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經濟學是對稱的——經濟學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2 / 3)

主體和客體對稱的思維結構,對於完整地、統一地把握自然、社會、思維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主體、客體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宇宙及其各個組成部分的本質與相互關係,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把主客體看成本來就是同屬於不可分的統一的空間架構中,那麼在量子世界中看來不可解決的一係列難題,如微觀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場還是等都可迎刃而解。

主體和客體對稱的思維結構,說明“規範”不僅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而是本身是社會、曆史、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規範本身是實證的,實證本身是規範的,二者不存在並列的、外在的關係,因而也不存在誰補充誰的問題。因此,經濟學範式應是實證與規範的統一;經濟的世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是不可分開的。主體和客體對稱的思維結構是經濟學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統一的理論依據。

基因變異 存在先於素質

存在先於素質、人的先天存在和後天存在的統一、人的素質的可塑性,說明人作為“經濟人”、“理性人”的多重本質、多重存在、發展的多種可能,也說明製度設計對人的本質和存在的導向作用。

薩特所謂“存在先於本質”,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先於人作為主體的本質,是人的非自覺的自我創造的本質先於自覺的自我創造的本質,正好像人的少年期靠父母生存屬於非自覺的自我創造一樣。成人的非自覺的自我創造同自覺的自我創造是人的本質發展的不同階段。後者的空間展示隻是前者的時間展開的不同表現。

因此,應把人的本質同人的素質區別開來。薩特所謂的“存在先於本質”,實際上是存在先於素質,或人的本質先於人的素質。人的本質決定社會製度,社會製度反作用於人的本質,而人的素質是人的本質和社會製度綜合作用的結果。人們之所以把社會製度看成比人的本質更根本的原因,是由於混淆了人的本質和素質。人的本質是先天的,人的素質是後天的;人的本質是主體,人的素質不一定是主體。人的素質,才是人的先天本質和後天“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關於人的本質問題上的一切爭論,都根源於這種混淆:不是用人的本質吞並人的素質,就是用人的素質吞並人的本質。

人的素質也可理解為人的特殊本質。“存在先於本質”,實際上是和人的一般本質相統一的一般存在先於和人的特殊存在相統一的特殊本質。而存在和本質在任何時候都是統一的。

把人看成“經濟人”還是“道德人”,集中體現了性善者與性惡者、性善論者與性惡論者兩種不同的人本觀。實際上,“經濟人”與“道德人”是人的兩種屬性,由於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的不同主觀修養而形成的兩種不同的人。而兩種不同的人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屬性在人身上的不同組合、不同比重而已。隨著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經濟人”也可以擴展為“道德人”,或把“道德人”作為“經濟人”的內在環節。包含“道德人”在內的“經濟人”可以作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係中的主體。

就人的本質是一個係統來講,對人的行為分析是一致的;就人的這種係統本質在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經曆背景、不同修養背景、不同環境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現與功能來講,人的行為分析又是不一致的。“一致”寓於“不一致”之中;“利己”與“利他”完全可以交替展開、交相輝映、互補兼容。公共選擇性理論應該通過製度設計,使人的善的本質得以最充分發揮,人的利他本性最大化。經濟學就是道德學。

因此,“政府失靈”的根源不在於人是“經濟人”或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而在於製度設計與官員具體素質這兩項。製度設計與官員素質這兩方麵又是相互對稱的,相互依賴、互為前提、缺一不可。

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在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選擇時,都是理性的;問題是理性的人在進行選擇時要受製於現有的社會條件:製度與政策導向的製約。如果統治者采取愚民政策,讓民眾進行選擇時,用眼前的、局部的、膚淺的利益否定自己長遠的、整體的、根本的利益,那是國民素質問題,而不是所謂“投票悖論”、“集體非理性”或“社會選擇不可能”。利益有不同的層次,理性本來也有不同的層次。當低層次的利益與高層次利益、低層次理性與高層次理性有衝突時,不是得出社會選擇不可能的結論,而是應該通過製度設計與政策導向,使國民素質提高與社會理性選擇能力結合起來;在國民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在進行社會選擇時,更多地看到自身根本的、長遠的、全局的利益。這與其說是社會選擇問題,還不如說是社會改造問題;社會選擇問題從屬於社會改造問題。

誠然,人與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相互之間有質的區別;即使一致的部分,也有程度不同這一量的差別。但這不構成社會選擇無理性、不可能的依據。因為,不可能完全一致並不等於沒有共同點,程度不同以本質一樣為前提。社會人群範圍越廣,其一致的利益僅僅是人們越深層次的利益。這種深層次的共同利益,並不因為人們是否意識、意識到的程度如何而改變。因此,為了保證人們都能認識到自身的深層次利益,並自覺地為追求自己深層的利益而奮鬥,進行廣泛的社會選擇、製度設計、政策導向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存在先於素質說明,人作為“經濟人”、“理性人”的多重本質、多重存在、發展的多種可能,也說明製度設計對人的本質和存在的導向作用。人的本質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這個原理是經濟學、管理學中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統一的理論依據。

存在先於素質說明人力資本投資、建設國民素質工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說明了建設以國民素質工程為核心的社會GDP工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存在先於素質說明,以人為中心的經濟活動、經營活動與管理活動,首先要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包括老板的人力資本投資、員工的人力資本投資、團隊的人力資本投資、領導的人力資本投資。其中,老板是企業的創辦者,老板的人力資本投資是起點;員工是企業的主體,員工的人力資本投資是基礎;領導是企業的組織者,其領導力大小、發揮程度如何,對企業係統功能發揮如何起關鍵作用,所以領導的人力資本投資是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關鍵。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有機性、係統性越來越強,團隊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團隊是放大的個人,團隊的人力資本投資在人力資本投資中占有主導地位。老板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是創業力的開發。員工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是創新力的開發。團隊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是親和力的開發。領導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是領導力的開發。在人力資本投資的基礎上,建立老板素質工程、員工素質工程、團隊素質工程、領導素質工程。人力資本投資是國民素質投資的基礎和雛形。

野獸與天使 需要必須升華為理想

需要必須升華為理想,理想和現實的對稱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