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以價值為核心——對稱經濟學的市場結構論(3 / 3)

同一杆秤 按勞分配規律

新的價值不是勞動者單方麵可以創造出來的,而是資金和勞動者共同創造出來的。既不是資本家養活工人,也不是工人養活資本家。

按勞分配的本質是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本質是公平分配。

對按勞分配,必須作係統的理解:

1、必須從主體的角度作全麵的理解,即不僅從體力勞動,而且從腦力勞動;不僅從簡單勞動,而且從複雜勞動(所謂按能力分配);不僅從物質生產勞動,而且從精神生產勞動;不僅從直接生產勞動,而且從間接生產勞動(有利於生產發展的管理活動乃政治活動,以及各種有利人的身心健康的服務活動)來理解勞動。

2、必須從本質上理解,而不是從現象上理解,即必須把所有的勞動還原為抽象勞動。因此複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

3、必須動態地理解,即不僅看眼下的勞動,還必須看凝結在生產過程中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中的過去的勞動。

通常所說的按勞分配中的勞動,僅僅指眼下的當前的直觀的勞動。隻有這種勞動的按勞分配,再加上按能力分配、按資金分配,才是按勞分配的完整涵義。

人們之所以認為按能力分配不是按勞分配,是因為人們把複雜勞動以簡單勞動為基礎的換算關係理解成簡單勞動是一切勞動的基礎,因此把勞動歸結於簡單勞動;然後把簡單勞動歸結於體力勞動,然後又進一步把體力勞動歸結於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實際上,抽象勞動中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既包括一般的腦力勞動也包括創造性的腦力勞動。

人們之所以認為按資金分配不是按勞分配,是因為他們認為資金隻能轉移價值,而不能生產出新的價值。實際上,新的勞動(活勞動)生產出的新價值,不是簡單地附加在舊的勞動(死勞動)的價值(凝結在生產資料即資金)上麵,而是人通過對過去的原有的價值的凝結物作新的排列組合而形成的,原有價值的凝結物則是這種新的排列組合的截體、基礎。因此,所謂創造,決不是無中生有;新價值的產生,決非像貼膠布一樣地一層層機械地加上去。如果說隻有新的勞動才形成新的價值,那麼新價值的產生和舊價值的轉移必須同步進行,而且互為前提條件,缺一不可。一方麵,新的價值是勞動者新的抽象勞動的創造,另方麵,這種新的價值不是勞動者單方麵可以創造出來的,而是資金(資本、生產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物質條件、物化的勞動等等)和勞動者共同創造出來的,是資金所有者(也即資本家)和勞動者共同創造出來的。既不是資本家養活工人,也不是工人養活資本家。按資分配本身並不意味著剝削,隻有分配不公才是剝削。按資分配,本身也是按勞(過去的勞)分配。如果資本家本身還參加管理,那就不僅僅是按過去的勞,而且也有按現在的勞分配了。

所謂新創造出來的價值的“新”本身也是相對的。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也依然是舊的價值的轉移。因為作為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歸根結底是勞動者直接間接消費掉的生活資料(包括物質和精神)的價值(即過去和別人的價值勞動的凝結)的轉化形態。如果沒有這些物化勞動為基礎,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既不能產生,更不能發揮,也就談不上新價值的創造。

如果發生在勞動者身上的這種價值的轉移可以稱得上“創造”,那麼發生在生產過程中的從舊的物質形態到新的物質形態的價值轉移過程也可稱之為“創造”。隻是這兩種“創造”互為前提條件,結合成同一個現實的創造過程,共同構成了這個現實的創造過程的兩個基本前提條件。

因此,現實的生產過程的新價值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可歸結為兩種價值轉移的過程:一是生產過程中的直接的物質形態中的價值直接轉移到新的物質形態,一是勞動者所消耗掉的生活資料中的價值,即生產過程中的間接的物質形態中的價值通過勞動者轉移到新的物質形態中。新的物質形態(即產品)由兩種物質形態轉化而來:一是生產資料,一是生活資料。新的物質形態中的價值由兩種物質形態中的價值轉移而來:一是生產資料中的價值,一是生活資料中的價值。正好像新產品的產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舊的物質形態由於量的排列不同(結構不同)而引起質的變化一樣,新價值的產生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舊的物質形態中的價值由於量的排列不同而引起的質的變化。

