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克隆一家銀行,我們隻是殺雞取蛋孵小雞。
—題記
創新不是“冒險實驗”
在許多時候,人們常常會不自覺地被“概念”牽著鼻子走。尤其是當代中國,人們太習慣於在一種“概念”的氛圍中生活,把鼓動口號當成目標。這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個特征,我們的老祖宗常常會把複雜的事物簡約地概括成一句“口訣”,把豐富的世界圖解為一些拚湊明顯的“十全大補膏”。於是,人們腦海裏的世界更加透明純真、簡單明了,也距離現實的世界越來越遠。
杭州廣發說:“我們的所謂創新,其實隻是把銀行放回到原來豐富複雜的現實世界中去,還銀行以真正的本性。”從這一點說,他們並不是什麼創新,卻是真正的“守舊”—守住銀行的本真。
銀行的本真是什麼?它是經濟運行中的金融工具,它應當適合於所有追求安全和增值的資本形態,同時以自己安全而富有成效的服務,獲得與服務對象的共同發展。杭州廣發隻是在服務於“所有的資本形式”上,努力使金融發揮原本應有的作用。
這是從廣義上說。而在狹義的經營實踐中,杭州廣發又強調將自身的發展與具有同種價值觀的未來成功者型的合作夥伴捆綁在一起,與他們興亡一體、榮辱與共。銀行服務於全社會的金融需求,杭州廣發通過核心客戶與戰略合作者隊伍的建立,形成了自己堅強的事業基礎。
所以他們不從概念和科律出發,決定“把錢貸給誰”,而是堅持從自己的銀行理念出發,尋找屬於自己的合作者,為他們量身定做金融產品,給原本沒有權利享受金融服務的他們運用金融工具的權利。他們堅持真實的交易背景,而非概念的金融操作。他們認為值得關注的風險,並不是目標風險,而是操作風險。這一切都構成了杭州廣發的金融個性和行業人格,也是他們的魅力所在。
在這樣的情勢下,杭州廣發常常處於一種兩難的處境:一方麵,他們不得不伴隨著“創新”而行;而另一方麵,所有稱得上“創新”的舉措,都是第一次,而第一次都是不成熟的,這就會使得“操作風險”發生的概率更高。也就是說,許多創新都可能是一種“冒險實驗”。
這也就是他們常常說的謹防“操作不當的風險”。
但是操作風險無處不在。2008年,杭州某一實業公司向杭州廣發貸款
1500萬元,以另一公司的兩處房產為抵押。一年後貸款到期,企業卻未能按期歸還貸款。在處置不良資產的過程中,杭州廣發發現貸款企業和提供抵押物的企業從一開始就動機不純,有合謀騙取銀行貸款的嫌疑,因為貸款資金並沒有依照申請的目的使用,而是被挪作他用。杭州廣發提起訴訟,法院判決杭州廣發勝訴。到此的一切,都是銀行一般程序所能解決的“正當防衛”,意想不到的風險恰恰出現在“防衛程序”之外。
正當杭州廣發慶幸自己已經掌握足值抵押的抵押物時,他們立刻意識到一個被疏忽了的問題:目前所有的防範與訴訟,都圍繞著“所有權”展開,但是房屋這樣的標的物還有“使用權”,可悲的笑話“炒房炒成了房東”,就是二權分離的結果。果然,被抵押的這些房產,早已被貸款企業租了出去,而且租賃期限超過20年,由於租賃關係的存在,法院無法強製執行。杭州廣發無可奈何地成了房東。
反思信貸的過程,客戶經理在貸前調查中有一個重大疏忽,那就是沒有認真調查被抵押房產實際存在的形態,僅僅聽信申請人的一麵之詞,這基本上造成了抵押落空。
“反思是成功之父。”金海騰說。他這句話是針對“失敗是成功之母”說的,許多人經常失敗,但總孕育不出成功,原因在哪裏?他認為隻有母本還不能繁育出新的生命,必須有父本的參與,那就是反思總結。所謂“吃一塹長一智”,首先長的是“智”,智就是反思、總結、學習、感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