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運營的原理是什麼?這對經營銀行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可是有時候就是因為太簡單,人們便不相信問題竟然這麼簡單。是的,很多資深的銀行師,都未必能把這個問題回答圓滿。
很簡單,銀行運營的是信用。
這個簡單的問題,杭州廣發也是花了一段時間才深刻感悟到的。
按著銀行的規矩辦銀行,這是一般人最直截了當的想法。當一個原理已經變為成熟的流程的時候,確實沒有必要再去思考原理的本身,正如人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計算器的時候,誰都不會去關心其中的程序設定,以及二進製的運算到底如何轉化為十進製的表達。但是,杭州廣發要“不克隆一家銀行”,就意味著他們並不從一般的銀行規矩入手,而是從銀行的本質入手,求得“真正銀行”應有的功能效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隻是回到銀行的本質。這一本質,就是“信用”。
也因為這一原理,杭州廣發創新了數十種全新的金融產品,與一大批本來沒有資格成為銀行客戶的核心客戶建立了業務關係。
對於信用的理解,杭州廣發隻是用一個標準來衡量,那就是風險的可防範性。信用是相信客戶,風險防範,也是不完全相信客戶,在相信與並不完全相信的矛盾中,銀行就開始了它的運營。
杭州廣發對於信用的運用,簡直到了圓潤的境地,細細考究起來,都沒有一件設計是違規的。—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尷尬,當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的時候,真經反而令人懷疑。
且看杭州廣發如何理解信用。
有一家叫紅榮貿易的新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元,除此之外幾乎沒有資產,從事的是煤炭、石油、化工的貿易。如果消極點考慮,它幾乎是一家隨時隨地可能逃走的公司,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判斷—一個連廟都沒有的和尚,一定是說逃就逃,怎麼想他也不可能有信用。但是杭州廣發卻一口咬定它具有信用,並且把它發展成為授信客戶。
瘋了嗎?沒有。
杭州廣發解釋說,紅榮貿易這個“和尚”是有“廟”的,隻是你們沒有看到它的“廟”在什麼地方。
奇怪,“廟”是一種資產,它沒有任何資產,怎麼說會有無形的“廟”?
杭州廣發說:資產是什麼?是一種價值,紅榮貿易沒有資產,但是有價值。你看它的下遊采購方,都是中國神華、中石化、中石油、揚子石化等這樣“經濟巨人”級別的大型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付款有足夠的保證。於是杭州廣發給出的方案是“應收賬款融資”,無須傳統的擔保、抵押,就是利用企業經營者成熟的經營渠道和穩定、風險小的貨款回籠,授信5000萬元。這是對於它的“相信”,至於對它的“不完全相信”的那部分,隻要加一個極為簡單的附加條件:所有的應收款都經過杭州廣發的銀行戶頭。
紅榮貿易何來這般法力,能讓這些“經濟巨人”成為它的下遊產業鏈?仔細一考察,答案也很簡單,因為紅榮貿易的經營團隊的成員都是原國有大型貿易公司的老總,這是一個“退役將軍團”,他們有充足的人脈關係和暢通無阻的營銷渠道,就是沒有資金。可以這麼說,給他們多少資金,就能辦出多大的事情。他們雄心勃勃地下海,國有銀行、股份製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接觸了不少,都提出要擔保、抵押,這就找上了杭州廣發。
與那些他們接觸過的銀行不同的是,杭州廣發認為,信用是可以嫁接的。所以,杭州廣發隻是把他們的那些下遊的“天王巨星”的信用嫁接了過來,判斷他們不可能回收不了貨款,因為下遊的那些“天王巨星”不可能不付貨款,也不可能不按開戶銀行的渠道付貨款,這就是最堅實的信用。
最簡單的信用嫁接,就是擔保。擔保就是把保人的作用嫁接到被擔保人的身上—如果他還不了錢,我來還。這就是以連帶責任的方式實行的信用嫁接。
信用為什麼可以嫁接?在杭州廣發的理解中,信用不是實體,信用是一種關係,是一種建立於關係基礎上的屬性。獨立的個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無所謂信用,隻有當他們與其他的對象發生和建立某種關係的時候,信用的意義才得以確立。比如企業成為銀行客戶的時候,與銀行就建立起一種關係,這時候,雙方於對方都具有了“信用”的概念。客戶與他的上、下遊商業夥伴之間,也產生了“信用”的關係。於是,“你於對方有沒有價值”的問題才被提出來,這就是合作的商業價值。
太理論化了,沒興趣。
好,我們繼續用案例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