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責任感驅使成功——比爾·蓋茨(3 / 3)

由於青年時代受到過“伯樂”的知遇之恩,華羅庚對於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視,他發現和培養陳景潤的故事更是數學界的一段佳話。在他親自關心和過問下,陳景潤從廈門大學被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最終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麵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此外,萬哲元、陸啟鏗、王元、潘承洞、段學複等人也是在華羅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長起來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羅庚感到無比興奮,克服了來自美國政府所帶來的種種困難,決心偕家人回國。他們一家五人乘船離開美國,1950年2月到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充滿了愛國激情,鼓勵海外學子回來為新中國服務。3月11日新華社播發了這封信。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車抵達北京。華羅庚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世界知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裏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

他為培養青少年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北京發起組織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從出題、監考、閱卷,都親自參加,並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還寫了一係列數學通俗讀物,在青少年中影響極大。他主張在科學研究中要培養學術氣氛,開展學術討論。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他作為中國數學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他還出席了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裏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1958年,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應用數學係主任。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嚐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麵貌。於是,他一麵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麵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

1964年初,他給毛澤東寫信,表達要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的決心。同年3月18日,毛澤東親筆回函:“詩和信已經收讀。壯誌淩雲,可喜可賀。”他寫成了《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親自帶領中國科技大學師生到一些企業工廠推廣和應用“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夏去江漢鬥酷暑,冬往鬆遼傲冰霜”。這就是他當時的生活寫照。1965年毛澤東再次寫信給他,祝賀和勉勵他“奮發有為,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數學大師華羅庚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無可比擬的偉大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和科學工作者,成為眾多人心目中的科學之神。

1956年6月14日,華羅庚同其他參加製定全國科學發展規劃的科學家們乘車到中南海,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在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中,毛澤東感謝科學家們為發展新中國科學事業所作的貢獻並和大家合影留念。這之後,《中國科學發展規劃》出台,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自動化、噴氣技術等“五朵金花”被列為國家急需的緊要項目,華羅庚為首製定的新中國計算技術發展規劃稱為“五朵金花”中的一朵。

華羅庚是享譽世界的數學大師,其斐然成績早為世人所推崇。

責任造就成功——袁政海

“平凡的崗位一樣能實現自己價值,創造完美人生!”

——袁政海

袁政海,江西省江鈴集團模具廠模具班班長,1990年進入江鈴模具班組工作,在工作中一直盡職盡責,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責任的內涵。1994年,江鈴集團為了培養自主開發製造超大型模具的能力,決心自製TFR大型縱梁複合模。袁政海承擔模具的氣動翻轉,自動卸料的裝配和調整任務。由於當初設計上隻有示意性簡圖,製造難度相當大。但袁政海憑著過硬的本領,在研究大量國外引進模具結構的基礎上,將各種管線與氣動元件巧妙地布置在模體內,並使之翻轉靈活,而且對模具部分結構和零件進行了修改,使其性能更加完善。此項目獲江鈴汽車集團公司技術進步一等獎。

責任感強烈的袁政海,開發出了全順車下擺臂模具,此項技術英國公司花費了三年時間而袁政海僅用了一年半。這一次創新直接為江鈴節約成本435萬元。

“平凡的崗位,一樣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創造完美人生!”袁政海的成功,在於他不斷學習,不斷汲取知識養分。

每天晚上堅持看兩個小時書。這是袁政海工作10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事。在他家書架上,擺滿了《冷衝模作業指導》、《液壓技術》、《模具常用機構設計》等專業書籍。有好的專業書、有新的技術,他總是及時拿到班組與大家分享。

不斷地學習、實踐,袁政海不僅成為模具鉗工中的頂尖高手,而且能夠獨立地繪製模具設計圖紙。為此,江鈴模具廠為袁政海設置了一個技術協調員的職位,專門負責從設計到生產的技術協調工作。

