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屬如果希望做某種工作,你就先給他一些課題,讓他去研究。事後,還得令他提出研究報告,並且給以適切的指導。
(4)如此反複,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鼓勵成員的進取精神
下屬做工作,必須有些進取精神,這樣才能把工作幹得更好。但話是這樣說,能一以貫之地做到積極進取,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雄心勃勃,矢誌進取,但一朝受挫就意誌消沉一蹶不振;有人一時成功就洋洋得意,結果不思進取。由此可見,要積極進取確實不易。
所謂進取就是不斷地奮鬥,這正是一個人的活力所在,也是一個團體的活力之所在。領導者的領導能力如何,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看其下屬的士氣如何、進取精神如何。激勵進取既是下屬成功的關鍵,也是團體使領導事業成功的關鍵。
對於那些易滿足於現狀的人,要讓他們看到還有更美好的東西還等著他們;對於那些一有成績就驕傲的人,要告誡他們,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後的路還很長很長;對於那些易受挫折的人,要告訴他們“不要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明天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這樣的領導者才會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明朝名臣張居正最後為朝廷重用,並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但若沒有他人的指導和激勵,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輝煌。張居正少年得誌,在13歲參加省裏的考試時,主考官見其文章,拍案叫絕,並準備授予“舉人”。這時,湖廣巡撫顧璘正巧來到這裏,看過張居正的文章後也讚歎不已,忽然他叫道:“讓其落第。”原來,顧璘是這樣想,自古少年得誌者最後成大業的極少,於是故意不錄取他,殺一殺他的傲氣。
張居正見榜後,傲氣頓減,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誤,不斷地進取,終於在3年後取得舉人。張居正的成功也說明了進取的重要性,而這一點正是深益於其“老上級”顧璘的鼓勵。
人性育人術(二)——潤物細無聲的秘訣
有詩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的是春雨對大地萬物無聲的滋潤。培育人才也如同春雨潤物一樣,把自己的知識技能不知不覺地傳給自己的下屬,而下屬沒有從領導那兒索取什麼技能,但卻發覺自己能力提高了不少。這就是潤物無聲的作用。
耳濡目染,潤物無聲
領導往往帶幾個副手跟自己一起工作。他不明確地告訴大家“你們該怎麼做”,而是沉默不語,仿佛說:“看我做就知道了!”於是領導就自己動手做給下屬們看,下屬從中知道幹事的方法,或者下屬們自己去做,領導在一旁加以指點,久而久之,下屬的能力就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古人說:“強將手下無弱兵。”此話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這種潤物無聲的育人方法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下屬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有一個精明能幹的領導帶領大家工作,又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這樣下屬整天耳濡目染,自然就會更進一步了。這如同下棋,跟一個棋藝差的人學一定進步不大,要想有更大的進步就必須跟高手一起殺它幾回,自己的棋藝自然不自覺地就提高了。
能幹的領導必有能幹的下屬,這是由於一方麵能幹的領導善於選人,另一方麵能幹的領導對下屬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叩開原子大門,率先進入原子核領域的英國科學家盧瑟福,被人們譽為原子核物理之父。他先後任教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和劍橋大學。他不僅自己由於在元素蛻變和放射性化學方麵的研究獲得了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且他的學生和助手先後有十餘人獲得了科學界的這項最高獎賞。這在科學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盧瑟福及其學生和助手的成功主要是盧瑟福在自己的工作過程中時時處處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和助手,從而使他們成為尖端的科學人才。一個典型的方法就是:盧瑟福每次寫完一個科學報告以後,都堅持讓自己的學生作最後的“檢審”。學生通過閱讀他的科學研究的報告,不僅能從文章的思路來拓寬自己思維,而且還學到很多的研究方法。經過長期的合作,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就會提高一大步,也難怪盧瑟福有那麼多的學生和助手獲諾貝爾獎。
這種育人方法非三五日之功,必須從長考慮,戒驕戒躁,隻有長期的潛移默化,才會終有成效。作為領導者,則必須有比較高的才能,同時還要有影響他人的藝術,做到以知識去提高人,以道德去感化人,“隨意潛入心,育人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