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坐標的背後——對稱經濟學與對稱哲學(3 / 3)

對稱經濟學模式就是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模式。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都是從數量著眼對經濟學形式化,不能產生新內容、新觀點。量變本身不能引起質變,隻有序變(結構變)才能引起質變。對稱經濟學模式更全麵係統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結構。如果說,序(結構)是量向質轉化的中間環節,人對“序”的認識高於對“量”的認識,那麼用體現五度空間結構的圖形來說明理論,將是對用數學方法來說明理論的超越。用五度空間的方法使經濟學模式化,不但可以使形式完美,而且可以使內容產生突破。

對稱經濟學模式就是五度空間的模式。經濟學的五度空間模式,體現了經濟學方法和對象、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經濟全球化是空間概念,經濟一體化是層次概念。一體化意味著本原化、高層化、穩定化。全球化是一體化的基礎,一體化催化全球化。五度空間範式,是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依據。五度空間的相互轉化,是對稱經濟學模式的理論依據。五度空間模式是對稱經濟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依據。

對稱經濟學模式就是資源優化再生的模式。資源優化再生是人類社會延綿發展的基礎,是人類不同民族、地區、國家多樣性的基礎,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使資源不但再生,而且優化再生,使人類社會具有不同文明程度、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的民族、區域、國家、企業、個人實現優勢互補、雙贏合作,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能促使經濟落後的國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後來居上,從而縮小南北差距、貧富差距,走向人類共同富裕、和諧發展,使社會五度空間相互之間向有利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化,是對稱經濟學的功能,是對稱經濟學科學性的依據,也是對稱經濟學的生命力所在。在對稱經濟學模式中,係統開放性是基礎,創造性是起點,對稱是核心,共享性是途徑,再生性是歸宿。通過主客體對稱,係統得以發展;通過係統發展,能量得以發揮;通過能量發揮,資源得以改變、轉化、產生與再生,從而使生產得到發展,效益得以提高。

有比較才有鑒別 對稱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

對稱經濟學的範式與政治經濟學範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把後者顛倒了的主客體關係再顛倒過來,實現以經濟主體為中心同經濟客體的統一,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的統一。

經濟學有政治經濟學、一般經濟學之分。政治經濟學是低層次的經濟學,一般經濟學是高層次的經濟學,在各自的參照係中,各有其合理性。但低層次的從屬於高層次的,高層次的製約低層次的。如果把低層次的說成高層次的,把隻是階級的經濟學說成人類的經濟學,就成了庸俗經濟學。所謂庸俗經濟學,就是把明明隻是階級經濟學卻要說成人類的經濟學的經濟學。如果庸俗的經濟學還要以“主流”自居,妄圖通過各種炒作手段以取得話語霸權或學術壟斷權,那麼這種“經濟學”就成了“學術意識形態”,失去了它們本來還有的一點認識功能,而成為媒體“經濟學家”爭利的工具。隻有在經濟學話語市場上公平競爭,真正的經濟科學、一般經濟學才能逐步占據主流。

“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宣稱自己最講科學性的政治經濟學成為政治的奴仆,失去經濟學理論本身的科學功能。“政治經濟學”是在特定曆史時期產生的,曆史局限性決定了“政治經濟學”的局限性。時代的“悖境”蘊含並產生了“政治經濟學”的“悖論”。

對稱經濟學是一般經濟學。對稱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屬於兩種不同的範式:前者是科學的範式,後者是意識形態的範式。意識形態的範式總體上是不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的範式與政治經濟學範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把後者顛倒了的主客體關係再顛倒過來,實現以經濟主體為中心同經濟客體的統一、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的統一。這既是邏輯的要求,也是曆史的要求,因而體現了經濟主體性與經濟科學性的統一。

不管是國外的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對立,還是國內的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對立,都不能改變它們同屬政治經濟學範式的共同本質。

對稱經濟學範式同西方政治經濟學範式的本質區別:西方政治經濟學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學說。作為資源優化配置的學說,西方經濟學視野重在分配領域;生產隻是生產領域的分配,生產領域隻是分配領域的延伸。對稱經濟學是資源優化再生與優化配置相統一的學說,視野重在生產領域;分配隻是生產、再生產的分配,分配領域隻是生產領域的環節。西方經濟學的優化配置,看到的是交易,是人際之間的供求平衡,價格機製成了市場和社會的核心機製;對稱經濟學的優化再生,看到的是財富增長,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人的全麵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有序與可持續發展,價值機製成了社會和市場的靈魂。西方經濟學以分配為中心,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管理學與創業學脫節,企業成了減少交易成本的產物;對稱經濟學以生產為中心,經濟學就是管理學、創業學,企業擁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係統質。西方經濟學把人際關係看成是此消彼長的交易關係,人與人是狼,必然把商場看成是戰場;對稱經濟學在財富增長的基礎上把蛋糕做大,必然是和諧經濟、雙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型經濟。企業內外,人與自然、人與人互相依賴、共生共榮、和諧統一;能與狼共舞,才是英雄本色。西方政治經濟學把社會經濟發展同宇宙整體發展的過程脫節開來,思維的方式是線性的,分析的方法是抽象的,分析的過程是經驗的,分析的對象是平麵的,分析的結果是脫離實際的。由於西方政治經濟學沒有科學的範式,造成了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市場與政府的對立,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對立,凱恩斯學派與自由主義學派的對立,主流學派與非主流學派的對立,這一學派與那一學派的對立。所有這些學派的對立與爭吵,隻是盲人摸象以政治經濟學殿堂為舞台的展開。由於西方政治經濟學沒有科學的範式,以致西方“經濟學”能否成為科學都成了問題。

