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1 / 1)

壬申四月,自京華赴閩地考察。曆時一月餘,行程數千裏,曉行夜宿,走馬看花一一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龍岩、三明、南平,閩中、閩南、閩西、閩北,可謂八閩風采,瀏覽無餘。一路所見所聞,印象頗深,感觸良多。歸來多日,心潮難平。總覺不寫幾筆,有愧此行。然則幾次提筆將寫,思緒雜而無章。難以倶述,扼腕沉思,回味良久,枝幹葉脈漸顯眉目,姑且以簡應繁,單作《閩山雜記》。情狀大體同水墨繪畫,大筆渲染,勾其梗概,工筆寫意,凝神生發。影影約約,點點滴滴,力求以言之不盡求意之無窮。

由江西入閩北,鐵路兩旁全是山。所謂”山“者,其實是籠籠統統的一個詞。秦嶺、昆侖是山,子午、賀蘭亦山,華嶽、泰岱同樣山。山姿情態有巍峨、有渾厚、有蒼涼、險峻之別也。閩北之山,多柔秀。舉目所見,山環水複,綠翠婉約。山丘悄然凸起,雖不峻拔卻文文靜靜,不野不俗,亭亭玉立,猶如大家閨秀,嫵媚灑脫。堆秀之間,牽手挽裙,遙望如碧浪騰滾。山腳清流溪繞,似斷且連,氣象萬千。山體豐腴,若倩女披紗,輕束酥腰,虛掩月容,低眉順眼,含情脈脈。忽有輕風徐來,山頭雲團飄動,轉眼之間已化作萬縷愁絲,紛紛灑落下來。楚楚動人的山,綠更濃、情更濃。綽約的閩山啊,在輕風細雨的朦朧裏更加秀色可餐。閩山之美,是陰柔之美,處處透出年輕女性的魅力。

雨霽黃昏,閩山似乎更適於伏在車窗上凝望。海藍的天空裏懸著彩虹。斜陽照耀著剛剛洗淨的山。山色更顯出青春的光潤。淡淡的夜氣開始由山腳下彌漫起來了。秀美的青峰,宛若天宮雲海中徐徐升騰著的仙女,髙潔端莊,如入仙境。

久居北方,看多了巍蛾、渾厚的北方粗礦的山巒和原野,突然處在閩山中,就像投入了溫存的女性世界,處處都能感覺到那不盡的似水柔情。一個倦憊的男人的靈魂,在這裏能得到最好的休息。

明月清風夜晚,無數座黛色的小山點綴在江流溪畔,悄無聲息地把倩影投入水波月輝裏。背光處的陰影像山女的秀發一般垂瀑下來,令人想起”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詩句來。難怪郭沫若當年領略閩北山光後,由衷讚歎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他所誇讚的武夷山,最能代表閩山風采。

整個武夷山風景區,像一座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自然盆景。真可謂“小中見大,短中見長,好中見奇”,故而素有“奇秀甲於東南”的盛譽。你如若乘坐竹排順著九曲十八彎的溪流繞山而下,隻需三兩個小時,既能從容領略整個景區的奇峰秀石。“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步移景幻,變化無窮。最高的天遊峰,如要攀登,也不過八千多個台階,仿佛走在一塊渾然的巨石上,直上直下,兼有華山之險,黃山之奇。“鷹嘴峰”、“三仰峰”、“大王峰”、“玉女峰”、“天柱峰”、“接筍峰”、“茶洞”、“桃源洞”、“流香澗”,每一景觀,都有一段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其中“玉女”一峰,最能代表武夷的秀美風韻。而置幹百丈懸崖上的“古懸棺”更是神秘莫測,令人遙思遐想,趣味無窮。

閩東、南沿海的山,卻又截然不同。假若在飛機上俯視,那一定像錯落陳列於大海岸邊的巨石。蒼黑圓潤的山體,點綴著藤樹。山腳山腰,散布著瓦頂石牆的民居,青白兩色,甚是引人注目。這種渾圓的巨石般的山,令人想到永恒和穩固,想到這也許是被颶風海浪剝去了閨裙秀衣的閩山。這種赤裸裸的山,更像是顯露出來的閩山的骨氣和靈魂,默然透出一種堅貞不偷、百折不撓的氣魄。麵對著閩東、南沿海的山,你會恍然領悟到:柔秀的閩山,原本是柔中有剛,秀裏藏峻的。難怪那似水柔情,並不會消磨人的鬥誌,而隻能使人自覺追求個性的至善至美。福建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見是無處不山處處山了。過去戰爭年代,閩山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近年來福建人民在當地黨和政府領導下發展經濟,在這八分秀山中大作文章。他們發展森林工業,開發旅遊事業,利用山區特殊氣候,培育種植名貴藥村和食用菌類,利用山石搞石雕工藝品生產,使閩山處處富足美麗,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山山嶺嶺一派興旺景象。一連數十天,總在山中行,閩山的秀美仍是百看不厭。難怪南宋的江西夫子朱熹竟然隱居閩北山區50年,看了半個世紀的山,至死終窮舍不得離去。閩山其實是最適於靜處其問,潛心研讀的。至此,真有些羨慕那800年前結廬武夷,讀書向學、修心養德的朱熹老夫子,他也許是最先讀懂了閩山,對山情山韻最能心領神會的一人。難怪他寄情山中,樂而忘歸了。難道唯此山中,才能養成博學而精密的學風,才能感悟“天理”和“人欲”的對立,才可能形成放棄“私欲”,服從“天理”的主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