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一片丹心,永跟黨走——董振堂(1 / 3)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直隸(今河北)新河人。出身農民家庭。十九歲高小畢業後考入冀縣(今冀州)中學。1917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預科清河預備學校學習。1920年秋入保定軍官學校炮校。1922年春保定軍官學校第九期畢業後到馮玉祥部任職。1926年9月,任國民軍聯軍第四師第十二旅旅長。1927年隨馮玉祥參加北伐戰爭,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三十六師師長。後任十三師師長兼警備司令,第五師師長。1930年,參加馮玉祥發動的討伐蔣介石的豫西戰役,任國民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12月14日,與季振同、趙博生、黃中嶽等一起率領第二十六路軍的一萬七千名官兵在江西寧都舉行武裝起義。部隊編為紅軍第五軍團,任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後任軍團長。在贛州、龍岩、南雄、水口等戰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中立下卓著戰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擔任全軍的後衛,曾三次率部過草地,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阻擊國民黨軍的任務。1935年1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1936年1月,紅五軍團改稱紅五軍,任軍長;後奉命率部參加西路軍;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7年1月20日,奉命率部堅守甘肅高台,在與國民黨軍馬步芳部的激戰中壯烈殉難。他是河北人參加長征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

部隊起義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總指揮季振同,政治委員蕭勁光,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十三軍軍長,趙博生任參謀長兼十四軍軍長,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董振堂和趙博生、季振同等將領代表起義部隊通過電台向全國發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宣言》,聲明原二十六路軍全體官兵寧都起義後永遠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揮,永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實行土地革命,打倒國民黨反動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完成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統一。聲明呼籲一切國民黨軍官兵掉轉槍口,站到蘇維埃這邊來。

在新的革命環境裏,董振堂積極配合中共黨組織對改編部隊進行組織整頓和政治教育。他以身作則,虛心向老紅軍學習,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製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求紅五軍團官兵按照老紅軍的樣子做,使紅軍的光榮革命傳統和人民軍隊的治軍經驗在這支部隊中生根、開花、結果。紅五軍團廣大官兵的政治思想覺悟和作戰能力隨之大大提高。1932年4月,上級黨組織批準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董振堂決心要把自己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黨、獻給人民,始終不懈地為黨和人民戰鬥一生。

入黨後,董振堂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革命環境下,不能有私產,便自覺帶頭捐獻積蓄,其中的大部分都拿來交了黨費,剩餘的則原封不動讓自己的警衛員保存,給部隊的戰士補養身體。與此同時,董振堂對部下和戰士愛護備至,情同手足,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每當冬季來臨時,如果部隊還有一個人沒穿上棉衣,董振堂肯定不穿,隻有在全體官兵都有了棉衣時他才穿上。他還把自己的一條俄國軍毯贈給了朱德總司令,朱總司令非常珍惜。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去西安談判,朱德又把這條毯子轉贈給周恩來禦寒。七七事變後,朱德奔赴抗戰前線時,周恩來又把這條毛毯回贈給朱德。朱德一直帶著它到全國解放,最後贈給了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一條普普通通的毛毯,記載著在血與火洗禮的中國革命曆程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的真摯友誼,也是董振堂對中國革命一片丹心、永跟黨走的曆史見證。

紅五軍團成立後,在贛州、龍岩、南雄、水口等戰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1932年初,在贛州戰役中,董振堂率紅五軍團擔任掩護紅三軍團撤退,阻擊贛州城外增援敵人的任務。他一馬當先,手拿鋥亮的馬刀,赤著膀子,率部怒吼著衝入敵軍羅卓英部陣地,殺得敵軍橫屍遍野,狼狽逃竄。此後,為了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是年4月,毛澤東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的名義,指揮紅一、五軍團發起解放漳州的戰役,董振堂率部殲敵四十九師於漳州外圍,取得了解放漳州的勝利。連戰連捷,紅軍籌到了大量的物資,軍威大震。

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迅猛發展,大大動搖了國民黨專製統治基礎,引起了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恐慌。1932年6月,蔣介石下令調集二十個團的兵力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董振堂奉命率紅五軍團和兄弟部隊一起在水口圩迎戰敵軍。經過周密的實地調查後,董振堂在作戰鬥動員時說:“同誌們,我們一定要給敵人一個狠狠的打擊!這一仗能不能打好,對我們是一次很大的考驗,如果打不過敵人,我們就難站得住腳……”戰鬥開始後,董振堂率五千名手持大刀的紅軍戰士,分四路如猛虎下山一樣衝向敵群,霎時間,刀光劍影,殺聲震天。敵軍潰敗,丟盔棄甲,死傷三千餘人。

由於戰功卓著,1932年12月中旬,在中央蘇區軍民隆重紀念寧都起義勝利一周年大會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董振堂一級紅旗勳章。

長征路上 屢建奇功

1934年,董振堂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是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麵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長征北上。董振堂率部擔任全軍的後衛,多次出色完成阻擊尾追的國民黨軍的任務,掩護大部隊突破國民黨軍在贛南、粵北、湖南設下的三道封鎖線。但是,由於當時“左”傾錯誤的領導,實行戰略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長征部隊不僅攜帶了大批笨重的輜重,還要掩護龐大的後方機關,像大搬家似的向西突圍,一路上行動緩慢。紅五軍團在後麵被敵軍緊緊咬住,不分晝夜地邊打邊撤。當紅軍行至湘江邊時,蔣介石又急忙調四十萬大軍組成了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借此一役就將紅軍全部消滅在湘江之側。萬分危機時刻,董振堂率紅五軍團以一夜行軍一百四五十裏的速度及時趕到湘江邊,擺開戰場,晝夜阻擊敵軍,終於使紅軍主力部隊突破了敵軍布防的第四道封鎖線,安然過江。此戰,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遭到敵軍的合圍,未能撤離渡江,損失慘重。董振堂心情異常沉重,但他從未有任何怨言,對黨和革命始終忠貞不二。

紅軍進入貴州後,國民黨軍仍尾追不舍。一次,紅五軍團遭到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追擊,加之彈藥缺乏,幾次衝殺都不能奏效。董振堂當機立斷,命令紅軍大刀隊埋伏在半山腰的草叢中,同時令一部分持槍的戰士在山頂上故意暴露,佯裝停止戰鬥。敵軍不知是計,一窩蜂似地向山上猛衝過來,待敵兵進入到紅軍大刀隊埋伏圈時,董振堂一聲令下,頓時手榴彈紛紛投向敵群,炸得敵軍血肉橫飛。董振堂乘勢率部出擊,猛打猛衝數十裏,變戰場上的被動為主動,勝利掩護了紅軍主力部隊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