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1 / 3)

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崮山鎮(現源泉鎮)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隻讀了幾年書就在家參加勞動。日偽統治時期,焦裕祿家中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他的父親焦方田走投無路,被逼上吊自殺。焦裕祿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後又被押送到撫順煤礦當苦工。焦裕祿忍受不了日寇的殘害,於1943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無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蘇省宿遷縣,給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兩年長工。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裏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民兵後,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鬥。

焦裕祿於1946年1月在本村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又正式參加了本縣區武裝部的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遊擊戰爭。以後又調到山東渤海地區參加過土地改革複查工作,曾擔任組長。

解放戰爭後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縣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後擔任過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青年團縣委副書記等職。而後又先後調到青年團陳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團鄭州地委工作,擔任過團地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等職。1953年,祖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了。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大道上邁出了矯健的步伐。這時,黨從各個方麵抽調大批優秀幹部,派往工業戰線。焦裕祿懷著無限激情,抱著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崇高理想,從農村工作崗位,來到了洛陽礦山機器廠。新中國成立前,焦裕祿隻讀過幾年小學,文化低,科學知識更差,擺在他麵前的卻是一個嶄新的、十分艱巨的課題。如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呢?他想:單憑熱情,不懂業務、技術,根本不適應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工廠黨委深切體察到焦裕祿的心思,就派他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在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他刻苦鑽研,艱辛勞動,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時,他是優秀黨員;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時,職工稱他是“最棒的車間主任”;在洛陽礦山機器廠任調度科長時,大家熱情地稱他為“政治科長”。最後他終於由外行變內行,成為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焦裕祿響應黨的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參加工業建設。他在這個工廠擔任過車間主任、科長。在此期間,焦裕祿還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一年多。1962年6月,為了加強農村工作,焦裕祿又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同年12月,焦裕祿調到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曆年最低水平。他從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跑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鬥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傾盆的時候,他帶頭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鬥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誌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麵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裏裝著全縣的幹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l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學習焦裕祿同誌忠心耿耿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全麵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隨後,全國各種報刊先後刊登了數十篇文章通訊,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焦裕祿成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的榜樣。偉大的民族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曆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我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楊靖宇8歲時進私塾讀書。1918年進入確山縣高等小學(今確山縣靖宇小學)讀書。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現河南工程學院),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調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後三次被捕入獄。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1934年任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等職。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餘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鬥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鬥爭。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遊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鬥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進行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鬥中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