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參議院中最善於拉關係的議員(1 / 3)

“奧巴馬的金主”

根據美國法律,成為政黨候選人之後,必須選擇是接受公共競選經費還是自行籌款,公費雖然有8500萬美元,但是開支僅此為限,而且不能接受外界捐款,反之,自行籌款則沒有限製。

奧巴馬在2008年總統大選的初選期間一再批評華府的腐化以及利益團體借政治捐款左右政策,他誓言要清清白白的選舉。公費選舉製度雖不符合現實,但他矢言要與麥凱恩碰麵,共同約定一個示範性的競選經費規範。麥凱恩自知其短,選擇了公費競選,但籌款能力特強的奧巴馬,估計可以輕易達到3億美元的空前數字。

2008年6月下旬,奧巴馬宣布放棄公費選舉,自行籌款競選。奧巴馬強調,他的競選捐款不是來自利益團體,“而是你們在負擔得起範圍內,5元、10元、15元,累積而來的,我們也才得以建立150萬人的‘草根’運動”。但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顯示,給奧巴馬捐款超過1000美元的“大戶”共捐了1.12億元,超過總捐款的1/3,遠超過希拉裏與麥凱恩,其中募款能力超過5萬美金的募捐人有500名,有六七位更堪稱“超級金主”,他們每人募集了超過100萬美元的競選資金。

奧巴馬的大金主們主要來自四個行業:律師、投資證券公司、房地產、娛樂業。他們固定聚會,奧巴馬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感謝每個人的協助,或者金主們會被邀至重要場合的後台,在奧巴馬激勵人心的演說後,大家再“私下聚聚”。

“奧巴馬表現得更像一個華盛頓的圈內人”

奧巴馬是以一個華盛頓政治圈子外邊的人的清新形象闖入美國大選的。如果奧巴馬成功當選,他將成為美國第一個少數族裔入主白宮的人。這位到了上大學的年齡時,才長住美國本土的西部人,卻在47歲時成為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的政治人物中,是資曆最淺的一位,連他自己都認為是華盛頓的圈外人,如今不但可能一躍成為內圈人,且為核心人物。他會逐漸被這個圈子同化還是將大力改造這個圈子,使華盛頓遠離政治遊說和利益集團的操縱?在競選期間,奧巴馬充分利用了自己作為華盛頓的局外人這一特征中於己有利的一麵為自己爭取選票,他說:“隻有華盛頓圈外人才能根治華盛頓。”這正好符合美國人對政府施政不滿的現狀。他提出的口號“你可以信賴的改變”以及“我們需要的改變”,是十分成功的廣告,它可以容納任何人對改變現實的訴求。

在奧巴馬之前,美國的大選也曾經有過打出“改變”旗幟的選舉,比如1980年的裏根,裏根高喊“政府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徹底為政府瘦身,選民相信了他,把他送上總統寶座,但當裏根離開白宮時,政府的規模比他就職總統時還大,但是由於裏根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局麵,選民們已經忘了他當初無數承諾的具體內容,而共和黨人也對裏根再次振興保守派勢力感激不盡。今天,奧巴馬再次打出“改變”的旗號,從實際效果看也不錯。奧巴馬是否會帶來使選民滿意的改變,則是另一回事。

奧巴馬承諾的一個重要的改變之一,是改變公司遊說者和特殊利益集團對其政治代理人——這往往是對國會議員們的收買和操縱。奧巴馬能說到做到嗎?

奧巴馬一旦執政,要想有所作為,一是靠調動政府資源,二是依靠他所屬的黨派的力量。民主黨本身是一個代表大資本和企業財團勢力的政黨,就像也是代表大資本和企業財團勢力的共和黨一樣。不過,由於民眾的需要,這個親資本的政黨就策略性地采納反戰、反種族主義和反政府削減開支的競選策略,以便與共和黨拉開距離。但這並不能保證民主黨的政客不拿利益集團的捐款。就連奧巴馬本人在競選州議員、國會議員和美國總統期間也不得不依靠私人募捐,雖說公開的說法認為這些都是小額捐款,不超過2300美元,但是背後究竟有沒有化整為零的大額捐款,就隻有上帝知道了。

不管怎麼說,奧巴馬獲得的捐助數額龐大可謂空前,這就有點讓人不禁要揣測一番。因此有選民就覺得奧巴馬難以讓他完全信任:“我個人支持麥凱恩,雖然我個人偏好民主黨,而且布什總統的這八年除了打仗也沒什麼建樹!但麥凱恩的確是共和黨的強人,做人很有原則,而奧巴馬則有點像政客,說自己是華盛頓的局外人,其實我看他比任何人都更像一個局內人。我覺得民主黨還不如選希拉裏來和麥凱恩競選,那樣成功的可能性還可能大一點,奧巴馬更像一個華而不實的政治明星。”

