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領導還不能忽視年齡層次問題,機關部門、事業單位的年齡層次可以適當偏大一些,薑畢竟還是老的辣。而企業的年齡層次宜年輕化一些。對企業領導,如果發現有幾人都能勝任某一項工作時,可盡量任用年輕人,因為年輕人精力充沛、後勁十足,工作年限還很長,而年紀較大的人可能即將離任。這樣就避免公司出現人才斷層,有利於公司持續快速發展。
正確處理統與分的關係
領導用人,其目的就是讓人才為我所用,食我之祿,為我分憂。因此在具體實踐中,領導者應注意統一領導與分工授權的關係。
統一領導經常表現為一種集權,使領導者陷入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的誤區。但統一領導又是不可或缺的,隻有實現統一的領導,才能有統一的意誌、目標、方向、步調,才能朝統一的目標邁進。為了解決統一領導中這一暗含的矛盾,就必須實現分工授權。
分工授權又可稱為分層領導、分級領導,是指按照一定的規化和程序,將領導縱向分為若幹層次,分級排列,下級向其上級逐級負責,其管轄範圍隨級別下降而縮小,形成上下對應的領導與被領導的從屬關係,一級抓一級,一級管一級,使組織成為朝著共同目標前進的統一整體。
能否實現有效的領導,其要素之一就要看他會不會實現層次分級領導。不進行統分結合的領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領導的。過細的領導,隻能使其被一些瑣事包圍,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成了小事清楚,大事糊塗。正確的領導方式應當是在統一領導的大方向下,實現有效的分工授權,做到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三國時代蜀相諸葛亮,雖然是一代名相,但由於忽視層次領導,事必躬親,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給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憾。
據史書記載,他在軍中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甚至連糧草消耗這種小事都要親自操勞。顯然,他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值得後人弘揚的,但他那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越俎代庖的工作方法並不足取。
現在有些領導人,頭腦中也缺乏這種分工授權的觀念,在工作中分工不授權,反而大包大攬,弄得單位裏形成了“領導忙得團團轉,下屬悠閑沒事幹”的反常局麵。領導怨天尤人,埋怨下屬沒有積極性,不能替自己排憂解難。豈不知,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麵,就是由於領導者不懂得分工授權而一手造成的。
領導幹部要幹領導的事,要圍繞著提高領導幹部效能,集中精力幹那些必須由領導人親自去幹的重要工作。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不能顛倒工作的主次,尤其注意不能搞包辦代替,不隨意越權代理下屬的工作。要保證使分工負責每項工作的人都有職、有權、有責,以防止分工負責的人難以行使職權,造成不應有的混亂。
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寧缺勿濫要求領導者在任人時選用精兵良將,不多用一人,也不閑置一人,使人事保持相對穩定,不閑則已,閑則必責。如果在當時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寧可讓職位空缺,也不濫竽充數。
一、“官不必備”
古人曰:“官不必備,唯其人。”用人之多少,應根據工作需要而定。在確保工作質量的情況下,再合理安排職位和人數,然後再根據一人一職的原則任用人員,既不可備位,也不可備人,更不能在找不到合格人選的情況下隨便以人頂替。否則,就會影響整體效率和質量。
古人對任人時寧缺毋濫的原則也早有認識,並采取過不少有力措施加以防範,製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唐太宗就提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李德裕曾強調“省事不如省官”。西魏蘇綽在其《六條詔書·擢賢良》中極力主張裁減官吏以避免人浮於事的弊端,他說:“官省,則善人易充,則事無不理;官煩,則必雜不善之人,雜不善之人,則政必有得失。”北宋包拯堅持用“勤”,不用“冗”。他針對北宋冗員眾多的情況,向仁宗皇帝指出:“欲救其弊,當治其源,在乎減冗雜而節用度。”他主張“留神省察”,對於占著位子又無所事事的官員堅決予以清除。他在知諫院時,曾經上書彈劾做了七年宰相而又毫無建樹的宋庠,並且連續三次彈劾罷免了皇帝寵妃的伯父張堯佐的“三司使”的要職。可見,“官不必備,唯其人”古往今來就是用人任人的一條重要準則。這對今天的領導者們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