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一片叫好聲,酒杯碰得叮當響。

接著,一人一句“一口悶”:

來,為好人有好報,幹杯!

來,為天下有公理,幹杯!

來,為我們的輝輝,幹杯!

老同學們,從來沒有喝得如此痛快、酣暢、盡興。

熱淚,濺進了酒杯。

15.人,種子,鏡子

蘭輝生於北川,最後,長眠於北川大地。

劉勇說,輝輝有N次機會離開北川,比如綿陽市有關部門看中了他的執教經曆,想調他去從事青少年工作,被他婉拒了。

蘭輝為什麼不願意離開北川?

反過來問,為什麼“蘭輝”出自北川?

筆者與劉勇曾反複討論過這個問題,而最終卻沒有說出個“子曰”來。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教授彭邦本,在2007年7月召開的全國禹羌文化研討會上認識了蘭輝,當初的印象就很深。最近,他研究曆史之餘,也非常關注蘭輝。對於 筆者的提問,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北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的故鄉,古樸之風猶存。

大禹,災難中挺身而出的治水英雄,他舍小家而顧大家的精神已傳之數千年;八年抗戰,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北川人高高舉起了“死”字旗,震驚天下。如今,大地震之後,又出現了蘭輝。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北川的文化土壤養育了蘭輝。

蘭輝有頭腦,有心性,追求真善美,身上保留著一種可貴的“古風”。他像一粒種子,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蘭輝將感情之根、血脈之根,紮根於北川,最後把生命獻給了北川,他與北川永不分離。

當蘭輝的英名傳遍中國之時,還有幾位與蘭輝相知甚深的幹部婉拒一切采訪。他們告訴筆者:他們心痛至極,不願複述那痛徹心扉的事;其二,他們擔心有“傍蘭輝出名”之嫌;其三,是最主要的一點,他們不願將蘭輝塑造成一個“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他們說:如果寫出滿篇豪言壯語、標簽口號、人造光環,這哪還是我們的蘭輝嘛!

老縣長經大忠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回絕了記者:蘭輝,就是那麼個人!啥事都主動去做。有啥子具體事例嘛,每天 都是這個樣子,每天都是具體例子。他沒有哪年臘月三十晚、大年初一在屋頭過的。

蘭輝,就是那麼個人!

確實,蘭輝太平凡了,平凡得像一粒不起眼的種子。種子,沒有花朵的色彩,沒有果實的香甜。它總是默默無聞,甘願被埋沒,一旦投入土地就將其根須深紮其中。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蘭輝,恰似種子紮根於泥土,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說,中國革命成功的秘密之一,體現於毛澤東的名言: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蘭輝這個人,對於遙遠的山鄉,他是知識的種子;對於貧困的學生,他是希望的種子;對於苦寒的通口,他是富裕的種子;對於險峻的山路,他是平安的種子,對於多災多難的北川,他是大愛的種子……優質的種子,在哪裏都能生出最強勁的根,開出不敗的鮮花!

經大忠在大地震爆發時的那一聲吼“幹部留下,學生先走!”聲猶在耳。

五年之後,那掛在懸崖上的環湖路上傳誦著蘭輝的一句話:幹部要勤走危險路,群眾才能走放心路!

無須口若懸河,無須頌歌連篇。一聲吼,一句話,讓億萬人民看到北川幹部團隊的形象。

習總書記要求黨的幹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水麵平滑如鏡的唐家山堰塞湖,收藏了蘭輝的英魂,成為一麵照徹靈魂的鏡子。

請到湖邊來照照鏡子吧!

對比蘭輝,視群眾為洪水猛獸的幹部,不覺得自己很怯弱嗎?

對比蘭輝,心中隻有如意算盤的幹部,不覺得自己很渺小嗎?

對比蘭輝,滿口套話,不幹實事的幹部,不覺得自己很虛偽嗎?

對比蘭輝,喜走紅地毯,不願沾地氣的幹部,不覺得自己很醜陋嗎?

唐太宗那一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流傳千年,已成經典。

古訓猶在,警鍾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