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隻有退潮後你才能發現誰是華爾街的裸泳者(3 / 3)

天才的華爾街精英們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他們發行了一種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在賺到50億元之後,便將這50億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隻有這50億元虧完了,其他投資人的本金才會開始用於償還虧損,而一旦這支基金有可能麵臨虧損,在50億保證金沒賠完之前,任何投資人都可以提前贖回。這個產品剛推出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買它太值得了:一些評級機構看到這個“天才”的創新,簡直是毫不猶豫地給出AAA的評級!結果這個基金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隻有上帝知道了,但是保證金50億元卻沒有變。

2006年年底,持續風光了整整五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下來,這條金融衍生品的食物鏈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銀行和投行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發放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由次貸危機最終引爆什麼樣的危機,現在還無法預料。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同格林斯潘所說的,這將是百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危機。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何時能關上就不知道了。

在競選總統前後,奧巴馬對次級抵押信貸行為做過多年的研究,2007年,他就建議以全麵立法的措施打擊抵押貸款欺詐行為,並保護美國免受過度借貸的誘惑。奧巴馬的“製止欺詐議案”首次以聯邦的名義對抵押貸款欺詐行為給予明確的定義。

對華爾街的監管不力也是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2007年,美國一些金融公司花費4億多元用於遊說和疏通,最終使“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廢止。該法案旨在阻止銀行卷入風險行業,因為那樣會威脅到儲蓄者的利益。1999年,該法案被廢除後,美國房地產業和抵押貸款業的混亂狀況愈演愈烈,直接導致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

2008年3月,奧巴馬在紐約庫珀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是華盛頓的幕後遊說者的賄賂和民選的議員們的腐敗腐蝕了政府的監管機構,他們操縱議會阻攔通過一些必要的法規,以此來換取競選捐款。奧巴馬針對眼前緊迫的房產危機發出修補聯邦政府、整頓金融市場的呼籲:“首先,如果你能從政府那裏借錢,你就必須服從政府的監督和管理……”;“其次,需要對所有規範管理的金融機構條例進行總體性的修改。對資金需求申請應當強化管理,特別是複合型的金融運作,比如導致我們現在發生金融危機的抵押貸款有價證券的交易。我們必須采取更嚴格的管理手段控製易發的風險。我們還必須調查資產評估機構和潛在的利率與接受該利率的人之間的衝突。而且,對透明度的要求也必須加之於金融機構,責令其對持股人和交易方保持誠實和公開……”;“第三,我們需要理順重疊的機構,並采用有力的調節機製……”;“第四,我們需要規範公共機構的責權,而不是屬性。近幾年,商業銀行和存借機構都依從對次級抵押貸款的指導方針,但是這些約束對抵押信貸的破壞者不起作用。它使之沒有意義……”;“第五,我們必須保持警惕,打擊那些越線操縱市場的行為……”

奧巴馬還提出,政府不僅要救華爾街,更要救老百姓。道理也是響當當的:如果那些肚滿腸肥、毀了成千上萬家庭的生計、把華爾街帶入癱瘓的總裁們也靠政府救市維持自己上千萬美元的收入,如果他們離職時有理由拿走上千萬美元的遣散費,乘坐“金色降落傘”回家逍遙,那麼憑什麼政府可以對小老百姓見死不救呢?

“巴菲特:我心目中的候選人是奧巴馬”

2008年8月,投資大師巴菲特曾明確表示出對奧巴馬的青睞。在初選階段,奧巴馬還曾邀請巴菲特共進早餐,向他請教投資的學問。除了向巴菲特請益外,奧巴馬還曾邀請紐約市長,曾開創彭博通訊社的布隆伯格一起共進早餐,向他請教有關經濟的問題。彭博社是當今世界上資訊最為優質的財經類通訊社之一。奧巴馬不是學習經濟出身的,但他很善於學習,奧巴馬曾經專門鑽研過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和次貸問題。對於這樣一位有心人,巴菲特當然表示欣賞,他說:“我心目中的候選人是奧巴馬。”

