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唯利是圖的公司說客和利益集團腐蝕了民主(2 / 3)

更早的時候,奧巴馬也和其他政客一樣到處“化緣”。在2000年競選國會眾議員時,奧巴馬把一個難題擺在自己的首席籌款人馬蒂·奈斯比特麵前,他對奈斯比特說:“如果你能籌到400萬美元,我就有40%的機會能贏;如果籌到600萬美元,我就有60%的機會能贏;如果你籌到1000萬美元,我向你保證,我絕對能贏。”當時,奧巴馬已經打通了芝加哥上層黑人群體這個“錢途”:黑人商業精英、新一代企業家、基金經理、銀行家有一大把。但更有錢的“主顧”是猶太裔專業人士和富商,他們向來是芝加哥最慷慨的政治捐款人。這些人被稱為“湖邊的自由派”,大多居住在密歇根湖北岸。奧巴馬和他們素不相識,但奧巴馬還是說服了他們中的頭麵人物,得以進入芝加哥頂尖企業家和慈善家的圈子。在參議員選舉的民主黨初選階段,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也拿過利益集團遊說團體的18萬美元和來自個人遊說者的4萬美元,當時他是照單全收的,沒辦法,為了競選成功。在總統選舉中奧巴馬竭力避免提及過去的這些事,但他也遭到了一些質疑:“他真的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卓越的、清白的、全新的政治家嗎,抑或他隻是又一名政客?”一名支持希拉裏的捐款人幹脆說:“答案是,他僅僅是又一名政客。”

我們可以相信,奧巴馬內心是非常渴望改變這種受製於人的局麵的,奧巴馬最渴望的仍然是通過直接麵向大眾發表演說,通過直接為大眾服務贏得信任來謀求人民的支持。奧巴馬在芝加哥底層社區的服務經曆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奧巴馬的競選口號是改變,後來演變成“我們需要的改變”,在奧巴馬看來,美國的民主製度已經到了非修複不可的時候了。針對政客被捐款人“綁架”的現實,奧巴馬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為了改變這種局麵,對我們的民主進行技術修複能減輕政治家的部分壓力……對競選投入公共資助或提供免費電視和廣播廣告,讓候選人不必為乞討資金而奔波,也避免讓候選人被特殊利益集團擺布。”可以想見,在奧巴馬登上總統寶座以後,他很可能會重拳出擊利益集團猖獗的遊說活動。

“公然具有黨派傾向的新聞媒介日益增多”

奧巴馬被認為是一位具有媒體天賦的候選人,他在鏡頭前非常安詳,人們為他的演講著迷,從他的聲音到他的英俊外表。因為大眾的喜愛,美國的大眾媒體也就對奧巴馬特別優待,在初選中,美國的媒體就給了奧巴馬更多的關注,以致希拉裏和克林頓都埋怨媒體對他們不公。但即使是受到了媒體的偏愛,奧巴馬也一樣對媒體的力量充滿敬畏而不敢稍加怠慢,奧巴馬明白,“政客被資金雄厚的捐助人俘虜,政客屈服於利益集團的壓力。……四五十年前,這股力量是黨派機構:大城市的政治領袖、政治交易者、華盛頓的政治掮客,他們的一個電話就能決定你事業的沉浮,現在,這股力量是媒體。”

奧巴馬曾經批評美國的選舉被媒體擺布的現實,他說:“和每個身居聯邦職位的政治家一樣,我幾乎完全依靠媒體與選民接觸。媒體是過濾器,我的選票通過它解釋,我的言論通過它分析,我的信仰通過它檢驗。至少對廣大選民來說,媒體說我是誰我就是誰,媒體宣稱我有什麼言論我就有過什麼言論,媒體認為我成了什麼樣,我就成了什麼樣。”“媒體對政治的影響形式多種多樣,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公然具有黨派傾向的新聞媒介日益增多。談話電台,福克斯新聞,報紙社論撰稿人,電視台談話節目,以及近期出現的博客,所有這些媒體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反複進行侮辱、譴責、搬弄是非以及極盡含沙射影之能事。”

把目光投向現實,審視美國主流媒體的政治傾向和客觀性,我們發現奧巴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美國新聞界和政治領域的一大弊端,即媒體通過操縱輿論來操縱選舉並駕馭政治。美國的三大報是《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五大電視台是美國廣播公司(ABC)、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福克斯電視台(FOX);三大主流新聞類雜誌周刊:《時代雜誌》、《新聞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主要的廣播電台有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PBS)。美國報紙基本是左派的天下,而廣播則是右派的天下。其中《紐約時報》是自由派的大本營,《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都是著名的自由主義立場的報紙;而《華爾街日報》、《華盛頓時報》及《紐約郵報》則是保守派的代表。《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時報》這五家報紙從左到右排列起來,正好是美國報紙從左到右立場逐級變化的光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被視為左派旗艦,而福克斯電視台(FOX)則被視為右派旗艦;美國三大無線電視ABC、NBC、CBS都比較左傾,《時代雜誌》、《新聞周刊》都屬於左派刊物,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則比較偏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