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黑匣子(2 / 2)

個人烹飪,這種非常私密的情感體驗已經被邊緣化了,但我想把食物與我們的親密關係重新找回來。你不需要是Julia Child,也不需要是Gordon Ramsay,隻要你熱愛美食你就有實踐與表達的權利。寫這個專欄,是想通過我個人經驗來增加大家實踐信心,不要畏懼也不要羞澀。因為歸根結底,美食是從“家”這個地方開始的,是從媽媽做的飯菜開始的。

暗箱之二:工業化

我喝著意大利產的Lavazza咖啡寫著這篇文章,順手吃著書桌上放著的瑞士Lindt黑巧克力薄片,抽屜裏放著幾盒Why小姐從雲南帶給我的鮮花餅,這些食物沒有一件是在1000公裏範圍內製造生產的。隨著人類大規模機械工業製造的興起,大規模的製造、運輸和銷售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人類的食品生產與消費領域。

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我們身邊。食物距離(food miles),是一個用來測量食物生產地與消費地之間距離的概念。在農業社會中,當地生產的食物就在當地消費,極端的例子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係統下,生產與消費在同一個家庭內。而現代工業大生產與大運輸使得食物距離不斷增加,一方麵,我們可以得益於此吃到以前吃不到的東西;但另一方麵,食物的加工與生產不可避免地與日常消費拉開了距離。

這裏帶來的隱患是顯著的,我們同食物生產的距離越來越遠,食品的加工業也越來越不可觸及,我們壓根不知道食材從哪裏生產出來、如何生產出來、在什麼樣的環境被生產出來,又是如何被製作加工為擺上餐桌的食物的。

這種距離感也直接帶來了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工業係統的複雜性增加了食物在加工過程中被汙染以及受到侵害的機會,為了能保證長途運輸與異地售賣,食品被深加工並且加入了各種類型的添加劑。與此同時,食物生產者、加工者與經銷者之間的分工流轉,給惡意的商家摻假提供了機會。

基於家庭的烹飪實踐是一條化解之道。比如起源於瑞士的社區支持農業CSA(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向自己社區的農民購買農產品,然後自己在家裏製作食物,並同鄰居朋友分享。這樣既縮短了食品距離吃到了更新鮮的食物,又降低了食品安全的風險,同時還支持了社區。所以,這個專欄是希望給大家信心,通過拉近與食物的距離,我們有希望從食品安全的沼澤中走出來。

通過親手製作食物,使得我們能打破專業化與工業化對自身的束縛,有助於幫我們重新找回人類與食物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個人與家庭社區的親密關係。這是我寫這個專欄的根本動力和信仰。

而通過自己挑選、處理與製作,並與自己所愛的人分享食物,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參與感是享受美食的必經之路、一個吃貨達人朝聖之路,也是我個人崇尚的生活方式。

我堅信製作、分享、品味美食的基因並不需要向外求取,它深深地植根在每個人的DNA中。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親近美食、製作美食、與家人好友分享美食的欲望。隻希望,我的這個專欄能調動你身體裏的那個基因,點燃對食物的那一點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