奧巴馬明白,要想在2008年的大選中脫穎而出,一定要重視經濟這個議題。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的倒下凸顯了奧巴馬的先見之明,經濟議題漸漸超過所有議題,包括麥凱恩擅長的國家安全議題,成為美國選民最關注的問題。對於華爾街的危機和窘相,巴菲特諷刺道:“當潮退的時候,你就知道誰在裸泳”,“華爾街有點成了裸泳主義者的海灘了”。而奧巴馬在此前很久就曾在華爾街發表演講,批評華爾街有點對不起新經濟中的受害者,奧巴馬表示自己將在當選後對華爾街進行全麵改革。奧巴馬和華爾街是頗有淵源的,他曾經在大學畢業後服務於一家華爾街公司,後來主動選擇離開,因此他很早就看穿了華爾街的“對我好就行”的個人主義思維。奧巴馬對華爾街的背棄說明他很早就對華爾街有所不滿,或許這是這類不滿促使他念念不忘競選公職以幫助創造出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奧巴馬說:“我們讓特殊利益者染指經濟領域。結果造成市場扭曲,製造泡沫,而不是穩定持續成長,這樣的市場有利於華爾街,而不是一般民眾,但到頭來是兩敗俱傷。”奧巴馬的批評確實一語中的,命中了貪婪自私的華爾街的死穴。

“買得起的醫療保險,付得起的大學學費”

奧巴馬在競選時不斷提出,要讓低收入群體也能自己買得起醫療保險,支付得起大學的學費。奧巴馬認為,目前那些沒有醫療保險的人都是因為支付能力不足才不購買醫療保險,所以隻要對低收入人群進行足夠的補貼,他們就會自覺自願地加入政府提供的平價醫療保險計劃。2008年9月,在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演說中,奧巴馬針對民生問題直言不諱地指出問題所在並批評現政府的失職:“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失去了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工作更辛苦了,可所得報酬反而更少。在你們當中,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他們的住所,而更多的人在看著他們的房產快速貶值。你們當中越來越多的人有車卻付不起油費,有信用卡卻付不起賬單,有書讀卻付不起學費。這些問題並不都是政府造成的。但對這些問題沒能作出有效的響應,卻是當前華盛頓的破爛政治和布什失敗政策的直接結果。”奧巴馬的立場是保證人民的內需得到滿足,讓人民“買得起醫療保險,付得起大學學費”。

其實在美國總人口中享受不了醫療保險的隻是少數,僅4700萬,其中有1100萬是兒童,但即使這些人沒有醫療保險,他們一旦生了大病,仍然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減免一些醫療費。但是美國的精英仍然高度重視滿足所有國民的醫療保障需求,民主黨的精英們不光重視全民醫保問題,他們是從保障美國的競爭優勢這個戰略高度來認識內需問題的。

嚴重的內需不足將無法支撐龐大的就業需求,這些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引資、舉債、印鈔票:引資就必須廉價出售優質資產;負債就必須增加稅收;印鈔票就必將通貨膨脹。結果將促使資本、優質資產和優秀人才迅速外流,這些國家將失去對貨幣的控製權,最後成為美國金融戰爭襲擊的目標。隻有到了那個時候,那些被洗劫的國家將會發現,內需問題不僅是一個國民福利的問題,更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

美國在20世紀九十年代在信息產業上的一馬當先曾經一下子將日本拋在後麵,使日本陷入失落和衰退之中,從此無力挑戰和威脅美國的優越地位。如今的新興經濟體要想不再重複日本等後發達國家的老路,必須把本國的內需問題作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調動內需不僅涉及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等現代政治理念,內需的有力與否將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

毫無疑問,如果奧巴馬上台執政,他一定會以重振美國的內需來保障美國人的就業和消費。把滿足內需當作最大的政治問題,這才是真正的美國經驗。那些“蠟燭經濟”國家,即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國家應該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