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以人為本知人善任,用活人才帶活團隊(3)(2 / 3)

其實,領導者的想法再高明,部下不接受,那也是一廂情願、廢紙一張。領導者要想辦法使自己的決策,變成是部下的想法。能誘導部下自己提出來,讓他們認為這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這樣的領導者才是最高明的。

當然,參與決策的人越多,單位機密被泄露的可能性也越大。而且,參與的人越多,所花費的時間也越長,決策的執行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延誤。

盡管有這些不利因素,但下這個賭注是值得的,因為讓人們參與決策對他們有影響的變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領導者要得到部下全力以赴的支持,就必須讓他們共同參與行動,而且越快這樣做越好。

一旦在相同的目的之下,充分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和機能:急躁的上司配以穩重的部下,膽大的領導配以心細的員工……任何成就的造就都會變得容易、迅速得多。

有一次,美國瑪麗·凱公司的競爭對手的助理副總裁向瑪麗·凱求職。他很傷心地對她說:“我已經無路可走了,我們公司已經無法再繼續發展,再待下去我實在也沒有前途可言。”

他們談了一會之後,瑪麗·凱發現了他抱怨該公司的真正理由。那家公司正在修訂行銷策略,而這位助理副總裁沒有被列入策略修改委員會的一員,而正如他所說的,凡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都被視為“高級幹部”。因此,他對該委員會提出的任何改革政策都極力反對。所以,瑪麗·凱不得不下這個結論:假如他也成為委員會的一員,他就會采取支持的態度。他是一位聰明的年輕人,如果能參與這項工作,一定能對該公司有所貢獻;相反的,正因為他無法參與,他的反對態度甚至促使他辭職而去。歸結來說,就是一個優秀的工作人員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隻有合理分工才能使下屬心情舒暢

知人善任,對下屬進行合理分工,可以使下屬心情舒暢,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上司,其主要精力應該花在計劃、組織和監督、指導上麵。如果事必躬親,必將因小失大,一方麵,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被瑣碎的事務占去,勢必影響宏觀調控的功能;而另一方麵,又會使下屬束手束腳、覺得無事可幹,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能人盡其用、人盡其才。這樣即使你幹得筋疲力盡,也難取得優越的成績。

管理者必須根據發展狀況和實際需要,認真研究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什麼崗位要什麼樣的人才,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要清楚了解員工的能力與特長情況,尤其要善於發現那些默默無聞的人才。要根據人才的專長,揚長避短,合理使用人才,千萬不要將有能力的人才閑置。管理者在用人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一點:用人不疑。

公元1683年6月,施琅奉康熙帝的命令率水師兩萬餘人,戰船兩百餘艘,自銅山出發,進擊台灣,經過幾天奮戰大敗澎湖守軍。守軍主力悉數被殲,結果軍心渙散。施琅占據澎湖,居高臨下,對鄭軍進行招撫。鄭氏統治者見大勢已去,遂同意歸附清廷,實現和平統一。台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琅為此立了大功。在統一的過程中,施琅固然功不可沒,但是如果沒有康熙帝的用人不疑,施琅恐怕也很難施展抱負。正當施琅雄心勃勃希望以武力征服台灣時,主撫派在當時占了上風,部分朝臣對施琅不信任。因為他不僅是明朝的降將,而且在1664年前後兩次率兵征台未果。最後康熙帝仍然果斷地任用施琅,終於使台灣得以統一。

管理者一定要有正確的用人態度,要有清醒的用人意識,要有堅定的用人信心。企業可以有各種監督、考核手段,但並不是在其職權範圍內橫加幹涉。要表裏如一,讓員工安心工作,而不必花費精力來對付管理者。通過建立科學的選拔和用人機製,創新人才才會脫穎而出。

作為上司,在對下屬進行任務分工時也應根據下屬的能力和特長進行合理分配,而不能“亂點鴛鴦譜”,否則會造成下屬的不滿情緒,影響上下級之間的交往,不利於工作的完成。

中國有句俗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也是知人善任的一項原則。你應該對你的下屬毫無猜疑地信任,這樣才能使他們忠實真誠地為你效力,才能使他們負起應負的責任。

要做到信任下屬,還應該多聽取他們的建議,讓他們知道,他們也在參與管理,而不僅僅是被管理者。要記住:請教別人或征求他們的意見,總會使他們感到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