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曆史發展的動力。合作是人的本性,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互換勞動的關係是合作主導競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動力機製有一個從競爭主導到合作主導的過程。政治經濟學認為競爭機製是市場的動力機製的論法,已經過時。
關鍵詞: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 善 互換勞動 合作 競爭
熙熙攘攘 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
人與人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人與人的曆史關係,是邏輯關係的展開。人與人的關係,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人的本質是人與人關係的根據和基礎。
一個人成為不僅對自然、而且對他人而言的主體,是相對主體,他人就是相對客體。
在異化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的一致是相對的,不一致是絕對的;在非異化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利益的一致是絕對的,不一致是相對的。但無論相對的不一致,還是絕對的不一致,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一致;無論一致還是不一致,人的出發點都是他們自己。以自己為目的、他人為手段,是絕對的;以他人為目的、自己為手段是相對的。這是相對主體原理在社會領域的基本定理。
相對主體原理在自然領域的定理——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立的生物個體,有著相對獨立的生物生理需要。相對主體原理在意識(心理)領域的基本定理:人之成為主體的本質特征或要求,是他的創造性,盡管各個主體的創造性程度有不同。每個人,都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成為相對主體,但任何人都隻有(和隻要)經過主觀努力即修養,才能(就能)使這種成為相對主體的必然性成為現實性。也就是說,修養,是人成為相對主體的充要條件;其中,創造性是相對主體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要求。
相對客體——別人相對於自己,自己的過去相對於自己的現在,自己相對於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意識相對於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創造,就是作為自我意識和自我對象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為核心同相對客體的相互作用,即以自我為核心對相對客體和客體的相容和超越。
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為統一,以主體為中心的同客體的統一,二者之間前者決定後者,後者又作用於前者,因此歸根到底是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和客體的統一。這就是人類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人類的對稱結構。隻有人類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人類,才有人的全麵發展。因此人的全麵發展既是邏輯體係又是曆史過程和結果。其中個體的曆史和邏輯同類的曆史和邏輯是一致的。
人的發展的全麵化過程,就是人和社會的主體化、人的主體和社會的主體的係統化過程。因此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係統化的主體和主體的係統化。
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人的本質是社會主體。人分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前者是真正的主體,後者是非主體或負主體,是主體的異化。勞動者的本質是勞動;主體化的勞動者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把人與人關係僅僅看成是社會關係,同僅僅把人與人關係看成是自然關係一樣,都是片麵的;人與人的關係本質上是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的統一,這種統一的曆史發展,必須以個人、相對主體為中心。
在這裏,人與人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人與人的曆史關係,是邏輯關係的展開。人與人的關係,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人的本質是人與人關係的根據和基礎。
正好像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都不是人的本質屬性,而隻是人的本質屬性——自我創造性的外部局部表現一樣,人的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也都不是人與人關係的本質,而隻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勞動關係的外部的、局部的表現:
人的本質與人的各種關係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也是曆史關係的組成部分。從人的本質到人的各種關係的展開和區別隻有抽象的意義,在現實上它們是不可分開的,正好像任何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一樣。但並不由此而否認這種抽象的認識和實踐的巨大意義。
設身處地 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人的需要可以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可以是社會發展的阻力,到底何者成為現實,要看外部條件所決定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和途徑。
善是合作主導競爭的主體性活動。生產有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的生產,價值有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道德價值。人與人之間是狼與狼的關係還是羊與羊的關係,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資源是否再生;一個是人的價值取向是物欲還是自身的全麵發展。當人類處於生存創業階段,以不可再生的資源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時,商場是戰爭,人與人之間是狼;當人類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識為生產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態、以自身的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時,人與人之間是羊。羊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羊的經濟是和諧的經濟。讓我們趕走狼,用羊的圖騰取代狼的圖騰。
善是人的個性與親和力的對稱。人的個性與親和力也是雙向同步過程。個性和人際之間親和力的關係,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是不同。在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親和力(合群)以缺乏個性為基礎;在社會發展的較高階段,親和力以人的個性為基礎。個性和親和力的關係既是社會發展的標準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
善是義與利的對稱。合作主導競爭的關係,就是義與利的對稱關係。價值有相對性,道德、善惡、功利、義利有相對性。
義的本質:義是創造性的利,是為了創造而結成的人的互助合作關係,是長遠的根本的整體的利,是互利。義和利不是對立的而是在本質上統一的。同樣是從利出發(相對的主體性),可以經過“利”(橫向進取性)而使利得而複失,也可以經過義(主體性),使利失而複得。二者都具有曆史的必然性,隻是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表現形式不同而己。一個是無義而無利,一個是有義而有利。因此義利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就是義利統一律。主體價值規律即義利統一律。
在常人看來,老板是講利的,無商不奸、唯利是圖是老板的本性,因此“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與利二者似乎水火不容,針尖對麥芒。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隻有以誠為本,與人為善,廣交朋友,才能左右逢源,贏得更多的機遇,才能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走向輝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一個“儒商”,就應該在叱吒商場的同時,堅持以誠為本,外圓內方。這不但可以使自己贏得良好的聲譽,更可以使自己交下無數朋友,為他帶來無數商機。知識經濟也即雙贏經濟,知識的可再生性,使雙贏合作成為合作的主導模式,義利不但應當統一,而且可以統一。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富貴與道德同時兼備不再是一個神話。作為一位“德財兼備”,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儒商,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完人。孔子所揭示的義利統一的規律,能夠作為我們經商的指導,使大家能做大做穩,練好內功,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優勢,來迎接加入經濟全球化與狼共舞的挑戰。
善是人的深層次本質。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性善、性惡是人的四層次的本質。它們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內在根據,提供了人的各種行為的可能。但哪一種行為成為現實,取決於外部條件。這外部條件,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社會製度,其次是道德環境、輿論環境。當社會製度、道德環境、輿論環境有利於人善的本質外化為行為時,人的善的本質就外化為行為的現實;那麼人就成了好人;反之,當社會製度,道德輿論環境有利於人的惡的本質外化為行為時,人的惡的本質就外化為行為的現實;那麼人就成了壞人。當然,社會製度,道德輿論環境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因此人的本質的外化也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