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要點:種子繁殖。長白鬆種子既可秋采春播,也可在低溫幹燥條件下長期保存。播種前要消毒、催芽,條播或散播,播種後7天出土,出苗後要預防立枯病。在高生長速生期結束前,要注意灌溉。2年既可出圃造林。避免營造純林。
8.荷葉鐵線蕨
現狀:瀕危種。本種又名荷葉金錢草,僅發現於四川省萬縣和石柱縣的局部地區,由於開辟公路及采挖作藥用,現數量極少,僅殘存於少數岩縫或岩麵的薄土層上及雜草叢中,已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
形態特征:植株高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披針形鱗片和多細胞的細長矛毛。葉簇生;葉柄長3~14厘米,粗0.5~1.5毫米,深栗色,基部密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和矛毛,幹後易被擦落;葉片圓腎形,直徑2~6厘米,葉柄著生處有一深缺刻,但無垂耳,葉片上麵以葉柄著生處為中心,形成1~3個環紋,葉片的邊緣有圓鈍齒,長孢子的葉片邊緣反卷成假囊群蓋而齒不明顯,絕質或堅紙質,上麵深綠色,光滑,下麵色較淡,疏被棕色多細胞的長柔毛,天然幹枯後呈褐棕色或灰綠色;葉肪自葉柄著生處向四周輻射,多回二歧分叉,兩麵均可見。孢子囊群長圓形或短線形,囊群蓋同形,全緣,彼此接近或偶有間隔,灰褐色,膜質,宿存。
地理分布:產四川萬縣武陵區,新張、小沱區、杉樹坪和石柱縣局部地區,海拔約205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荷葉鐵線蕨生於溫暖、濕潤和沒有蔭蔽的岩麵薄土層上、石縫或草叢中。喜中性略偏堿性的基質土。早春發葉,7月後形成孢子囊群,8~9月孢子陸續成熟。保護價值:本變種為我國特有,是鐵線蕨科最原始的類型,在亞洲大陸是首次發現,不僅分布區狹窄,且數量稀少,它與大西洋亞速爾群島產的腎葉鐵線蕨AdianthumreniformeL.和非洲中南部的細辛鐵線蕨同屬一個種群。因此在研究該種的親緣關係以及植物區係、地理分布等均有重大的價值。全草為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藥,已有悠久曆史;其植株形體別致優美,可供觀賞。但資源極為有限,采掘頻繁,應積極駕以保護和發展。
保護措施:建議將產地劃為保護點,承包給有關部門或當地個人管理保護,同時開展引種繁殖試驗,進行人工栽培,目前武漢植物園已大量引種,預期可獲得栽培經驗。
9.原始觀音座蓮
原始觀音座蓮
現狀:瀕危種。原始觀音座蓮僅產雲南東南部局部地區,隨著森林麵積日益縮減,生態環境明顯變化,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80~120厘米;根狀莖短,近直立肉質,直徑2~3厘米;根粗壯,肉質,光滑。葉簇生,葉柄長40~60厘米,上麵有寬溝槽,綠色,草質,中央稍下處有節狀膨大;鱗片多數,狹披針形,棕色,宿存;葉片長40~60厘米,寬17厘米,草質,卵形,一回羽狀;羽片2~4對,頂生一片與側生的同形而較大,長達30厘米,寬6.5厘米,側生羽片對生,斜出,具柄,基部1對長12~15厘米,寬3厘米,其上1對長17~20厘米,中部最處4~5厘米,寬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羽柄長1厘米,膨大,具鱗片;葉邊全緣或略波狀,頂部具鋸齒。孢子囊群線形,通直,長10~20毫米,由60~160個孢子囊組成,位於中肋和葉邊之間,彼此被等寬的間隙分開,隔絲紅褐色,細長,節狀,分叉,較長於孢子囊群。
地理分布:僅分布於雲南金平和屏邊,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喜生於季節性雨林陰濕的生境,常構成草本地被層常見的成分,特別是山坡下部溝穀邊緣分布最多,也較高大。所在地為赤紅壤或紅壤,pH值4.5~5.5。早春於根莖上萌發新葉芽,嫩時卷曲成球狀,葉柄逐漸伸長,新葉也隨之開展,逐漸成長,7~8月孢子囊群在葉背上顯現。11月成熟,孢子飛揚,在適宜的環境裏長成原葉體。
保護價值:本種係蕨類植物中較原始的類型,對研究蕨類植物進化、區係起源等有一定的價值。其姿態奇異,葉片翠綠,是優美的蔭生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雲南屏邊大圍山和金平分水嶺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需從速完善管理製度。栽培要點:孢子繁殖時應選擇陰濕而溫暖的環境。因人工繁殖較為困難,應進行孢子繁殖和栽培苗株的研究。
10.海南油杉
