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事情,隻有當你想做成它的時候,它才成為目標;隻有明白目標實現的價值後,才會有心理的動力。但是如何持久地保持這種動力,則需要理想的力量。
—題記
永遠保持來自一線的創新靈感
憑心而論,創新——並不是一件複雜透頂的事情,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事情就必然要變得複雜:一個人做一項工作,做好了不會有任何鼓勵,但若稍有偏差,便有無數聰明絕頂的人跳出來指點過失,扮演真理的化身。在這種情況下,誰都願意去做經驗的奴隸,而不是智慧的主人,或者說,恐怕隻有傻子才會去嚐試創新。
杭州廣發也許不是絕頂聰明的,但他們的聰明之處在於:這裏不會把創新者置於傻子的境地,於是,誠如上文所述,他們尊重員工的人格,給予他們機會與空間,營造出了一種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
那麼,就讓我們看看一群得到創新機遇的人是怎麼做的。
杭州廣發在1997年創立時,就提出了一句內部行動的口號,叫“不克隆一家銀行”。對於這句很形象化的口號,它的內涵可以作種種演繹,既包括“把錢貸給誰”這樣的經營方向問題,既包括如何防止和避免同質化經營的運營路線問題,也包括“跳出銀行做銀行”這樣的銀行業務的內涵與外延的重新定位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杭州廣發尚未實際運營的時候,他們已經看清了傳統的中國銀行業的漏洞和弊病。這並不是要否定其他銀行的做法,“各村的地道各有高招”,而是強調新組建的杭州廣發的一種自我定位—他們要走的也許就是另外一條路,這恰恰是現在許多銀行不做的。這既是一種回避戰略,也是一種高位提升。於是“不克隆一家銀行”這句話一出口,就注定了杭州廣發的宿命,那就是必須創新。
其實,創新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如何創新,創新的標的在哪裏,這並不是拍拍腦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作為創始人,金海騰心裏明白,銀行還是銀行的做法,隻是經營的靈魂卻是另一番模樣。
空調有沒有價值?這個問題大概有些愚蠢得過於明顯了,因為誰也不會認為商店裏的空調可以和塑料袋一樣免費贈送,但在很多信貸人員看來,在某種語境和某種邏輯下,空調就是沒有價值。當然,他們還能夠舉出很多規章與理論加以證明——如果你想聽的話。
杭州廣發遭遇的第一個創新課題,是在銀行開始運營的半年後。1998年上半年,空調銷售的旺季到了,經銷商們需要資金備貨,有一家叫遠東空調的私營小企業找上了門。例行調查帶回來的消息喜憂參半:空調銷售行業前景很好,經營者素質也不錯,業界口碑很好,年銷售收入數額較大,但是小企業沒有銀行信用,也沒什麼固定資產,更找不到一家擔保單位。唯一能抵押的,隻有倉庫裏的一堆空調。如果“克隆”以往銀行的做法,肯定沒戲。然而當時金海騰腦中卻靈光一閃:“這就是一個值得創新的課題。”因為在遠東空調的背後,他看到了“這一類”—一類尚未取得信用資質又急遽地發展著的中小商貿企業。這是一片未曾開發的處女地,一片極為肥沃的土地。
他把解決這一命題的任務交給了從四大國有銀行出來的資深銀行專家,結果是解決方案“無從入手”。他又把這一任務交給清泰支行的行長喬立江,喬立江稍稍改變了一下思路,從這家企業“唯一的資產”就是那一堆空調出發,引出了“空調也有價值”的思路,於是就誕生了杭州廣發的第一單“動產質押”。用金海騰的話來說,對於這堆空調,隻是“找個老婆把他管起來”,但這竟然是中國當代銀行史上的一大創舉。
喬立江用一隻虛擬的蛋,孵出了一隻真實的雞。
如果沒有遠東空調這個來自一線的嶄新的命題,就不會有喬立江的智慧迸發,也就沒有杭州廣發的第一套金融魔術“動產質押”。這件事對杭州廣發的啟示太大了,金海騰立刻發揮了他那哲學家般的歸納能力,說:“創新的課題出自一線。”
是的,一線發生的是貨真價實的實踐。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不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嗎?這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的前提。現在,從一線的銀行實踐中也會不斷地閃現出中國經濟真實的金融需求,那才是取之不盡的創新源泉。
於是,這才有了廣發核心理念之一的“一線永遠是對的,二線永遠是錯的,除非證明不是如此”。
隻有堅持“一線永遠是對的”的理念,才可能尊重來自一線的信息,也就是尊重杭州廣發賴以發展的新命題和新空間。
一線的真實情況的豐富多彩,會讓任何教科書都黯然失色。
我們繼續把遠東空調不為人知的後半集說下去。喬立江事後有一段回憶,說到在“遠東案”的貸審中,資深專家又出了難題,而結果遠遠出乎旁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