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君聽後長歎道:“這是宓子賤勸誡我不要擾亂他的正常工作,使他無法施展聰明才幹呀。”於是,魯君就派他最信任的人到亶父對宓子賤傳達他的旨意:從今以後,凡是有利於亶父的事,你就自決自為吧。五年以後,再向我報告要點。宓子賤鄭重受命,從此得以正常行使職權,發揮才幹,亶父得到了良好的治理。這就是著名的“掣肘”典故。古人對此事讚許道:“此魯君之賢也。”
古今道理一樣。管理者在用人時,要做到既然給了下屬職務,就應該同時給予與其職務相稱的權力,不能大搞“扶上馬,不撒韁”,處處幹預,隻給職位不給權力。
在這方麵做得最出色的是齊桓公的“凡事問管仲”。
有一次,晉國派使者晉見齊桓公,負責接待的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接待的規格。
齊桓公隻說了一句話:“問管仲。”
接著,又來一位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政務,他還是那句話:“問管仲。”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這種情形,笑著說:“凡事都去問管仲,照這麼看來,當君主蠻輕鬆的嗎?”
齊桓公說:“像你這樣的小人物懂什麼呢?當君主的辛辛苦苦網羅人才,就是為了運用人才。如果凡事都由君主一個人親自去做,一則不可能做得了,再則就糟蹋了苦心找來的人才了。”
“我花那麼多的心血找到的人才,”齊桓公接著說,“讓管仲當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給他處理,齊國就安泰,我就不應該隨便插手。”
網羅人才是一件很辛苦又費力的事,得到真正的人才不易。一旦得到賢良而忠心的人才輔佐,國家就會興旺安泰。要放手讓人才去發揮自己的才幹,身為管理者,就不要隨便插手幹預。正是因為齊桓公的賢明,再加上管仲的大力輔佐,不久之後,齊國就躍居春秋五霸之首。
無論是魯君,還是齊桓公,他們的話都很值得細細品味。管理者用人隻給職不給權,事無巨細都由自己定調、拍板,實際上是對下屬的不尊重、不信任。這樣,不僅使下屬失去獨立負責的責任心,還會嚴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難以使其盡職盡力,到頭來工作搞不好的責任還得由管理者來承擔。
所以,放手讓你的下屬去施展才華吧,隻有當他確實違背了工作的主旨時,你再出手幹預,將他引上正軌。隻有將下屬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你的事業才能迅速地獲得成功。
激起下屬的好鬥心,才能使他有更大的決心
“間之以是非而觀其誌”,這是諸葛亮提出的了解、識別人的方法之一。了解、識別人的方法很多,采用通過撥弄是非挑撥離間來了解其立場這種方法,與我們平常所說的無事生非,無中生有,在張三麵前說李四的不是,在李四的麵前說張三的不是一樣,是一種激將法。什麼是激將法?簡單地說,就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用反麵的話激勵別人,使之決心做什麼事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一般來說,激將法有如下幾種。
一、“明激法”
就是針對對方的心理狀態,直截了當給以貶低,用否定的語言刺激,刺痛之、激怒之,使之“跳起來”,從這激將的過程來觀察識別對象的真正的誌氣和誌向。
《三國演義》中,周瑜企圖假借曹操之手殺掉孔明的時候,孔明采用激將法,揭穿周瑜的詭計。當孔明欣然同意接受斷曹操糧草命令時,對魯肅說:“吾水戰、步戰、馬戰、車戰,各盡其妙,何愁功績不成,非比江東公與周郎輩止一能……公等於陸地但能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魯肅將此言告知周瑜,周瑜憤怒地說:“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往聚鐵山斷操糧道。”肅又將此言告知孔明,孔明將問題挑明,並從抗曹大局出發,笑對魯肅說:“公瑾令吾斷糧者,實欲使曹操殺吾耳。”這時孔明正是利用周瑜的自尊心,好勝心強以及不甘落後的虛榮心,故意誇耀自己,貶低周瑜,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