現狀:瀕危種。海南油杉為海南特有的珍稀樹種。分布區杉狹小,林木株數亦甚少,急需加強保護,大力育苗、造林,以免滅絕。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2米;樹皮灰黃色或灰黃褐色,粗糙,不規則縱裂;小枝無毛;冬芽卵圓形,芽鱗多數,宿存於小枝基部呈鞘狀。葉輻射狀散生,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微彎或直,長5~8(~14)厘米,寬3~4(~9)毫米,先端的尖而鈍,基部楔形,具短柄,兩麵中脈隆起,上麵沿中脈兩側各有4~8條氣孔線,下麵有兩條灰綠色氣孔帶。雄球花5~8個簇生枝頂或葉腋,雌球花單生側枝頂端。球果直立,圓柱形,長14~18厘米,徑約7厘米;中部種鱗斜方形或斜方狀卵形,長約4厘米,寬2.5~3厘米,鱗背露出部分無毛,先端鈍或微凹,微反曲;苞鱗長藥為種鱗的一半,中下部微窄縮,上部近圓形,先端不明顯三裂,中裂窄三角狀,長約2.5毫米,側裂鈍圓;種子近三角狀橢圓形,長14~16毫米,種翅厚膜質,中下部較寬,寬約13~14毫米,與種鱗幾等長,先端鈍。
地理分布:分布區極為狹窄,目前僅見於海南西部昌江縣雅加大嶺周圍的山頂或山坡上部,海拔高1150~1350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海南油杉產地位於熱帶季風區的壩王嶺,瀕臨南海;但處在海南西部背風麵低平地方,氣候幹熱,而中山上較為涼濕。年平均溫約18℃,年降水量1797毫米,5~10月為濕季,11~4月為幹季,但地處霧線以上,相對濕度大,而常風較強。土壤為山地黃壤,深厚,地表枯枝落葉層較厚。常與陸均鬆、樂東擬單性木蘭和油丹、雅加鬆等混生。為陽性樹種,在林內天然更新不良,幼苗、幼樹不多見。1~2月開花,翌年冬季球果成熟。
保護價值:海南油杉為油杉屬分布最南的種類,對於研究油杉屬地理分布及海南島植物區係有一定的價值。木材紋理直,結構細,為建築、家具、船艙、麵板等良材;樹形優雅美觀,可作庭園綠化樹種。
保護措施:應將海南油杉原產地劃為禁伐林或建立保護點,嚴禁砍伐。有關科研、生產單位應采種育苗,擴大栽培。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栽培法參照本屬其它種類。
11.陸均鬆
現狀:漸危種。陸均海南熱帶山地雨林較的成分,在我國的分布區很窄。由於20多年過度伐,資源受到極大破壞,森林麵積越來越小。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30餘米,胸徑1.5米;樹皮灰褐色或灰黃褐色,略粗糙,片狀脫落;大枝輪生,小枝下垂。葉排列緊密,下延生長,二型:幼樹或萌發枝和營養枝的葉較長,鐮狀針形,長1.5~2厘米,先端漸尖;成齡樹或果枝上的葉較短,鑽形或鱗狀鑽形,長3~5毫米,向內彎曲,背麵有脊,先端鈍尖。雌雄異株,雄球花狀,生於小枝上部葉腋,長8~11毫米;雌球花單生小枝端或近頂端,基部有數枚苞片,無梗,胚珠單生於杯狀珠托之上。種子堅果狀,卵圓形,橫臥於肉質杯狀的假種皮之上,長4~5毫米,成熟時假種皮紅色。
地理分布:在我國分布於海南中部以南山區,即樂東尖峰嶺、卡法嶺,瓊中五指山黎母嶺,白沙鸚歌嶺,陵水吊羅山,崖縣抱龍嶺等。生於海拔300~1700米地帶的山坡,700~1100米分布較多。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也有分布。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位於北熱帶,氣候溫暖潮濕,雨量充沛,年平均溫16~23℃,極端達0℃,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相對濕度約在80%以上,在高海拔山地常有雲霧籠罩。土壤主要為山地黃壤,海拔低處為赤紅壤,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陽性樹種,根係發達,粗大的側根沿地表伸展,抗風力強。陸均鬆為海南山地雨林的標誌種,較常見的伴生種有海南蕈樹、竹葉青岡、五列木等。而在平緩寬闊的山脊上有時也出現小片陸均鬆單純林。4~5月開花,10~11月種子成熟。
保護價值:陸均鬆為該屬植物分布於我國的唯一代表種類,對研究我國熱帶森林的起源及其區係有科學意義。木材結構細致,材質堅重,為高級建築、家具以及膠合板、船舶、車輛、細木工等良材。生長快,可作漲南島山地的造林樹種。
保護措施:在主要產地的尖峰嶺已建立保護區,近年來采取了人工更新及促進天然更新的措施。為了進一步保護好現有天然資源,建議在東南部吊羅山林區設立禁伐林。對遭受破壞的殘存林分應加強管理。
栽培要點:種子繁殖。當杯狀假種皮由青色轉為褐紅色或紅色時,可采收種子,稍陰幹後即可播種。播前用40~50℃溫水浸種24小時,播後30~40天開始發芽,注意防止立枯病。高達40厘米的一年半生苗即可造林。幼林撫育時,需保留部分天然伴生植物做庇蔭。亦可試行扡插繁殖法。
12.岷江柏木
岷江柏木
現狀:漸危種。岷江柏木原為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及甘肅白龍江流域高山峽穀地區中山地帶針葉林群落的建群種。因長期過度砍伐,成片林分極為罕見,殘存者多在交通不便、人類
