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經濟學是對稱的——經濟學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1 / 3)

提要:經濟學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是統一的,經濟學中的主體性同科學性不是對立的;主體性、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本身就是曆史規律的必然結果,也是曆史規律的組成部分。把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對立起來,沒有事實依據與邏輯根據。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是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是五度空間方法框架製約下的複雜性科學,在這門複雜性科學中是有形與無形、軟性與硬性的統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同一門科學體係——經濟學從不同角度在不同領域的展開。

關鍵詞:人本主義 科學主義 實證 規範 天人合一

對稱經濟學的本體論

哲學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理論體係。科學的哲學是關於世界的對稱本質、發展的對稱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對稱關係的理論體係,是一切具體科學的理論基礎。以科學的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是科學的經濟學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拒斥形而上學”的經濟學、不以科學的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的經濟學不可能是科學的經濟學。

所謂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就是經濟學的本體論。經濟學的本體論何以可能的問題,就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或者作為科學的經濟學何以可能的本體論依據,也即經濟領域中康德的四個“二律背反”能否消解,思維與存在、“此岸”與“彼岸”有沒有同一性,經濟認識論與經濟本體論能否統一的問題。康德的曆史功績,是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個提出了本體論何以可能的問題,從而結束了獨斷本體論的曆史;康德的缺陷,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並通過論證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而在認識論與本體論之間挖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使本體論成為不可能。經過康德以來兩百多年哲學、自然科學與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解決康德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具體科學的最新成果證明,對稱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同時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最深層本質。隻有對稱的才是美的,人類主體的實踐活動無一不是按美的原則來建構,按美的規律來造型,人類實踐活動歸根結底是主客體的對稱運動。對稱,是貫穿人類實踐活動的紅線;人類實踐活動是把本體論和認識論統一起來的中介。人類經濟活動是人類主要的實踐活動;經濟學雖然不是本體論,然而有本體論的意義,正像實踐論不是本體論,然而有本體論的意義一樣。

由於宇宙整體上是物質的,意識隻是宇宙極小部分物質的屬性,所以就宇宙作為慣性係而言,物質和人的意識是不對稱的,物質和人的意識的對稱關係隻能通過以人類為參照係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對稱關係來實現。對稱關係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物質和意識的不對稱不能否定對稱是宇宙的最深層次的本質。我們既不能因為物質和意識的非對稱關係否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對稱關係,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也有本原與派生的關係,並由此推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本原與派生的關係,也不能因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對稱關係而認為物質和意識之間也是對稱的關係。宇宙的發展過程,就是對稱化過程;生物的進化過程,就是對稱化過程;宇宙的精致結構,表麵上有一種冥冥的力量在背後設計和操縱,實際上是對稱規律在背後起作用的自然結果。宇宙對稱是絕對的,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規律貫穿宇宙的起始和發展過程,滲透宏觀和微觀的不同層麵,是貫穿全息論、辯證論、係統論、控製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的核心規律,也是貫穿人類社會的核心規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生產要素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對稱關係是對稱經濟學體係聳立其上的基石。對稱辯證法是對稱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打開對稱經濟學體係大門的鑰匙。

天人合一 世界本來就是你所看到的

如果我們把主客體看成本來就是同屬於不可分的統一的空間架構中,那麼在量子世界中看來不可解決的一係列難題,如微觀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場還是等都可迎刃而解。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本質和現象的關係;意識和人的行動、人化自然的關係,即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係,也是本質和現象的關係。沒有純粹的事實;事實、價值、邏輯是一個東西的三種屬性,而不是三個東西。事實、價值、邏輯隻有在思維的抽象中才能分開,在現實中隻能水乳交融。

因此,世界本來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體的相互關係不是認識世界的障礙,而是世界的本來麵貌;追究離開主體的客體的本來麵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於觀察者視覺的穩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邏輯的自洽性。不要說社會科學,即使自然科學都不可能有純粹的、離開人的主觀因素的研究。隻有觀測、實驗、推理同時成為認識和檢驗真理的手段和標準,才能認識和把握不確定的世界?“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主體和客體不可分?“萬物皆備於我”,實際上不自覺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之間的全息關係?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時空就帶有主觀的色彩,實際上包含著五度空間觀的萌芽,隻是愛因斯坦不自覺而已?

空間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不可分,這種不可分不僅僅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而且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也就是說不是康德所說的“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一消極層麵意義上,而是空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自從愛因斯坦相對論問世以來,空間和時間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不過,在二者的統一中,習慣上是把時間看成空間的一維,而從來沒有人把空間看成是時間的一維?實際上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空間的曆史發展是空間的邏輯結構的基礎,空間的邏輯結構是空間的曆史發展的反映?空間的邏輯結構包括了空間技術史和空間認識?探索的模式,體現了人對空間認識的反思與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體現了邏輯與曆史?空間認識史與空間開發史的統一?

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既然是相對論,就不是絕對的真理?無論是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其中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意識與物質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這本身就說明,用包含意識空間在內、把意識空間與物質空間統一起來的五度空間觀來代替相對論的四度空間觀有必然性。五度空間觀是四度空間觀發展的必然結果,五度空間論是相對論的完成,量子理論是相對論向五度空間論轉化的中間環節。非線性思維方式的形成、物質的分立結構與量子現象,為五度空間的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基礎。

“天人合一”是對稱的思維結構。建立對稱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對稱的社會結構的前提。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創業——為“天人合一”的橋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學、經濟學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將衍化為科學的對稱邏輯,演化出對稱哲學、對稱經濟學,並促進科學的極大發展。“天人合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思維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