一旦價值還原為使用價值,抽象勞動還原為具體勞動,馬上就可以發現,形成使用價值的,不僅有勞動,而且有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勞動過程、流通過程、交換過程,甚至還包括使用過程:怎樣使用(質)、使用多少(量)、滿足人的什麼需要(質)、滿足程度(量)。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參與使用價值形成的要素的所有者(其中包括資本家和勞動者)都參與分配的原因。這是平等交易,公平分配,而不是什麼“剝削”。

滿意不滿意 商品價值規律

金子的使用價值,大於砂子的使用價值,正好像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價值大於機械打字機一樣。不同的使用價值不但可以比較,而且應當比較。

在產品經濟和商品經濟的賣方市場階段,價值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商品經濟的買方市場階段,價值就是使用價值。前者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後者價格直接反映價值。實現了的價格才是(就是)實現了的價值。抽象勞動隻是構成使用價值的一個要素,不是全部要素,更不是惟一要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構成使用價值量的一個要素,不是全部要素,更不是惟一要素。參與使用價值質和量的形成的所有要素都應參與分配。合理的價格是宏觀調控和自由競爭的綜合結果。

使用價值的抽象是價值。價值是對使用價值的抽象,而不是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抽象。具體勞動、使用價值能否相互比較,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哲學問題。

價值可以比較是使用價值可以比較的根據,使用價值可以比較是價值可以比較的完成和現實化。如果說使用價值不可比較,那麼價值可以比較就成了一句空話。

從空間來看並列的不同的具體勞動及其所形成的使用價值,實質上反映了時間上人化自然發展的不同階段,複雜勞動即更多的抽象勞動形成的更多的價值所凝結成的使用價值,同簡單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使用價值相比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層次上更高、時間上更先。正好像從簡單勞動發展到複雜勞動是社會進步的邏輯進程一樣,從簡單勞動創造出來的使用價值到複雜勞動創造出來的使用價值是使用價值發展的曆史進程。空間上並列的不同的使用價值體現了使用價值發展的時間上的不同階段,相應地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需要。更高階段的使用價值滿足人的更高層次的需要。更多的價值同更大的使用價值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前者是後者的原因,後者是前者的證明。沒有更多的價值,不能形成更大的使用價值,沒有更大的使用價值,更多的價值沒有意義。

更大的使用價值,就在於空間的適用性更廣,時間上更先進,滿足需要的層次更高,包含了更多的價值。正好像人的不同需要可以在時、空、層次參照物上定點比較,不同的使用價值也可以比較。“大”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價值可以比較,使用價值可以比較,生產使用價值的各種具體勞動可以比較,人的價值大小、有無、正負可以比較。

使用價值的可比較性,是由人的需要的可比較性決定的。人的精神需要高於人的物質需要,決定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產品的使用價值及生產這種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價值高於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產品的使用價值及生產這種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價值。而價值的大小隻能通過使用價值的大小而存在。

金子的使用價值,大於砂子的使用價值,正好像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價值大於機械打字機一樣。不同的使用價值不但可以比較,而且應當比較,人們正是在自發的比較中進行選擇和創造出更大的使用價值,從而不斷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當然自覺的比較比自發的比較更有利於這種發展,理論上承認這種比較的根據則是自覺比較的前提。

應該有允許和鼓勵人們自由比較、選擇和競爭的社會製度,才能促進用較大的使用價值代替較小的使用價值的進程,推動曆史的發展。

均衡從這裏出發 價值規律是市場的核心規律

以價格規律為核心,追求的是平衡;以價值規律為核心,追求的是發展。價格機製以產品運營為基礎,價值機製以知識運營為前提。產品的非競爭性不是市場不充分的表現,而恰恰是市場機製的本質要求。

經濟,就是人類創造、生產、實現價值的活動;價值規律,就是價值的創造、生產、實現的規律。作為經濟本質的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係圍繞價值規律展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展開的過程就是價值規律的實現過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的轉化規律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中的核心規律。因此,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應該把“需求定律”由價格經濟學範疇上升為價值經濟學範疇。

從現實上看,如果以社會普遍的滿足感作為衡量社會福利水平的標準,那麼就要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作為經濟學的核心機製。由此“主流”經濟學範式就要轉變。如果這邊以滿足感作為衡量社會福利的水準,那邊以金錢作為衡量社會福利的標準,那麼就會出現“財富悖論”。“財富悖論”的根源在於“經濟學悖論”——財富是價格經濟學的範疇,福利是幸福經濟學的範疇。用“財富”名詞來表達“福利”概念,本身就是概念和名詞的不對稱;概念和名詞的不對稱,會出現概念的混淆,從而陷入“悖論”。