活動極少的地方,多散生在岩石裸露的禿山峻嶺和岩邊峭壁上和峽穀兩側。若不采取保護措施,有可能被河穀灌叢所更替。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小枝圓柱形,綠色,末端的小枝粗1~1.5毫米,3~4年生枝紫褐色或紅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排成緊密的四列,長約1毫米,綠色,背部拱圓,中部有1明顯或不明顯的腺點。球果單生側枝頂端,近球形或略長,直徑1.2~2厘米,成熟時紅褐色或褐色,種鱗交互對生,4~5對,木質,盾形,外露部分呈不規則的四邊形或五邊形,中央有短小的尖頭;種子扁平,寬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4毫米,兩側有翅。
地理分布:分布於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汶川、理縣,大渡河流域的馬爾康、金川、小金、丹巴及甘肅白龍江流域的舟曲、武都、文縣及四川南坪等地。生於海拔980~2900米的峽穀兩側或幹旱河穀地帶。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岷江柏木生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冬季較長而嚴寒,夏季溫涼,冬幹春旱,幹濕季明顯,年平均溫8~14℃,最冷月(1月)平均溫~20~6℃;年降水量500~750(~1000)毫米,年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倍;相對濕度50~70%。土壤中性至堿性,多為花崗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發育而形成的坡積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於無結的母質碎塊上或千枚岩,雲母片岩、花崗結晶岩等母質風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為喜光、深根,耐旱的樹種,對坡向選擇不嚴,多生於立地條件極差的懸崖陡壁,僅在少數峽穀地帶有小片林分,常以純林狀態出現,林下的喬木樹種有欒樹蒙桑;灌木以西南杭子梢、馬鞍羊蹄甲、水木旬子及細枝孑子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長成高達40餘米,胸徑2米的大樹,一般生長緩慢,但在土層較厚、水肥條件較好的溝穀生長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護價值:岷江柏木為我國特有,為長江上遊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和高山峽穀地區中山幹旱河穀地帶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材質堅硬、致密、有香氣、為建築、家具、器具等的優良用材。
保護措施:將殘存林分劃為禁伐區,對零星散生的單株作為母樹,嚴加保護,為育種繁殖提供種源。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種12~15克。播種後約1月出苗。當年生苗高20厘米時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選擇幹暖河穀地帶為造林地。
13.雲南榧樹
雲南榧樹
現狀:漸危種。雲南雲南榧樹樹為雲南西北部橫斷山亞高山地帶的森林樹種,由於森林破壞,植株已明顯減少。
形態特征:常綠喬木,高15~20米,胸徑達1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小枝黃色或灰黃色,無毛。葉二列,線狀披針形,直或微呈開,褐色氣孔帶;葉柄短。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無柄,成對生於葉腋,僅一球花發育。種子近球形,核果狀,兩年成熟,直徑約2厘米,頂端有起的短尖頭,假種皮肉質,微具白粉,種皮木質,外部平,內壁有兩條縱,胚乳向內深皺,有兩條縱。
地理分布:分布於雲南麗江、維西、中甸、貢山平等縣,散生於海拔2000~3400米。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位於西啊亞高山中部。氣候夏涼冬冷,幹、濕季分明,雨量豐沛,多雲生於穀地或山坡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主要混生樹種有喜馬拉雅鐵杉、長厚樸等。為深根性樹種,耐陰濕。由於林木散生,雌雄異株,傳粉不易,結實率低,脯大小年之分,常2~3年結實一次,果實又常等齧食,故更新不良,林內幼苗、細樹上少。花期5月,種子翌年9~10月成熟。
保護價值:我國特有種,為樹屬分布最西的種類,對研究屬分類、分布有學術意義。木材細致堅實,汪開裂,耐水濕,紅久不腐,為優質用材。
保護措施:建議將貢山或維西分布較集中的地帶劃為禁區伐區或保護點,加以保護。有關單位應大力育苗造林。
栽培要點用種子繁殖。種胚休眠,采種後去搓去假種皮,略加蔭幹,即播於苗床,或用濕沙層積貯,至翌年早春播種,一個月即能發芽,要特別注意野齧食,需要遮蔭。3年生苗高達50~80厘米時,可在雨季出圃造林。
