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工人,隻有初中文憑,在港口碼頭上一幹就是34年。
他是一名在崗位上自學成才、勇於創新的“藍領專家”,共取得150多項科技成果,為企業創造效益8400多萬元。
2006年國慶節前夕,51歲的天津港煤碼頭公司操作一隊隊長孔祥瑞,光榮地站在“中華技能大獎”領獎台上,接受國家對一名知識型產業工人的嘉獎。這是他繼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20多項榮譽稱號之後的又一次獲獎。“可以沒有文憑,不可以沒有知識。生產實踐這個大課堂,照樣培養人”孔祥瑞1972年初中畢業就被分配到天津港碼頭當了工人。1985年,已經開了十幾年門式起重機的他,參加了職工大學的考前培訓班。那時候,孔祥瑞已經是值班隊長,是隊裏的技術骨幹。上學就要占用工作時間,崗位上離不開他呀!他人在課堂,心裏卻惦記著生產。上課第三天,孔祥瑞作了決定:告別課堂,重新回到他最牽掛、最熱愛的工作崗位。
短暫的求學經曆雖然停止了,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卻更加強烈了。他曾說,人可以沒有文憑,不可以沒有知識;生產實踐這個大課堂,照樣培養人。孔祥瑞把工作崗位當成課堂,把生產實踐作為教材,把設備故障作為課題,把身邊擁有一技之長的工友當做老師,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他找來設備說明書,一頁一頁地學,一項一項地啃,不明白的查資料,不懂的找人問,直到把厚厚的說明書弄通弄熟。孔祥瑞的家住在天津市區,到港口有50多公裏的路程。那些年,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坐汽車、倒火車、再換汽車,來回要走5個多小時。孔祥瑞總是帶著書,如饑似渴地學習。孔祥瑞有個記工作日誌的習慣,小本子每天隨身攜帶,設備出現哪些故障、什麼原因、修理過程、注意事項等都一一記錄在案。日積月累,一本本工作日誌成為他搞技術創新的資料庫。崗位上的刻苦鑽研,使孔祥瑞逐漸成長為一名專家。一次,碼頭上一台門式起重機的旋轉大軸承出現異響。這有可能是缺少潤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進行徹底檢修,門機就有可能癱瘓;如果拆卸下來後發現沒有問題,企業會蒙受上百萬元的經濟損失。拆還是不拆?在場的企業領導和工友們都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孔祥瑞。孔祥瑞冷靜地又聽了聽響聲,果斷地說:是軸承壞了,必須拆!根據他的提議,公司請來900噸的海上浮吊進行作業。伴隨著海吊的隆隆聲,門機上半截被緩緩吊起,回轉大軸承拆了下來。結果卻出人意料,回轉大軸承正麵完好,沒有異常。難道老孔判斷錯了?孔祥瑞陷入沉思。他認定是軸承損壞,也許問題隱藏得更深。他冷靜地指揮吊車將大軸承翻了過來,答案終於明白了,隻見正麵完好的回轉大軸承背麵,滾珠已經散落出槽,如果繼續使用,後果不堪設想。門機的故障及時排除了,老孔“聽音斷病”的絕活也出了名。“新設備上千萬元一台,技術含量相當高。當工人不是光會賣力氣就行,隻有動腦筋、多琢磨,關鍵時刻才能衝得上、拿得下”。
一次,一台自重達320噸的門式起重機的轉柱回轉大軸承下支撐麵損壞,這好比石磨的下盤出了毛病,必須搬起磨盤才能修。而要把重168噸的門機上盤抬起,隻能租用正在南海作業的海上浮吊,可這需要等上兩個月的時間。
看到碼頭上有那麼多大型船舶在等待作業,孔祥瑞說:“等不起啊!”他開始帶領工友們想方設法排除故障。
憑著長期積累的經驗,孔祥瑞想到了一個“招兒”——千斤頂。沒有海吊從上麵吊,咱們就想法從下麵頂。可這畢竟是沒有先例的嚐試,風險很大。孔祥瑞與工友們反複揣摩,決定把法蘭盤以上的門機旋轉外齒圈作為上支點,研製了焊接在大法蘭盤下的頂升支座,作為固定的下支點,這樣就解決了底座旋轉不能均勻受力的難題。準備完畢。10個單個承壓30噸的小千斤頂與168噸的門機上盤展開了較量:一毫米、二毫米;一厘米、兩厘米……
這座“鐵塔”終於被10個“小兄弟”穩穩地托起了20厘米,達到了維修的要求高度。門機修複僅用了9個小時,而一種專用於港口門機維修的“新型頂升支座技術”也隨之誕生。孔祥瑞作為當代知識型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是開拓創新、崗位成才的突出典型。從孔祥瑞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產業工人的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值得大力弘揚。
恪盡職守、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從古至今,敬業是中國勞動人民最寶貴的美德之一,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現在,經濟領域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發揚敬業精神,是時代的呼喚。
立足本職、崗位成才的進取精神。恪盡職守不是囿於職守,隻有立足本職而不滿足現狀,刻苦鑽研,開拓進取,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不平凡的業績,實現崗位成才。我國需要大批高級技工人才,他們的本領不能直接從學校全部獲得。隻有常懷進取之心,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成為企業骨幹,國家棟梁。
刻苦鑽研、迎難而上的拚搏精神。世上無難事,敢拚才能贏。在孔祥瑞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頑強拚搏的傳統美德。要成就一份事業,必須敢於拚搏,迎接挑戰。沒有全力以赴的投入,沒有艱苦卓絕的奮鬥,沒有無怨無悔的付出,沒有百折不回的勇氣,成功隻能是一句空話。隻有拚搏,加上科學務實的態度,才能挖掘出智慧的潛力,並贏得勝利。
自主研發、勤奮開拓的創新精神。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時代對產業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順應潮流,就要具備新視野,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就要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和造就一支龐大的知識型產業工人隊伍。培養知識型產業工人是我們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產業工人知識化,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們綜合國力和競爭實力。