經濟學是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學隻有以價值機製還是以價格機製為核心之分,沒有宏觀微觀之別。以價值機製為核心,微觀經濟學也是宏觀經濟學;以價格機製為核心,宏觀經濟學也是微觀經濟學。以價格機製為核心的經濟學隻是對經濟過程的近似描述;不管其形式多精密,都不可能做到對經濟現實的精確反映。試圖用所謂“斯密和瓦爾拉斯的市場經濟模型的內部邏輯一致性”來說明均衡價格的存在,是思維方式與對象的不對稱。

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價格也不是市場的核心機製。但在工業經濟時期,表麵現象掩蓋了本質。在知識經濟時期,本質以赤裸裸的方式表現出來——價值機製是市場的核心機製。

從本質到現象,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從不完全競爭到完全競爭,價值機製都是市場的一級機製,價格機製都是市場的二級機製。

從宇宙學的觀點看來,主體與客體、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的關係本質上是價值關係。均衡,首先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後才是供給與需求的均衡。以前一個均衡為經濟學的出發點,價值規律是社會的核心規律,價值機製是市場的核心機製;以價值規律為核心,社會經濟化,經濟社會化,經濟學是再生經濟學。以後一個均衡為出發點,價格規律是市場的核心規律,價格機製是社會的核心機製;以價格機製為核心,經濟學成了配置經濟學。新舊經濟學的範式差別就源於此。

市場機製本來並不以價格為基礎,而是以價值為基礎。以價格為基礎隻是曆史的偶然的、局部的、表麵的現象;而以價值為基礎,則是曆史的必然的、整體的、深層次的本質。知識經濟,為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偶然把握必然提供了曆史條件。

資本、資產、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均不取決於價格,不取決於供給與需求的曲線,也不取決於供求均衡點或神秘的機製、供求法則,而取決於價值: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取決於需求的強烈程度和滿足需求的可能程度。價格與需求並不必然成反比,有時價格越高,需求越強:價格機製背後是商品價值機製,價格規律背後是商品價值規律。

以價格規律為核心,追求的是平衡;以價值規律為核心,追求的是發展。價格機製以產品運營為基礎,價值機製以知識運營為前提。在知識經濟時代,即使市場是完全的,供求也不可能平衡,知識產品、創新產品的競爭不可能充分,市場不可能預測、不可能出清,任何建立在價格機製基礎上的“模型”都是無效的。這裏,產品的非競爭性不是市場不充分的表現,而恰恰是市場機製的本質要求。

以價值為市場的核心體製,消費也是生產力,分配也屬於市場的範疇;以價格為市場的核心機製,消費與生產、分配與市場是脫節的,市場僅僅成了交易的平台,市場的範圍被大大縮小了。這樣的市場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市場不能成為完善的市場。

所謂第三方營銷,(即所謂顧客應支付的服務價格由第三方支付)實際上是顧客用其他的使用價值(資源,如眼球)來換取第三方的價格支付。這說明價值而不是價格是市場的核心體製;價格可以不在,但價值則無處不在。表麵上的轉移支付,本質上是使用價值與價格的一種換算關係。用電視上的廣告來占用觀眾的享受空間與時間,表麵上觀眾沒有為電視節目付費,實際上是付費的——付出的是觀眾不得不看廣告的時空價值。

以價值機製為核心機製,就明確了市場化體製改革的方向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社會價值最大化。對稱經濟學的經濟學原理,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以價值機製為核心機製的經濟學體係。

價值規律,包括人和人的對稱關係,物和物的對稱關係,人和物的對稱關係。其中人和物的對稱關係是基本的對稱關係,其他對稱關係在此基礎上發生與產生作用。以價值機製為核心機製說明,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主體和客體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層次,作為生產力標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分別是客體文明和主體文明,社會規律歸根結底是建立在主客體關係規律的基礎上。抽象勞動必須還原為具體勞動,價值必須還原為使用價值,才能解釋財富的增加、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抽象而抽象,用脫離開具體的抽象、缺乏質的規定性的純粹量的規定性來證明“剝削”,雖然可以達到政治目的,但在理論上無助於解釋經濟現實,在實踐中會陷入悖境。隻有建立以價值規律為核心規律的對稱經濟學體係,才能走出悖境。

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人的本質是社會主體。人分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前者是真正的主體,後者是非主體或負主體,是主體的異化。勞動者的本質是勞動;主體化的勞動者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當人類處於生存創業階段,以不可再生的資源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時,商場是戰爭,人與人之間是狼;當人類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識為生產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態、以自身的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時,人與人之間是羊。羊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羊的經濟是和諧的經濟。

與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