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到了最後,他身邊僅有7名戰士,4名負傷。於是楊靖宇下令4人轉移。後來,他派了剩下的兩名戰士去村落裏找些吃的。下山後,兩名戰士被日偽軍殺死。楊靖宇明白了一切。1940年2月22日,在一間雪地中的小破屋裏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個中國人,楊靖宇恪守黨的鐵的紀律,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於是給了錢,讓其中一人幫他買些食物和棉鞋。那個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終年35歲。經日軍解剖,發現他竟以軍大衣中的棉花、樹皮、雪下的草根為食,殘暴的侵略者也為之震驚和折服了。當年殺害將軍的岸穀隆一郎特意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並於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自殺。
1958年2月23日,在楊靖宇殉國18周年紀念日,莊嚴肅穆的“靖宇陵園”在緊鄰通化市正式落成,楊靖宇的家鄉也先後修建了“楊靖宇將軍舊居紀念館”、“楊靖宇將軍紀念館”,以此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為人民服務——牛玉儒
“如果再讓我活上三五年,我肯定會為呼市的老百姓多做幾件實事、好事,為人民這個父母盡忠盡孝!”
——牛玉儒
牛玉儒同誌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誠黨的事業,忠於黨和人民,忠實地為內蒙古各族人民謀利益。
牛玉儒關心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級政權的建設,始終把“三農”問題放在工作首位,使廣大農牧民過上了更美好的生活。河林村是東河源頭的一個小村莊,也是呼和浩特市郊區很多農村的縮影,這裏存在著嚴重的亂采礦產資源、私自放牧和采挖河沙的行為。牛玉儒因勢利導,在保證村民乃至承包者權益的基礎上,對東河進行了一係列改造,並借助招商引資請來了外商,又和蒙牛集團合作,建成了國際牧場,使原來在河道上放牧的村民們集中起來,成為股份持有者。河林村一夜之間從一個貧窮的遠郊小村莊變成了富裕村。牛玉儒也實現了他為村民許下的諾言。
牛玉儒同誌在忙大事之時,從未停止過對老百姓生活和他們切身利益的關懷。他經常深入基層一線,深入到下崗職工、困難居民、貧困農牧民之中,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直接解決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實際問題,深受廣大幹部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在牛玉儒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呼和浩特市的下崗再就業工程紮實推進,一年就安排下崗再就業人員2.76萬人。在牛玉儒的主持下,2003年全市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提高全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從170元提高到190元,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城市低保對象全部納入了保障範圍。
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的英年早逝使內蒙古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民族幹部,使全區各族人民失去了一個好兒子。對他最好的悼念,就是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的高尚品德和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優良作風。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又都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從某種程度上說,對角色飾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對使命最好的完成。
忠誠是一種使命,具有無比神奇的力量。一個人如果足夠忠誠,那麼就自然而然地把工作當成使命,此時,職業就不再隻是為了獲取物質生活的擁有、經濟上的保障、社會地位或者他人的尊敬;更是受到一種價值和意義的鼓勵而迸發出來的力量。它發自內心深處,力量無窮。
聯邦快遞的總裁、前陸戰隊員弗雷德裏克·史密斯說:“要想讓員工具有使命感,首先要讓員工知道他們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我的辦法是,告訴他們——你所從事的是曆史上最重要的商業,你每天不停遞送著的物品不是沙子和瓦礫,它可能是某個心髒病患者的起搏器、治療癌症的藥品、F—18飛機的零部件,或者是決定一件案子審判結果的法律證據。”同樣,員工在企業裏,如果能做到把忠誠當成使命,那麼,他將獲得無窮的工作動力,享受到工作帶來的樂趣,並且也能在公司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還能夠成長為一名受企業歡迎的人。
我愛這個地方——馬漢偉
馬漢偉,是嘉興鐵路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他日日行走在兩條鋼軌之間,天天和農民打交道,任務就是查看和維護鐵路的安全通暢。馬漢偉參加鐵路工作3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一個普通四等小站,也將自己的整個人生獻給了斜橋這個浙江海寧默默無聞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