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陝西校友分會的馮毅、郝登玉,帶來了他們印製精美的《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一百周年大型書畫展紀念冊》。一千二百多位專業和業餘書畫作者,年齡最大的83歲,最小的年僅8歲,參加了延大陝西校友分會和其他一些單位發起舉辦的書畫紀念展活動。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馬文瑞為書畫展題詞開新天,樹千秋偉業;承遺誌,創萬世輝煌。“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反映出了書畫紀念活動的絢麗多姿,也凝結著人民對於毛澤東同誌、延安精神和社會主義的懷念、擁戴之情。這本圖文並茂的小冊子,發到大家手中,為校友聯誼會增添了新的內容和色彩。
老校友們十分關懷延安大學的現實狀況。規任校長申沛昌向大家通報了近年來學校的工作。學校的工作成就和巨大變化使大家十分滿意。申校長最後表示延大辦在革命聖地延安,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個窗口,國內外關注的人士很多,政治影響很大。我們在延大工作,深感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決心把延安大學的光榮曆史,化作搞好工作的動力,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深化改革,加強管理,真正把延大辦成一所無愧於自己的光榮曆史,無愧於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李鵬語)的多科性綜合大學。”申沛昌的講話,贏得了老校友們的熱烈掌聲。這位1958年畢業於延大中文係的高材生,在延大兢兢業業地工作了36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和聰明才智、把滿腔的熱情無私地奉獻給了母校,這種忘我工作的精神深得老校友們的理解和讚賞。得知他抱病工作的情形後,一位老校友特意為他和副校長馬海平帶來了新開發的滋補藥品。作為中年知識分子,他們肩頭的擔子很重。看到兩位校長因過分勞累而有些消痩,許多老校友來到他們的房間問寒噓暖,提醒他們要注意勞逸結合。新老校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十分令人感動。
開會是要花錢的,寧夏校友分會的楊桂山、張金財等同誌為籌備好這次會,不顧年近古稀,冒著酷暑四處奔波。他們本著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的原則,沒伸手向自治區財政上要一分錢。這是一次真正清廉的別開生麵的會議。各地校友食宿自理。開了三天會,沒有聚餐一次。這在“吃風”盛行的情況下,在一些借開會之機肥吃海喝的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78歲的老校友(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李經倫嚴以律己,像其他校友一樣在街邊的小飯攤上買飯吃,體現了一位老延安、老延大的高風亮節。艱苦樸素的生活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美好的回憶。人們興致勃勃,毫無怨言。這令人想到,艱苦樸素不僅僅是一種高尚的生活作風,更是革命者的政治本色。延安大學的革命熔爐鍛煉出來的人,將永遠無愧於自己的母校,無愧於延安精神的哺育。
銀川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參觀遊覽名勝古跡是這次校友聯誼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南關大清真寺宏偉壯觀的宣禮塔前留一張合影照吧,心情像當年在寶塔山下分手時一樣的豪情滿懷,又有點依依惜別。五十年歲月悠悠、風雨蒼蒼,五十年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櫛風沐雨,本色不褪,踏遍青山人未老!來自蘭州的老校友霍世威年已75歲,但他卻和年輕人一道奮力登上高入雲端的承天寺西塔舉目遠眺。“你在望什麼?”“我看黃河在哪裏。”是呀,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胸中都時刻裝著那條舉世無雙的河,無論世間風雲變幻,他們將永遠聚集在延安的旗幟下,高唱那支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散記至此,我胸中的詩情終於按捺不住,奔湧而出,化作幾句“信天遊”,謹此獻給我所敬仰的老校友、老延安們:空塔山送來賀蘭山迎,長城黃河總相跟;五十年風雨幾代人,忘不了延大校友情;山丹丹花開歲歲紅,延安精神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