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看似簡單枯燥的公交駕駛工作的背後,隱含著很多動人的細節和故事。而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細節和故事,經過十多年的積累,鑄就了一個人的“完美”。
一個雨天,一名下車乘客發出的“啊呀”聲,引起了邵開成的注意。透過反光鏡,邵開成發現,那名乘客的腳踩進積水裏了。雖然乘客頭也沒回就走了,但他的“啊呀”聲卻像烙印留在了邵開成的心頭。從這以後,邵開成每一次停車都盡可能挨著站台,讓乘客一步就能踏上車門。
邵開成能抓住細微之處為乘客提供服務,當年沒有空調的公交車裏,因為看到車廂裏一位滿頭大汗、用衣服扇風的乘客,第二天就有了便民扇;剛剛入冬,因為透過後視鏡發現,握在車內不鏽鋼拉杆上的手少了,第二天,一層絨布就包裹到了不鏽鋼拉杆上。邵開成每次跑夜班車,總會在紡織廠門口等一等,看一看,就怕誰趕不上末班車。
1999年,3路車實行無人售票製。無人售票,如何有情操作?邵開成利用公休日到蘇州、南京等地,向同行和勞模學習服務方法;察看沿線街道、工廠學校、商店、名勝古跡分布情況,為乘客選擇合適的下車站點。為了服務更多的乘客,他還學習了服務英語、啞語。
通過認真的實踐和總結,一套邵氏服務法逐漸形成,這就是“四多”、“四個一樣”、“等、扶、喊”服務法。“四多”,即多說一句、多看幾眼、多想一點、多體貼一點;“四個一樣”,即不論乘客態度好壞,服務態度一個樣;不論車上人多人少,規範操作一個樣;不論車輛運行正常與否,服務質量一個樣;不論情緒好壞,服務要求一個樣;“等、扶、喊”,就是起步前看看有沒有趕來的乘客,有就等一等,有腿腳不靈便的乘客坐車,等他們坐穩後再開車;遇到那些年齡大、行動不便的老年乘客乘車時,走出駕駛室把他們扶上車並幫助落實好座位;再有就是遇到情況,利用送話器喊一聲,委托其他乘客幫助照顧—下“老、幼、病、殘、孕”。
邵開成憑借著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把車廂建成了乘客的“溫馨家園”,將溫馨送到了每一位乘客的身邊。
作為一名公交車司機每天開好自己的車就行了,但是邵開成不這麼想,他不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留意到了工作中許多經常發生也經常被人忽視的細節,用一顆普通公交車司機的責任心把這些小事做到最完美。責任心是一種動力,責任心促使員工把工作做到最好。
把該做的工作做完,說明你是一個合格的員工。用心把工作做到最好,那麼你就是最優秀的員工。優秀的員工,不僅把工作做完,還會努力為客戶著想把工作做到完美。用心做事,就是指用負責、務實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做事,就是指不放過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並能主動地看透細節背後可能潛在的問題和機會。用心是一種認真的工作態度,是一個人邁向成功的起點。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及時地捕捉到對自己工作有用的信息,進一步改善我們的工作,並為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開創一個新局麵。
小崗村的第一個書記——沈浩
2009年11月6日淩晨,一名普通的村幹部悄然離世。
得知這位名叫沈浩的小崗村黨委書記去世的消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批示中,對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對沈浩的親屬和小崗村村民表示親切慰問。一名最基層的農村幹部,為什麼會得到總書記如此的關注?
2004年,春節剛過,小崗村婦女主任韓巧蘭在街上看見一個身穿深棕色棉夾克,中等個頭,白淨臉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裏走。一打聽,他就是新來的村書記——沈浩。
“他恐怕在小崗待不了兩個月。之前下來的幹部,有的來這‘鍍鍍金’,回去就提拔。”但沈浩用行動向村裏人證明了他不是來“鍍金”的。一個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戶跑了兩遍,摸清了小崗的家底……
“一朝越過溫飽線,20年沒進富裕門”,有人用這句話形容小崗村。還有人用“偏、窮、亂、散”四個字描述小崗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隻有2300元,村集體欠債幾萬元;村裏到處是柴垛、垃圾……
“是啊!小崗肯定難搞,既然來了,還怕嗎?要退縮嗎?絕不!”沈浩在日記中寫道。
修路——沈浩幹了來小崗的第一件大事。村裏大道東邊2裏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夥都巴望著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爭取支持,終於得到幫扶資金50萬元。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漿。村裏人歎服:這個沈書記人實在,不是來圖虛名的。
不久,沈浩又幹了一件大事——保護村集體財產。
屬於村集體的20多間房屋被幾戶人家強占,多年無人敢過問。敢不敢收?村裏幾百雙眼睛瞅著新來的書記。以前有開警車來小崗村掛職的幹部,也沒敢咋樣。沈浩不怕難,敢碰硬,苦口婆心勸說不通,就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釘子戶終於被拔掉了,村民們對沈浩刮目相看。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情,從不坐老板椅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坐沙發,和大家交流‘零距離’,這樣老百姓才會親近你。”
他住的那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床頭貼著村民聯係電話。大門從不上鎖,誰都能推門而入。村裏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大包幹”帶頭人關廷珠的遺孀邱世蘭老人,拄著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來那根拐棍要斷了,怕我摔著,說要給買根新的。我以為他隨便一說,沒想到他專門買了新的給我送過來。這拐杖拄著踏實。”五保戶韓慶江那天突然發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錢,送他去搶救。後來又安排他去當門衛,如今一月能掙500多元;困難戶韓德國的孫子剛出世,母乳不夠,家裏又買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錢送去;關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殘疾,沈浩逢年過節都要送去慰問金和年貨。
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也開始生產了,大包幹紀念館建起來了……
沈浩卻離小崗村而去了,也成了小崗村永遠的懷念。
科爾頓說:“人生中隻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就是對責任的追求。”責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它伴隨著每一個生命的始終。事實上,隻有那些能夠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大的榮譽。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或者一個不負責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會對自己的基本認可,其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最後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譽和尊嚴。“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沈浩的信念,也是父母官最大的責任。沈浩沒有因為困難太大而放棄自己肩上重擔,而是用自己的行為詮釋著責任的重大意義。愛默生說:“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沈浩無愧於自己的崗位,無愧於自己的崗位職責,他是一個值得讓人永遠紀念和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