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以合作為主導——對稱經濟學的市場動力機製(2 / 3)

好人和壞人可以轉化,轉化的條件就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好人總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生產力是包括社會製度、道德環境、輿論環境在內的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專製製度產生了無數人際關係間的無休止內耗,且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專製製度的個人(包括君王本身)都是專製製度的直接和間接的受害者。任何人都不能長久地從中得到好處。民主製度是符合人性的理想製度,有利於社會有機體的協調和生產力的發展。

人的惡的需要和善的需要不是截然分開、互不關聯的,而是互相依賴、此消彼長的。

由於惡的需要的滿足途徑相對來說來得簡便;所以在外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人的惡的需要總要占據優勢地位;隻有在外部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人的惡的需要才讓位於善的需要。所以外部條件是很重要的。製度的好壞可以決定人的好壞。不管怎樣,善的途徑比惡的途徑在滿足人的需要方麵更根本、更長久、更有力。因此,要建立一套好的製度,使人們都能從善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從善的途徑來滿足自己需要的自覺性,就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就是合作主導競爭的主體性活動。

善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通常都說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然而需要本身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人的潛生意識。人的需要作為人的多層次本質在潛意識中的反映,本身並不是“惡”,人的需要的滿足有兩種途徑:橫向:向其他人索取。縱向:向自然(或外部世界)索取。隻有人的需要利用外部條件(專製製度是主要部分)直接間接地向其他人索取(坑蒙拐騙、貪汙腐敗、偷盜搶劫)時,人的惡的本質才成為現實,人的需要才成為惡。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當人的需要利用同他人的合作向大自然索取(具體表現:創造、生產出滿足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時,人的善的本質就成為現實,這時人的需要就成為善。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充滿了互助和諧。

互通有無 互換勞動的關係

人的本質是主體和創造,人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和創造性,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其創造性成果。

如果說,人有主體和負主體,那麼人與人的關係也有主體的關係和負主體的關係。

勞動,不僅僅指直接的生產勞動,而是指一切創造價值的主體性活動;也隻有創造價值的主體性活動才可以稱之為“勞動”。馬克思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隻是主體同主體的互相利用的關係,而主體和負主體之間、負主體同負主體之間的互相利用關係,則並不是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因此馬克思說的互相交換其勞動關係隻是人際關係的一個方麵,盡管是社會中的主導方麵,但畢竟不是全部,因此對於人際關係的概括不具有最大限度的相容性。

隻有在人類化的社會,互換勞動的關係才成為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否互換勞動,也就成了是否主體間關係的根本標準。

不能把人們隻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進行實踐活動,理解成每個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活動與獨立人格。實際上,社會關係是無形的,個人的活動才是有形的。無形的東西通過有形的東西而存在,而不是有形的東西通過無形的東西而存在;關係通過關係者而存在,而不是關係者通過關係而存在。人們交換勞動的關係隻能存在於每個人的勞動活動之中,人類的勞動活動的整體,隻能存在於每個人的勞動活動之中。離開了人類,就沒有社會;離開了個人,也就沒有人類。

如果說,人的本質是主體和創造,人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和創造性,那麼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則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其創造性成果(廣義的創造性成果即勞動成果)的關係。在互相交換、互相利用中創造,在創造的基礎上互相利用和互相交換。

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互相交換勞動的主體間關係都是主導方麵,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之間的關係隻是它的畸變和異化。但在異化社會,後者畢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顛倒二者的關係是不對的,否認後者的存在也是片麵的。

所謂人的異化可以分為人的本質異化——負主體的存在;人的本質屬性的異化——負主體性的存在;人際間關係的異化——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關係的存在。隻有主體間的關係才能推動人和社會的發展,而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關係則隻能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區別兩種不同類型的關係。籠統地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則混淆了上述兩種不同類型的關係,在實踐上則很容易陷入後者,因後者往往要“實惠”得多。

兩種類型的關係在整個社會關係中的比重,決定社會發展速度;而社會製度,又決定兩種類型關係的比重。專製製度以權力為中心,必然導致後一種類型關係的比重要大於民主社會,因而民主社會的發展速度要高於專製社會。專製社會的黑暗勢力,要大於民主社會;專製社會的官場腐敗、社會風氣敗壞和民主社會社會風氣良好是必然的,前者被後者所代替也是必然的。

互相交換活動同互相交換勞動是不同的,二者是屬種關係。

1和2、3之間的關係是反比關係,因此,狹義來講,2即通常所說的內耗;2、3是廣義的內耗。內耗阻滯了社會發展的速度。

皆大歡喜 合作主導競爭

人與人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必須協調,社會係統才能有序地發展,並發揮它的最佳整體功能。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能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要創造就必須合作。

能量在碰撞中產生,資源在整合中產生,效益在合作中產生。

合作,本身是使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必要環節;合作經濟學本身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認為人的理性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本身沒錯,但把自身利益最大化僅僅理解成利己,把利益僅僅理解成物質利益則是偏狹的。這不是理性非理性、利己與利人的關係問題,而是對“理性”與“利益”內涵的把握問題。經濟倫理學不是外在於經濟學的另門學科;人的利他性不是利己的補充,利人與合作同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在邏輯上可以做到自洽。

人的利己與利他是對稱的關係。利他有時並不在人的利益和理性之外,並非人的利益和理性的補充,而是恰恰就是人的利益和理性的內在環節。把利益僅僅歸結於利己,和把利他也作為自身利益的環節,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經濟學範式:競爭經濟學與合作經濟學。兩種經濟學範式從屬於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商品經濟時期與市場經濟時期。前者以個人為最小經濟單位,後者以企業為最小經濟單位;前者人與人是狼,後者注意合作與企業的係統功能。

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是對稱的關係。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不是平行發展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人的需要的絕對性越占主導地位;反之,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人的需要的相對性越占主導地位。與此相應,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時,橫向進取的主要形式是掠奪;生產力發展水平高時,橫向進取的主要形式是壓製;前者縱向積極的主要形式是勞動,後者縱向積極的主要形式是競爭。前者和後者區別的關節點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轉化。

人與人之間“趨同”與“趨異”是對稱的關係。全麵化的“麵”是一個不斷增加著的數目。人的全麵發展或人的發展的全麵化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趨同”,而且是人與人之間的“趨異”,是異中之同。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個性化和全麵化,是雙向同步過程。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共同點越多,社會發展的層次越低;反之,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差異點越多,社會發展的層次越高。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意識屬性的多樣化、多元化,即是文明的標準,又是文明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