還有一則網上評論說:“我從來都不喜歡形象太好的政客,一個政客形象太好(例如奧巴馬和馬英九)隻有三種原因:第一,他根本就不懂政治怎麼玩。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無論多麼誠實多麼為了人民利益著想,都還是有很多把戲和台麵下的交易要做。如果連鞋也沒濕過,有可能是你根本沒走過河邊。第二,有很多東西被以各種方式掩蓋了,這種情況下,我反而比較擔心人格和誠信的問題。第三,媒體和民眾對此人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在耀眼的光環下我們對眾多的缺點視而不見,而夢總是會醒的。至於改變,如果政黨政治和國會製度這些基礎的東西不改,政治的實質和玩法又如何會發生變化?看看當時的局外人卡特總統,何曾帶來任何改變?

“永遠適應形勢的奧巴馬”

在角逐白宮寶座的過程中,奧巴馬一度被懷疑他隻不過“仍是一名政客而已”。有些人雖然沒有說奧巴馬是政客,但也因為奧巴馬自身的一些言行冒犯了他心目中的底線而下決心不把票投給奧巴馬。現居美國的北大畢業生龔小夏女士在個人博客裏,提出她心目中選擇總統的標準:“首先是這個人對善惡有分明的標準。固然,政治家們會出於各種利益上的考慮而作出種種妥協,但是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是否能夠站得穩,並且不惜為堅持立場而付出政治代價,這是一個好的政治領袖的基本素質。其次,政治領袖不一定需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那對於年輕的領袖來說過於苛求),但是他們的工作記錄必須顯示他們為納稅人工作不畏辛苦、任勞任怨。那反映了一種價值取向。最後,政治領袖身邊的親密的朋友圈子反映了他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情感和道德取向。特別是那些在他們未發跡的時候便交下、後來又長期保持著緊密關係的人,更加是反映這些領袖的人格與信念的鏡子。”

龔小夏女士在博客裏接著說,在2008年大選中,自己基於上述三個標準,經過再三猶豫之後,決定不選擇奧巴馬:“在奧巴馬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從來沒有為堅持某種政治原則而付出過代價。他的每一個決定,都經過仔細的算計,最後的選擇無一例外都有利於促成他的個人政治前途。在需要作出困難選擇的時候,奧巴馬首先采取的辦法是躲避。在伊利諾伊州當參議員的期間,奧巴馬在130次需要作出困難決定的投票中投下了‘Present’(有點像清朝皇帝的批示‘知道了’)。在聯邦參議院中,奧巴馬從來沒有試圖去與政治對手合作,而是完全按照自由派的路線去投票,這保證了他在民主黨內的地位。相形之下,共和黨的候選人麥凱恩有過許許多多按照自己的良心和原則而不是本黨政治利益去投票的記錄,以致到今日還有大批保守的共和黨人堅決不肯將選票投給他。”

“第二,奧巴馬缺乏經驗是人所共知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他有限的公共服務期間,他並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公眾事務上,而是到處去給自己拉政治關係,為日後的競選作鋪墊。2004年進入參議院之後,作為新參議員,按照常規他應該努力學習如何推動立法。但是經過一番利益衡量之後,他撇下了本職的工作不做,而是逐個去為政客們競選拉票,從而換取了黨內的大批支持。因此,奧巴馬是參議院中成績最少的議員之一。比較一下,希拉裏和麥凱恩在立法上都有非常顯著的貢獻。人們都知道,希拉裏和奧巴馬的差別,並不是政策上的而是作風上的——希拉裏工作非常努力,而奧巴馬卻成天在外講演。很多藍領工人之所以不願意將選票投給奧巴馬,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機械工會的工人曾經告訴我一個例子。2007年,印第安納州有一家1600人的工廠要關門,工會需要政府撥款來進行職業培訓。工會分別給希拉裏和奧巴馬寫信。奧巴馬一方根本沒有回信,希拉裏不但派人前往,自己本人也去了一趟,到州政府為這些工人爭取到了一筆撥款。在希拉裏退選之後,這中間的許多工人公開表示,堅決不肯支持奧巴馬。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風,有本質上的意識形態根源,也就是對領袖與納稅人之間孰主孰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