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我的工作,我的責任——葉欣(3 / 3)

身處職場的人,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勇敢地承擔,因為隻有勇敢地承擔起責任才能對自己和社會做到問心無愧。人可以不偉大,也可以清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肩上的責任,扛著它,就是扛著自己生命的信念。

家庭需要責任,因為責任讓家庭充滿愛;社會需要責任,因為責任能夠讓社會平安、穩健地發展;企業需要責任,因為責任讓企業更有凝聚力、戰鬥力和競爭力。

最高尚的醫生——白求恩

1938年初,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大夫到中國來了。他不僅帶來了大批藥品、顯微鏡、X光鏡和一套手術器械,最可貴的是,他帶來了高超的醫療技術、驚人的組織能力和對中國革命戰爭事業的無限的熱忱。

當他到達晉察冀邊區後方醫院後,第一周內就檢查了520個傷病員。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開始施行手術。四個星期的連續工作,使147個傷病員很快又帶著健康的身體回到前線。

從此,哪裏有傷員,白求恩大夫就出現在哪裏。在晉察冀的一次戰鬥中,他曾經連續69個小時為115名傷員動手術。他的手術台,曾經安在離前線五裏地的村中小廟裏,大炮和機關槍在平原上咆哮著,敵人的炮彈落在手術室後麵,爆炸開來,震得小廟上的瓦片格格地響。白求恩大夫卻在小廟裏緊張地動著手術。戰士讓他轉移到後方,他不肯轉移,他說:“離火線遠了,傷員到達的時間會延長,死亡率就會增高。戰士在火線上都不怕危險,我們怕什麼危險?”兩天兩夜,他一直在手術台上工作著,直到戰鬥結束。

為了保住傷員的性命,白求恩大夫把自己的鮮血輸給了中國戰士。他愉快地稱自己是萬能輸血者,因為他是O型血。他還拿出自己帶來的荷蘭純牛乳與丹麥咖啡,親自到廚房煮牛奶,烤饅頭片,端到重傷員麵前。看著他們貪婪地吃下去,微笑浮在白求恩的臉上,而他自己則吃簡單的點心。

一次,給一個頭部中彈後引起感染的傷員做手術,匆忙之中,他竟忘記戴橡皮手套。切開頭顱後,白求恩大夫赤手伸進去,用原已發炎的左手指去摸碎骨,摸到一片,像是考古學家突然在什麼地方發現了甲骨文似的喜悅,他立即取出放在盤裏,隨即又用手指伸進去摸。白求恩大夫的心隻注意著傷員,為摸出的一片片碎骨的喜悅情緒占有了。他總是得意地說:“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碎骨鐵片取不出來,傷員是很難好的啊!”但是卻不知,病員傷口裏的細菌,也從白求恩大夫發炎手指的傷口處溜了進去,種下了導致他生命垂危的毒種。

白求恩大夫是一個技術精湛的戰地外科醫生。他除了做手術治療之外,還親自打字,畫圖,編寫教材,給醫務人員上課。他曾經在幽靜的叢林中,給三百多名學生上大課。他的講台上放一個擴音機,身後掛著三大幅人體解剖圖。他一邊講,一邊指著圖表。學生們鴉雀無聲,埋頭做筆記,靜靜地聽著。白求恩大夫曾製定“五星期計劃”,建立模範醫院,作為示範來推動整個根據地的醫務工作。他說:“一個戰地的外科醫生,同時要是木匠、縫紉匠、鐵匠和理發匠。”他自己用木匠工具幾下子把木板鋸斷、刨平,做成靠背架,讓手術後的傷員靠在上麵使呼吸暢通。他一有空閑,就指揮木匠做大腿骨折牽引架、病人木床,鐵匠做妥馬式夾板和洋鐵桶盆,錫匠打探針、鑷子、鉗子,分配裁縫做床單、褥子、枕頭……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縣鬆岩口軍區後方醫院講授輸血技術。“輸血”在當時是一個比較新鮮的技術,中國在大城市隻有少數幾家醫院才能開展。在野戰醫療條件下輸血,是人們連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大夫首先詳細講述了采血操作、標準血型製作、血型鑒定、配血試驗、儲存、運輸、保管等基本知識,接著推來一名胸部外傷的患者說:“現在,我來操作,你們誰第一個獻血?”

“我來獻。”32歲的衛生部部長葉青山挽起袖子。

驗過血型,白求恩大夫讓葉青山和病人頭腳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簡易輸血器。帶著針頭的皮管連接在他們靠緊的左右兩臂靜脈上,皮管中間一個三通閥門,閥門上聯著注射器。白求恩把閥門通向葉部長,抽拉針栓,殷紅的鮮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轉動閥門,血液便流入患者體內。

大家熱烈鼓掌,戰地輸血在我軍野戰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第二個病人推來了,白求恩主動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說:“我是O型血,抽我的。”

消息傳開,邊區的農會、武委會、婦救會紛紛響應,上千人報名獻血,很快組成了一支150人的獻血預備隊。白求恩高興地稱之為“群眾血庫”。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晉察冀衛生學校學習,講授《野戰外科示範課》。剛一上課,白求恩先對護士趙衝說,把“盧溝橋”打開。“盧溝橋”是白求恩為野戰手術而設計的一種橋形木架,搭在馬背上,一頭裝藥品,一頭裝器械。護士把“盧溝橋”搬下來,拿出東西,不一會兒,手術台、換藥台、器械筒、藥瓶車、洗手盆等一一就緒,醫生、護士、司藥、擔架員、記錄員各就各位,簡易手術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範傷員進入手術的過程,傷員從門外抬入、搬動、解繃帶、檢查傷情、換藥、包紮或手術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術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條不紊地歸位,最後把“盧溝橋”馱到馬背上。

白求恩大夫說,當一名好醫生不僅要技術好,還要時刻準備上前線。

1939年7月間,連續十幾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濫成災的洪水席卷著河北完縣神北村。這裏駐紮著軍區衛生學校。正在撰寫《師野戰醫院組織與技術》一書的白求恩就住在學校隔壁。

肆虐的洪水衝走了房屋、樹木、和莊稼。白求恩心痛極了。他站在河邊脫下衣服,想下河撈取水中的農具,幾名老鄉死死地把他拉住說:“我們不讓你冒險。”白求恩無可奈何地歎了口氣。

洪水威脅著衛生學校的安全,上級決定將學校轉移到河西岩。白求恩知道後立刻找到學校說:“我水性好,我要參加你們的突擊隊”。沒有渡船,大家用大笸籮綁在梯子上當運載工具。白求恩和突擊隊的小夥子們跳進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來回運送著物資。

白求恩的側泳遊得很棒,他一邊用力推梯子,一邊還風趣地講他在家鄉湖中練習遊泳的故事。

白求恩同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誌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優秀的一點出發,就可以變為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