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2 / 2)

此後,又一位引起我注意的版畫家,是幾十年逡巡於陝北黃土高原上的可親可敬的修軍先生。他可以說是繼古元等人之後,又一位產生了世界性影響的偉大的版畫藝術家。關於他,我已在幾年前的一篇文章中認真記述過了。修軍先生不幸於1994年因病逝世,享年70歲。他堪稱是中國版畫界的一棵大樹,突然倒地,地動山搖,損失無以估量。好在他的作品如他的力作《山獄》一般巍然挺立著。藝術家在自己融入了心血和生命的作品中得到了永恒。修軍作品永存,修軍先生不朽。然而,我的心中依然有一種失去偶像的空落和寂寞。這種痛苦的感覺直到手中捧讀著這本《艾生黑白版畫作品集》,方才被一種逐漸燃燒起來的強烈的審美激情所代替。

沒有想到,在我離開陝北短短十餘年時間裏,艾生突飛猛進地成長起來了。他以他的個性鮮明的作品,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宣告了陝北大地上又一代優秀版畫家的產生和崛起。我為此欣喜若狂有一段時間,我曾經擔心由於古元等人的努力,曾經轟動一時的中國版畫,會因為後輩平庸地一味追求寫實求真,或過多求助於套色渲染,失去版畫簡約、樸拙的陽剛個性,而淹沒於工筆重彩或油畫式的極盡精細俏麗的陰柔之風中不能自拔。我甚至擔心中國版畫藝術,這一年輕然而發展勢頭原本很迅猛的畫種,會因為脫離”母胎“而失卻”本源“停滯不前。《艾生黑白版畫作品集》的問世,使我完全打消了”杞人憂天“式的顧慮,我看到了中國版畫藝術繼續發展的新曙光。我為此高聲呐喊。

當年,古元等人的版畫作品,成功地采用西洋木刻藝術的寫實表現手法,反映了邊區革命人民的火熱的現實生活。這重要而可喜的一步,是功德無量的。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創造,使得”版畫“這種洋形式,同邊區現實生活的土內容,完全融為一體。他們的作品,是完完全全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他們用自己豐富的創作實踐有力地證明:版畫,原本就應該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

版畫創作如何不斷創新發展,修軍先生以畢生的精力進行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從《重建家園》、《棗園之春》到《黃河入海流》和《山獄》,修軍在艱難的長途跋涉中努力地完成了一次具有”革命“意義的質的飛躍。我不知道艾生同誌對修軍同誌的作品是如何評價的,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同意我這樣不無機械地劃分和評估一個畫家的創作曆程。不過我總覺得,要真正認識艾生版畫的價值,必須有一點曆史的眼光,做一點簡明的曆史回顧。就好比一顆新星,要測定它的亮度,有必要同它周圍的星辰作一番比較。如果說,修軍早期作品,把古元等人的追求推向了一個更加成熟和更加完善的境地的話,那麼他後期的作品,則體現了一種更可貴,更具創造意義的探索精神。可謂”上窮碧落、下及黃泉,那種鍥而不舍的追求,令人感動。他的探索,主要是大膽拋開前人的程式,到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尋找趣味和靈感。50年代,當《重建家園》獲國際大獎時,他正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完全可以乘熱打鐵,製作一大批熱門作品,以取悅世人。但他卻一頭沉入生活中,丟下雕刀,拿起畫筆,拚命寫生,物我皆忘,以致許多次誤入工業禁區,被人當作”日本特務“扣留起來。他的目的,就是要在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尋找一條突破路30徑。譬如為了創作一幅無愧於黃河巨流的作品,他曾數次背著畫夾,餐風飲露,沿黃河西岸徒步遠行,畫了數百幅素描稿,做了種種嚐試,最後創作出驚心動魄的《黃河入海流》。那是他胸中的黃河,是凝聚了一個偉大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圖騰,是充滿了某種深刻的哲理意味的具象。使你麵對這幅畫,就如同麵對一個偉大民族的過去和未來,在感奮激越中陷入沉思。他的探索的成功,在於使版畫藝術開始擺脫了形式對內容的製約,而成為一種自由奔放的藝術形式。讓人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忘記了這是一幅版畫,而像在讀一首氣勢恢宏的詩章,或是在傾聽一曲跌宕起伏的交響樂,有無限的生命的詞彙和音符,在其中跳蕩、回響,使人每讀一遍,都能產生新的感受和聯想。

艾生的黑白木刻,朝著修軍先生的努力方向大大地邁進了一步,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地。《作品集》中的四十多幅木刻,是從作者的一百多幅作品中精選出的。可以看出,十多年來,由寫實--敘事--煉意,作者經曆了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是植根於一個根本,即最能代表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陝北黃土文化的根本。這就如同一棵白楊樹,在黃土高原上紮下了根,才能成長為眼下這一棵初具規模的杆直、枝豐、葉茂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