孔祥瑞身上的這種敬業、進取、拚搏、創新的可貴精神,是新時期我國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今時代,世界範圍內的各種競爭集中到了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具有創新人才的競爭。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這要作為黨和國家的一件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在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重申,要“努力形成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孔祥瑞精神恰恰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成為我國新時期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力。我們要弘揚孔祥瑞精神,就是要弘揚他恪盡職守、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弘揚他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弘揚他勤奮鑽研、不斷進取的創造精神;弘揚他勇攀高峰、爭創一流的拚搏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崗位作為奉獻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人生舞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功立業。
數學奇才——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國際數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能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1925年華羅庚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隻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為的是能謀個會計之類的職業養家糊口。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在單調的站櫃台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他回家鄉一麵幫助父親在“乾生泰”這個隻有一間小門麵的雜貨店裏幹活、記賬,一麵繼續鑽研數學。回憶當時他刻苦自學的情景,他的姐姐華蓮青說:“盡管是冬天,羅庚依然在賬台上看他的數學書。鼻涕流下時,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邊一甩,沒有甩掉,就這樣伸著,右手還在不停地寫……”
那時羅庚站在櫃台前,顧客來了就幫助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顧客一走就又埋頭看書演算起數學題來。有時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結果當做顧客應付的貨款,使顧客嚇一跳。因為經常發生類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時間久了,街坊鄰居都傳為笑談,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顧客的事情發生,父親又氣又急,說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掉。爭執發生時,華羅庚總是死死地抱著書不放。
後來,回憶起這段生活,他說:“那正是我應當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個‘窮’字剝奪掉我的夢想:在西北風口上,擦著鼻涕,一雙草鞋一支煙,一卷燈草一根針地為了活命而掙紮”,頑強地自學到18歲。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誌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近半年的治理,病雖好了,但左腿的關節卻受到嚴重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實華羅庚讀初中時,一度功課並不好有時數學還考不及格。當時在金壇中學任教的華羅庚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1900~1952,金壇人)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歎學校“差生”多,沒有“人才”時,王維克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是一個!”“華羅庚?”一位老師笑道:“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王維克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裏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裏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華羅庚開始他的數學家生涯時,僅有一本《代數》、一本《幾何》和一本缺頁的《微積分》。有誌者事竟成,他終於在19歲那年寫出了那篇著名的論文。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係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後對這篇文章很受感動,他問周圍的人說:“這個華羅庚是誰?”,但是誰也沒有聽說過華羅庚這個人。後來,一位名叫唐培經的清華教員向熊慶來介紹了他的同鄉華羅庚的身世。“這個年輕人真不簡單啊!應該請他到清華來。”熊慶來聽後非常讚賞。這年,華羅庚隻有19歲,卻已經走過了一段相當坎坷的生活道路。
華羅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麵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在多複變函數論、矩陣幾何學方麵的卓越貢獻,更是影響到了世界數學的發展。也有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華羅庚先生在多複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麵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高度稱讚。華羅庚先生是難以比擬的天才。華羅庚因病左腿殘疾後,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他說“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憑著這種精神,他終於從一個隻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青年成長為一代數學大師。他一生碩果累累,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導函數論等方麵的研究者和創始人,其著作《堆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