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自我創造,那麼造成這樣本質區別的根源在於自我意識。如果說人的本質是自我創造,那麼人的意識的本質則是自我意識。
人的最高層次的自我意識是理想。理想既是對現實的相容,又是對現實的超越,“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然而隻是合理的一個部分,一個階段,而不是合理的全部。現實和合理之間是部分和整體、個別和一般、種和屬的關係;“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新的更合理的東西將代替舊的東西成為現實。
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和人的最高層次的本質是創造,而創造是在人的理想——“真、善、美”的指導下進行的。人的理想分為個人的理想和人類的理想,因而人的創造也分為自我創造和社會創造。在個人理想指導下的創造即自我意識、自我設計、自我控製、自我創造、自我完善、自我實現。在人類理想指導下進行的創造稱之為社會創造、社會發展。理想是由不同層次組成的係統,創造也是由不同層次組成的係統。需要同現實的對稱、理論同實際的對稱、社會意識同社會存在的對稱的最深層的本質,是理想和現實的對稱。整個社會有機體不但從靜態來看、而且從動態來看作為一個係統,它的各個層次的最深層的本質,是理想和現實的對稱。
自我意識上升為理想要經過目的,目的是上升為理想的自覺需要。需要屬於潛意識範疇,目的屬於顯意識範疇。因此,需要隻能是自發行為的直接動力,而自覺行為的動力則是目的。雖然需要是目的根源,因而也是自覺行為的根源和一切行為的根源,但需要上升到目的又必須經過種種修正;特別是人類的長遠目的更是這樣。如果每個人都憑著自己的需要行動,那麼每個人的需要將都不能滿足,社會不能發展。因此,以需要和現實的對稱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錯誤的,隻有理想(包括個人的和人類的,眼前的和長遠的目的)即人類的升華了的需要同現實的對稱,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理想和現實的對稱是主體和客體對稱的內在機製,是使主體活動起來構成同現實對稱的根本原因。理想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程度和深刻程度是人的主體性高低的根本。隻有從理想和現實的對稱出發才能對主體和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社會基本對稱的原理作出正確的說明。社會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就是每個社會成為都能自覺地按照主客體的價值規律和主體的價值規律辦事,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直接間接地用於縱向的進取,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主體性;而社會應該創造滿足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自由、自覺、平等地勞動和享受的條件。社會的理想製約著個人的理想,理想的社會製約著理想的個人。
需要必須升華為理想。理想和現實的對稱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源有頭 經濟規律是主客體關係的規律
把主體和客體的對稱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不但可以揭示社會曆史的本質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會係統的動態、整體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結構,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把主體和客體的對稱看成是社會的基本對稱,可以科學地揭示主體——人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曆史,就是主體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發展,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曆史。社會,就是人類社會。經濟規律,就是主客體關係的規律。因此,把主體和客體的對稱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不但可以揭示社會曆史的本質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會係統的動態、整體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結構,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經濟,就是人類創造、生產、實現價值的活動;經濟規律,就是經濟活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隱藏在經濟規律後麵的是經濟本質。經濟本質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人類創造、生產、實現價值的活動過程,就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的轉化過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是經濟領域中最基本的對稱關係;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的轉化規律,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最基本規律。
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經濟領域的基本對稱,還因為主客體的關係規律是社會經濟係統其他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
主客體關係的規律,實質上是目的和手段關係的規律。從曆史觀的角度來說,主體一般地表現為目的,客體一般地表現為手段。利益規律,是主體作為目的規律。人們直接、間接地同客體發生作用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必須在同客體發生關係時產生,並在同客體發生關係時滿足,在發生和滿足的過程中發展。所謂利益規律是主客體關係規律下一個層次的規律。主體價值規律是主體的貢獻和索取相統一的規律,即主體對客體付出多少勞動,必須從客體那裏獲得多少報酬。在社會化生產中形式上是人和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實質上是人和自然的平等關係。主體的價值規律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按勞分配規律,本質上是主客體之間的等價交換關係。商品的價值規律是商品按照它的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的規律。這條規律以主體的價值規律、主客體的價值關係為前提。剩餘價值規律,本質上是商品價值規律。沒有“剩餘價值”,就沒有再生產。按比例發展社會生產規律,比例包括人和人的比例關係、物和物的比例關係、人和物的比例關係。其中人和物的比例關係(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是基本的比例關係,其他比例關係在此基礎上發生與產生作用。因此按比例發展社會生產規律以主客體價值關係為基礎,以主體的價值規律為前提。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規律,是主客體相互對稱的規律。既然主體和客體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層次,作為生產力標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分別是客體文明和主體文明,所以這條規律歸根結底還是建立在主客體對稱關係的基礎上。總之,主客體對稱的規律是根本、是整體,其他經濟規律是局部、是非根本,前者製約與派生後者。
經濟規律歸根結底是主客體關係的規律,說明經濟學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應該統一,也能夠統一。
世界是可知的,思辨性與實證性是對稱的;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思維與存在是對稱的,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物質與意識、天與人之間的同一是絕對的,差異、對立與鬥爭是相對的。經濟主體活動和經濟規律是統一的,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性是統一的。對稱哲學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學,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學、實踐哲學,外部世界的實在問題同人的存在問題是同一個問題。從具體經濟科學到對稱哲學,從對稱哲學到具體經濟科學的發展,是人類的、個人的、空間的、時間的、曆史的、邏輯的過程,而不僅僅是邏輯過程。對稱哲學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對經濟的認識過程更自覺,更有效。
兩條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