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後記 讓蘭輝告訴世界(1 / 2)

大禹誕生之地北川,可以說是一塊最中國、最中國的土地。

2013年9月,《世界華人周刊》的張輝社長率領劉荒田、桑宜川、陳瑞琳、施雨等二十多位華人作家和媒體記者走進北川。

他們來自溫哥華、紐約、舊金山、休斯敦、悉尼等世界名城,與北川縣相隔萬裏之遙,但那場“5·12”大地震,給他們心中留下的隱痛實在難以消弭。五年多來,覺得有關中國的報道有如隔著毛玻璃看圖像,總是那麼模糊不清……對於習慣獨立思考的作家和記者來說,一切以“眼見為實”。

於是,他們有了北川之行。

途經綿陽、安縣、北川新縣城永昌,中巴車幾個大轉彎,人們似乎鑽進了時空隧道,一下子回到大災難降臨的那天。

一座座被扒了皮的大山,岩石裸露,麵目猙獰,橫在天際;滿目的廢墟,經過無數次的消毒,已看不到生命的痕跡,一片讓人後背陣陣發涼的死寂。

作家和記者們沉默不語,走進了老縣城。

登上十幾級階梯,一條長長的橫幅寫著母親給兒子的斷腸書。

賀川:你好嗎?媽媽好想你。兒子,今年你離開媽媽已五周年了,媽媽不知道這五年是怎麼過來的,每天都是撕心裂肺的痛。兒子,媽媽永遠愛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好嗎?兒子,媽媽好想你,想你,想你!

作家和記者們佇立在橫幅前,聆聽一個母親撕心裂肺的呼喊,個個都在抹淚。“少陵野老吞聲哭”,頭發花白的劉荒田,這位在美國打了二十五年工的“草根作家”竟泣不成聲。

作家和記者們參觀完“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之後,回到陽光燦爛的新北川縣城,個個眼圈發紅。

這座由上千名設計師精心設計的有著羌族風格的花園 小城,特別有“溫馨的家”的感覺。格律詩般精巧的小街,信步可見的綠地,與城外的青山融為一體,美如畫卷。高聳的碉樓、羊圖騰牌坊、繁華的巴拿恰,讓遠古傳說與當今的生活水乳交融。沒有喧囂擁塞的人流和車流,隻有上班的人和上學的孩子們匆忙的腳步。生活,在這裏寧靜而有序地進行著。

三個小時,匆匆見識了北川從災難到重生的曆程,作家和記者們個個眼含熱淚。

回到成都望江賓館,筆者聽得最多的是:震驚!震撼!

太震撼!

當天夜裏,劉荒田寫下了一行行泣血淌淚的文字:

“人”這個概念,在這裏變得如此純粹和明晰。在戰爭中,人分敵我;在和平時期,人分貴賤貧富……然而,這一次,地震撕裂了山川,卻彌合了人與人的裂縫。隻要是人,不問財產、學曆、背景、級別、戶口,都組合為命運的共同體,聯手作戰,對付人類的唯一敵人——自然災害。這一戰,為的是人群的生存,家國的綿延,文明的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