近20年來,袁政海參與公司的技術改進項目達40多項,為公司節約了大量資金。袁政海還創造出了三個“全國之最”:27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高級技師、最年輕的全國技術能手;30歲,成為中華技能大獎最年輕的獲獎選手。

袁政海還帶出一個優秀的班組,這個班組共有48人次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省、市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10名高級技師,2名技師,16人持有4項以上技能的上崗證,106項技術攻關、技術改進項目獲獎,技術革新項目170多項,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說:“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從來都不是輕鬆容易的,你所承擔的責任越重,你的工作就越難做。”也正因為此,你承擔責任的同時能力也能從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概念,其實我們選擇對待困難或問題的態度就是一種很強的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行動,左右我們的成敗。逃避責任是一種消極的心態,承擔責任,則是積極的心態。積極的人總能在問題背後找到答案,消極的人即使在答案麵前看到的還是問題。

責任感最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抗拒壓力、突破自我,在工作上不斷取得進展。總是推三阻四的人則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承擔責任使弱者變成強者、強者更加堅強,逃避責任則使人畏首畏尾、一事無成。

能力,永遠由責任來承載,其實責任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行動證明一切——李黃璽

李黃璽,是一汽集團鑄造有限公司鑄造二廠原造型車間電鉗一體化高級工人技師。1980年,初進工廠時,李黃璽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掌握現代先進技術,為單位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1991年,就在二鑄廠馬上要舉行全部生產線開工的剪彩儀式時,2號線突然出現主機與精密帶不同步的故障。反複核對指令,也查不出原因,二鑄廠隻好谘詢這條線的國外供貨廠家。電傳發到這家公司的香港代理處,再由香港代理處傳到外國公司總部,由外國公司總部遙控指揮,不斷發來電傳指令。三天過去了,在這條特殊的跨國熱線上,電傳指令發來了十幾個,但故障仍然沒有排除。李黃璽急了,他將成捆的圖紙用自行車馱回家,一個一個排除疑點,連續幹了三個晚上。到第四天夜裏,終於找到了故障原因。第二天一大早李黃璽就趕到廠裏,他按照自己的指令操作迅速排除了故障,外國專家們都頗為驚異,對於李黃璽的技術大加讚賞。

李黃璽所在的工廠是亞洲最大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鑄造廠之一。這裏有丹麥的造型線、德國的機械手、西班牙的製芯機、美國的砂處理係統、日本的衝天爐控製係統。李黃璽通過刻苦鑽研,對這些設備進行大膽改造,使這些設備更加先進,更加符合生產需求。有一條價值4000萬元的造型線,其驅動部分采用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這套資料掌握在項目合作廠家的技術人員手中。李黃璽想盡辦法,終於一點一點地把資料弄到了手。他把外文資料帶回家,自費買來翻譯軟件開始翻譯,用了幾個月時間,翻譯了十幾萬字的資料,為自己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

1991年以來,李黃璽運用學到的技能,先後攻克了63項技術難關,成功地改造了4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造型線,有9項技術成果榮獲國家專利,為企業創造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企業中,也著實有這樣一群員工,當要執行任務時,就會對自己或同伴說“算了,太困難了,到時領導過問起來,我們就說條件不允許”,或者說“不去做了,到時候就說人手不夠幹不過來”。這樣的員工,多麼令人失望啊,他們不僅是在逃避責任,更是在踐踏自己的能力、扼殺自己的開拓精神。逃避責任的人,也許可以得到暫時的“清閑”,卻失去了重要的成長機會——你什麼都不做,到哪裏去學習技能,怎麼去積累經驗呢?

真正富有責任感的員工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他絕不會在沒有努力的情況下,就事先找好借口,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完成公司交給的任務。條件不具備,他會創造條件;人手不夠,他就主動多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他不管被派到哪裏,都不會無功而返,會在不同的崗位上讓能力展現出最大的價值。就像李黃璽那樣,遇到問題不找借口找方法,用創新行動去詮釋對企業、對工作的責任心。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信得過的員工,也才是受企業歡迎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