸和非正規金融活動之上的灰塵,重新定位政府的監管和法律的規誡,還中國金融業一個新的、基於社會信用和自願交易的市場信貸體製的文化,其實這也是金融本來麵目的文化。
我們這裏所說的信貸文化,基本上是指銀行信貸從業人員共同遵守的一種規則或製度,並形成一種牢固的認同理念和自覺的習慣,信貸經營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行為規範的總稱;是對信貸對象選擇、信貸業務取向、信貸風險認識、估價和處置的共同理念、規範、價值判斷和行為準則的總和。
杭州廣發所在的浙江地區,近年來有一個流行詞叫“浙商”,這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態下出現的特別能經商的地域商人集團。“浙商”隻是借用了一個傳統的概念“地域商幫”,它本身並沒有幫會化,也沒有相互間的互助契約關係。但是我們從前述的許多案例已經不難看出,這片土地上有一種特殊的商業形態,而其背後卻是一種特殊的商業精神。杭州廣發正是在與這種商業精神的互動中茁壯成長。
在浙江地區傳統商人的培養中,有一個曆史形成的機製,叫做“學生意”,裏麵有三條不成文的規矩:其一是,一個初入商道的人,不管是大學畢業抑或文盲,也不管是老板的兒子抑或素昧平生的外地人,都得當三年學徒,稱“學生子”;其二是,老板的兒子不能在自己的店鋪裏學生意,憑著“少爺”的特殊身份那是學不好的,老板們往往“易子而教”;其三,所有學生意的孩子,都必得有一位品德端莊的前輩薦舉。我們咀嚼這三條樸素的規矩,卻能發現其中的大道理。
三年“學生意”,往往頭兩年不涉商務,隻在店堂打雜、當下手,其實是在培養一種服務他人的姿態和心態,傳授為人之道,服務精神比商業技巧更重要。當今商界雖然經常聽到“顧客就是上帝”、“商業就是服務”,但常常隻是一種口號,真正的商業精神,是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培養起來的。浙商的“學生子”三年滿師,還不能直接帶徒弟,起碼得再經過三年獨立的體驗期後,再在“先生”的指導下,才能作為助教去教習徒弟。當一名商人能夠有授徒資格的時候,他不但要有嫻熟的商業技巧,而且需要高尚的道德,能為人師表。這樣的人,才讓“學生子”對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第一條規矩的要義。而第二條規矩則是保證這一學習的真正效果,或者其無可替代的必要性。第三條規矩,則是一種信用的移植,任何一位“學生子”,當他一進入“商門”,就因此立刻具有了一種信用的意識,也立刻因推薦人的信用而背負上了道德的壓力,這是一種被倫理化的責任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