對稱經濟學範式同國內政治經濟學範式的本質區別:在對稱經濟學看來,國內政治經濟學“聯係生產力研究生產關係、聯係上層建築研究經濟基礎”的提法,在知識經濟時代已經過時。對稱經濟學把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統一起來研究,其中生產要素、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統一的社會經濟係統的不同層麵,生產力是這一係統的整體功能。對稱經濟學以社會經濟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為研究對象,以提高這一係統的功能——生產力為目的。對稱經濟學探索人類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規律,通過優化社會經濟係統的結構,推動生產力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對稱經濟學是(揚棄還原論的)整體論,政治經濟學是還原論;整體論以自然經濟與知識經濟為背景,還原論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整體論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思維方式是對稱邏輯。還原論的哲學基礎是天人相分,思維方式是“形式”邏輯。整體論重普遍聯係、全息關係和直覺。還原論重抽象與分析。二者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係。但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還原論“科學”將成昔日黃花。在同自然的關係上,整體論更全麵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所以,對稱經濟學治本,政治經濟學治標;對稱經濟學為本,政治經濟學為用;對稱經濟學為道,政治經濟學為器。

政治經濟學在解釋中國經濟現象時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礙——思維方式同客觀現實的不對稱。政治經濟學的思想理論基礎是唯科學主義,雖然花樣百出,本質上隻是線性科學。他們雖然理論上也接觸過相對論、量子力學,但沒有升華為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在認識根源上,體現出具體科學轉變為思維方式的滯後性;在利益根源上,是要使他們膚淺的經濟學知識披上“科學”的外衣使之轉變為話語霸權的資本,這又體現出知識轉化為權力的超前性。這種知識和利益的反差、具體知識和思維方式的反差,是他們話語霸權表象後麵的致命弱點。

階級分析方法是經濟學主體性方法的組成部分。不能沒有階級分析方法,但也不能局限於階級分析方法。用經濟學的階級性取代經濟學的人類性,用隻是階級的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來代替人類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是用片麵的理論來指導全麵的人類經濟實踐,隻能誤人子弟、誤導社會、給社會生產力造成破壞。經濟學要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建立超階級的、一般的、人類的經濟學,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人類經濟學和階級經濟學的關係,是一般和特殊、全麵和片麵、具體和抽象的關係,二者的抽象程度不同,反映經濟過程、經濟規律的層次不同,因而指導意義也不同。用階級的經濟學否認人類經濟學,是否認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否認人類有整體上、深層次地把握人類經濟規律的能力,也就否認了建立經濟科學的可能性。誠然,每個經濟學者都有一定社會地位;但任何認識之所以可能,就在於人有抽象思維能力——超出人類認識感官局限性而進入更寬廣領域的能力,經濟學也不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但作為經濟學者,他們的最大利益恐怕就在於提出人類認識史上有裏程碑意義的一般經濟理論。當然不排除不少庸俗經濟學家為了經濟利益而胡說八道,但我想一個真正的學者會把學術地位的利益看得比物質利益更重。把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生搬硬套到每個經濟學家頭上,認為每個經濟學家都是為了自己,為了特定階級的物質利益而建立自己的經濟學體係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寫《資本論》,他的物質利益是什麼?既然馬克思可以為學術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物質利益,為什麼其他人不會?如果說,《資本論》代表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無產階級的利益代表了全人類的利益,那這個“事實”本身恰恰證明,一個經濟學家可以脫離甚至背叛自己所在的階級而寫作。

經濟學研究不排除意識形態,關鍵是要對各種意識形態進行合理定位,並對它們的合理性作出合理的說明。科學的經濟學就在於用五度空間的方法,對各種意識形態進行定位和物棄,從而形成整體的、係統的、人類的、一般的、具體的經濟學。在這裏,需要的是對稱的、五度空間的、係統的、複雜的、非線性的方法,而不是用“主流”、“非主流”的二分法。隻有徹底拋棄政治經濟學思維方式的桎梏,把經濟學從意識形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從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中總結出理論經濟學,然而又用這種經濟理論來指導中國經濟的實踐,並使之更快地發展。這種經濟理論就是對稱經濟學。所以,不但要有階級分析方法,而且要有層次分析方法:經濟學者的思維層次、利益層次決定他的理論層次——反映社會經濟規律的層次、代表人類利益的層次。隻有階級分析而沒有層次分析,是以偏概全、錯誤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體現的是一種牛頓力學層麵的、線性的、三維空間的思維方式,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信息化與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思維方式已不合時宜。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內容、形式、體係、評價標準是對稱的。誕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對稱經濟學通過揚棄迄今為止各個經濟學流派,使之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經濟學框架中,成為一個新的、統一的經濟學範式。對稱經濟學和其他經濟學流派的關係,是一元與多元的關係。對稱經濟學之所以成為人類經濟學、一般經濟學,就在於它的對稱性:主體性與科學性的對稱,主體與客體的對稱,規範與實證的對稱,有序與無序的對稱,物質經濟學與精神經濟學的對稱,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對稱。經濟學真理的一元性,滲透在經濟學真理的多元性與多樣性中。由於社會經濟現象的複雜性、“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是存在的。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典型性、綜合性,經濟學的標準模本,很有可能就蘊含在“中國特色的經濟學”中。

經濟學範式本身的變遷是和人類經濟發展過程、人的主體性發展過程相一致的。經濟學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是統一的,經濟學中的主體性同科學性不是對立的;主體性、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本身就是曆史規律的必然結果,也是曆史規律的組成部分。把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對立起來,沒有事實依據與邏輯根據。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是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是五度空間方法框架製約下的複雜性科學,在這門複雜性科學中是有形與無形、軟性與硬性的統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同一門科學體係——經濟學從不同角度在不同領域的展開。

萬物皆備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