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默默守護的同時,馬漢偉為當地的百姓做了許許多多不平凡的事。因為鐵路提速,拆除了原有的人行道,為了村民行路方便,馬漢偉在村民、鎮政府和鐵路工務部門等多方奔走協調,終於成功地在原人行過道處建了個下跨立交橋。為了保障鐵路沿線村民的出行安全,他四處奔走修成了一條200米的便民小道。
2007年第六次大提速時,為了實現自己負責的提速區段“零死亡”目標,馬漢偉不分晝夜地在線路上巡查,逐個查看區段內的隱患及修補護欄情況,及時檢查保安是否到位,設施設備是否完好無損,以確保線路安全保障。2007年6月,馬漢偉患膽囊總管破裂病倒在工作崗位上。手術後不到一個月他就悄悄地走上了工作崗位。教導員發現馬漢偉在焦熱的七月天裏檢查線路,一下子火了說:“這麼大太陽,你又剛動完手術,誰讓你出來了。不是跟你說了高溫期間到駐站點檢查落實保安的責任就行了嘛!”馬漢偉卻認真地說:“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必須到崗,怎麼能休息呢?”發火後的教導員,搖了搖頭,卻又被他深深地感動了。
馬漢偉在小站的30年間,從沒請過一次假,就是兩次做手術也都是利用年假休息。30年間除了一次去領勞模證書,從來沒有離開過小站。他的家人早都全部搬到海寧市區了,隻有他依然堅持一個人住在斜橋。“我待習慣了,我愛這個地方。”
馬漢偉在斜橋一駐就是三十年,30年間,斜橋站的職工換了一茬又一茬,旅客走了一批又一批,小站改建了一次又一次,而隻有馬漢偉,像路標一樣始終默默地矗立在斜橋站的站台上,巋然不動。
勞動模範馬漢偉一心撲在鐵路上,他對崗位的熱愛和強烈的責任感見證了從平凡走向卓越的不凡人生。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他的名著《沉思錄》中說,“那些熱愛他們各自的技藝的人都在工作中忙得筋疲力盡,寧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們所關心的事情。”
這是一種對工作的熱愛和對企業的認同精神下,而產生的一種強大的責任心。事實證明,擁有彙聚了這種強烈責任心的員工的企業,都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以紫色承諾為使命的聯邦快遞宣稱每個聯邦快遞人身上都流淌著“紫色的血液”,這種“血統”將每位員工都視為公司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無疑加強了每位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在這種主人翁意識的支配下,每個聯邦快遞人都以主人翁的心態為公司這個家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些都充分說明:身為企業的員工,要保持一顆高度的責任心,“愛企業如同愛自己”把崗位當做自己的孩子、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一樣去嗬護、去關愛。隻有做到了這一點,你才能做出驕人的業績,真正挺起企業的脊梁。堅貞不屈——吳鏡堂
吳鏡堂,男,漢族,1896年出生,河南魯山縣人。中共魯山組織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者。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1年,吳鏡堂任陝西鎮嵩軍師長的家庭教師,其間,對共產主義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思想日趨傾向革命,在北平《晨報》上發表進步文章,抨擊時弊。
1925年2月,在樊鍾秀部第二路軍趙天青師司令部任秘書。不久,擢升總部秘書。5月,隨建國豫軍進駐南陽,與中共南陽支部領導人劉友三、朱冠州相識。同年冬,升任建國豫軍駐武漢辦事處處長,並在朱冠州的啟發引導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時,因建國豫軍宣傳處處長、國民黨右派李道源竭力反對共產黨,挑撥建國豫軍與北伐軍的關係,吳鏡堂隻身將其殺死。事後,樊鍾秀曾嚴令緝查凶手。1927年,因殺死李道源事露,吳鏡堂到朱宗朝部隱蔽,發展朱宗朝等人入黨,並在該部建立黨支部。同年9月,按上級黨組織指示,到潢川任應岐部做軍運工作,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由任應岐部改編)第三師黨代表,並與潢川特別支部接上關係。
1928年3月,中共豫東南特委領導發動的“大荒坡暴動”失敗後,他積極營救被捕人員。1928年12月,受中共黨組織的派遣,他肩負開辟牛山根據地的重任回到魯山,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員。
1929年3月,吳鏡堂建立中共魯山小組,任組長。4月,土匪攻入魯山,縣城失守,麵對混亂局麵,吳鏡堂挺身而出,組織成立城防局,加強縣城治安,控製了魯山48個區。7月,在控製的國民黨縣黨部和民團大隊部,分別舉辦“黨務訓練班”和“隊長訓練班”,培養革命骨幹。同時,在民團大隊建立了秘密革命武裝組織“鐵血團”,為開展武裝鬥爭積蓄力量。9月,建立中共魯山特別支部,任書記。中共魯山地下黨支部在吳鏡堂的領導下,沉重打擊了當局的統治。國民黨省黨部驚呼:“魯山已經赤化!”遂派人接管縣黨部,伺機鎮壓革命力量。10月下旬,新任縣長黃明五等人陷害喬文宣,喬被阮玄武部誘捕殺害,致使中共魯山特支武裝暴動計劃遭到破壞。為掃清革命障礙,吳鏡堂費盡周折親自除掉了黃明五。次日晚,吳鏡堂起身到漯河向上級彙報工作時,不幸被樊鍾秀部逮捕。
在法庭上,吳鏡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在獄中,他寫下了“革命不怕死,臨死豈心驚。親友千行淚,事業泰山重。一日撒手去,亂閃終古青”等詩句。1929年12月31日,吳鏡堂被害,年僅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