14.銀杏
現狀:稀有種。本種又名白果,為著名的“活化石”,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第四紀冰川降臨,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滅絕,野生
狀態的銀杏殘存於中國浙江西部山區。由於個體稀少,雌雄異株,如不嚴格保護和促進天然更新,殘存林分將被取代。
形態特征: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
3~5枚成簇生狀,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麵淡綠色,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寬8厘米,具多九叉狀並列的細脈。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的葉腋;雄球花成荑花序狀,雄蕊多數,各有2花藥;雌球花有長梗,梗端常分兩叉(稀3~5叉),叉端生1盤狀珠托的胚珠,常1個胚珠發育成發育種子。種子核果狀,具長梗,下垂,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卵圓形或近球形,長2.5~3.5厘米,直徑1.5~2厘米;假種皮肉質,被白粉,成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種皮骨質,白色,常具2(稀3)縱棱;內種皮膜質,淡紅褐色地理分布:野生狀態的銀杏僅見於浙江西天目山,約居北緯30°20′,東經119°25′,散見於海拔300~1100米的闊葉林內和山穀中。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野生關態的銀杏分布於亞熱帶季風區,水熱條件比交優越。年平均溫15℃,極端最低溫可達~10.6℃,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霧日可在248天。土壤為黃或黃棕壤,pH值5~6。角杏壽命長,我國有3000年以上的古樹。初期生長較慢,萌蘖性強。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實,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實。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
保護價值:銀杏為銀杏科唯一生存的種類,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貴的用材和幹果樹種,由於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係統發育,古植物區係、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四氣候有重要價值。葉形奇特而古雅,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對煙塵和二氧化硫有特殘的抵抗能力,為優良的抗汙染樹種。種子作幹果。葉、種子還可作藥用。
保護措施:浙江省西天目山為我國自然保護區之一,區內野生狀態的銀杏應嚴禁采伐,對海拔1000米陡峭壁處一株由莖,幹基部再生樹幹的“五代同堂”古銀杏,已壘石加固。全國各地零星的銀杏古樹,亦應加強保護護;許多省區已有栽培。
栽培要點:實在繁殖。種胚有體眠現象,冬季或層積後早春播種。待苗高1米以上即可栽植。作行道樹宜選用雄株。亦可用扡插及分蘖法繁殖。為促進提早結實、和培育良種無性係,可用芽接或枝接法繁殖。
15.金邊五彩
金邊五彩
金邊五彩是多年生的草本觀葉植物。葉片厚硬帶革質,具有油亮的光澤,葉緣和葉中央鑲嵌有黃白色的條紋。成苗有20片葉左右,呈放射形長出。葉長20~25cm,株高18~20cm。開花時,莖部逐漸呈現桃紅色。它和七彩菠蘿形態相似。
金邊五彩葉片色彩明快,喜高溫的環境,較耐濕,也較耐旱,在室內放在明亮的窗邊,更能表現葉色。溫室培養,應放在透光度好的地方,過於陰暗會使葉片缺少光澤。植株宜種在通氣、排水良好的腐葉土、樹蕨碎片混合的培養土中。生長季節要保持盆土濕潤。冬天溫度低,盆中不要貯水,以利於越冬。
花後要提供充足肥料以供母株分芽,提高繁殖能力。肥料以液肥為好。葉片基部具有貯藏和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夏季一般會從基部長出一個或幾個蘖芽。蘖芽長出6片葉後應切下,扡插於插床中,20天後生根,40天即可上盆。耐寒力較強,不低於4℃就能越冬。冬天溫度如果能保持在20℃以上,則常年可以生長。
金邊五彩,葉片剛直,色彩鮮豔,終年不褪,是很好的觀葉植物。可群植於花槽中或與七彩菠蘿交錯放置。也適合於桌台、花架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