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偉大的溝通者”——裏根(3 / 3)

衛青出塞後,自俘虜口中得知單於住地,便親自率精兵挺進,命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一處,由東路進軍。李廣因東路繞遠,水草也少,主動請求說:“我的部隊是前將軍的部隊,而今大將軍卻改命我部為東路軍。我自少年時就開始與匈奴作戰,今天才有機會正麵對付單於,所以願意作前鋒,先去與單於決一死戰。”漢武帝曾經暗中告誡衛青,說:“李廣年事已高,運氣又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正麵作戰,恐怕他不能完成擒獲單於的任務。”衛青的朋友公孫敖不久前失去侯爵,衛青也想讓他與自己一同正麵與單於作戰立功,爭回爵位,所以就把前將軍李廣調到東路。李廣知道後,很不高興,堅決地向衛青推辭,遭到衛青拒絕。李廣一氣之下,沒向衛青告辭就動身出發,內心極其惱怒。

衛青率大軍出塞1000多裏,橫穿大沙漠,與匈奴單於的軍隊大戰,一直把匈奴軍隊追到窴顏山趙信城,奪得匈奴的存糧供應軍隊。在該地停留一日之後,將該城和所餘的糧食全部燒光,然後班師而還。

與此同時,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率領的東路軍因無向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衛青後麵,耽誤了約定的軍期。直到衛青率部班師,經過沙漠南部時才遇到李、趙二位將軍。

衛青派長史責問二人迷路的情況,並命李廣馬上到大將軍處聽候傳訊。李廣道:“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現在自己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又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時起就開始與匈奴人打仗,而大將軍卻將我部調到東路,路途本就繞遠,又迷失了道路,難道這不是天意嗎?況且我60多歲了,不可能去麵對那些刀筆小吏!”說罷,李廣拔刀自刎。

李廣為人清廉,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40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裏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他的手臂像猿臂又長又靈活,擅長射箭,估計射不中目標,便不發箭。他帶領將士在困境中找到水,士卒沒有都喝過,他自己決不沾水;士卒沒有都吃過,他決不進食。士卒因此樂意跟隨他。到李廣自刎而死,全軍上下無不痛哭。老百姓聽到他的死訊,不管是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無論年老還是年輕,都為他流淚。李廣在曆代的邊疆士兵中都有著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氣天下無雙”的將軍。唐朝時期,有不少詩句是用以歌頌李廣的。

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說,李廣為人正像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治沙能手——王有德

王有德自1985年3月以來,先後擔任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副場長、書記、場長,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20多年來,無論地位怎樣變化,他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團結、帶領幹部職工完成治沙造林45萬畝,控製流沙58萬畝,經營管理麵積由2000年以前的25.9萬畝擴大到現在的147萬畝,固定資產由1985年以前的不足4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6300萬元,林木資產達到3億元。職工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實踐了他“山上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2002年6月16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曾慶紅同誌在視察白芨灘防沙林場時熱情稱讚“王有德是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典型,是治沙英雄”。

白芨灘防沙林場位於寧夏靈武市引黃灌區東部的荒漠沙區,地處毛烏素沙漠西南,屬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的公益型林場。1985年,王有德剛擔任白芨灘防沙林場領導時,林場由於受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粗放管理、幹部職工觀念陳舊等因素的嚴重影響,生產效益徘徊不前,林場工人一年中有7個月無事可做,半數以上的職工要求調走。麵對這種困難的局麵,他展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到各護林點了解幹部職工的思想狀況。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在沙漠裏徒步往返幾十公裏,在全麵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後,王有德從調動幹部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入手,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林場由此起死回生。之後,他又提出了“立足林業搞林業,圍繞林業辦企業”的深化改革方案,為林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後來王有德又發現林場裏廢棄的柳枝,於是組建了柳編場謀致富路,工人第一次感到“治沙也能賺錢”。之後又相繼建了建材企業、苗木花卉公司,成為彌補林業生產缺口的“綠色銀行”。

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寧夏及周邊地區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程加快發展的有利形勢下,王有德又出實招,及時組建了添保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先後承攬80多家單位的綠化工程,綠化麵積達4000多畝,以優良業績,躋身全區綠化行業前列,累計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靠這些多種經營收入平均每年為治沙造林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治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幫助周邊農村群眾銷售各類苗木上千萬株。經過多年的努力,白芨灘防沙林場由原來的一個小場發展為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的獨特荒漠生態區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多年來,王有德心裏始終有一個目標:多為後人留些綠蔭,少給人生留下遺憾。他以滿腔的熱血承擔起綠化荒漠的責任。白天,他與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樹苗;夜晚點著煤油燈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工作就是每天打水泥板塊,出賣力氣,艱苦而枯燥。為了進一步拓展治沙空間,王有德再次請求靈武市政府將大泉鄉東邊的8700畝沙荒地劃撥給白芨灘防沙林場,得到批準後,王有德帶領林場的幾十名職工向茫茫大漠挺進。時值初冬,寒風呼嘯,沙子打在臉上如刀割般疼痛。沒有地方做飯,他們就啃幹饃、喝冷水;沒有住處,他們將麥草往地上一鋪和衣而睡。就這樣,他在這裏一住就是3個月,與工人們共同治理沙地1040畝,栽下了2萬株果樹。

有一天下午,正在巡渠的他,發現土質鬆軟的渠道被水衝開了一個大口子,他一邊喊人,一邊夾著麥柴跳進齊腰深、帶著冰碴的水中,工人們跟著他紛紛跳入水中,用身體擋住了水流,將缺口堵住。冬水全部按時灌完後,他因傷病被迫住進了醫院,工人們拉著他的手說:“我們苦,場長更苦,隻要王場長在,再大的苦我們也能承受。”1999年後,靈武市相繼將靈州大道及環城路的9千米綠化任務、河東機場大環境綠化工程、毛烏素沙漠腹地交給了白芨灘防沙林場。麵對如此艱巨的任務,王有德對職工說:“我們的職責就是種樹,哪兒需要就往哪兒種。作為林業建設者,該奉獻時必須奉獻,多栽樹不是啥吃虧的事。”在他的帶領下,林場職工們圓滿完成了任務。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王有德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千方百計為一線職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了讓職工搬出那些低矮破舊,“風天進沙、雨天漏水”的土坯房,他四處籌款,在市區蓋了幢簡易住宅樓。經過近20年的埋頭苦幹,全場5個管理站都鋪上了柏油路,用上了自來水,架設了輸電線路,看上了電視,通上了電話,並先後建起了245套房屋,解決了318名職工的住房困難。職工全部上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在他的倡導和支持下,場裏還製定了各種補貼政策,支持職工發展種植、養殖業,職工子女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每人都有獎學金。王有德總說:“領導隻有把職工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工人才會把林場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來幹”。幾十年,他始終這麼說,也始終是這麼做的。

王有德幾十年來嚴於律己,情係沙海,無怨無悔。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成為一名光榮的火炬手,麵對記者們的熱情訪問,他隻是反複說著一句話:“我就是個治沙的,能成為火炬手,我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