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分工的發展過程,表麵上是主體越離開客體,實際上是主體越來越接近客體;表麵上是相對主體越來越離開相對客體,實際上本質上相對主體越來越接近相對客體,這是雙向同一過程。分工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和結果。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沒有人的個性發展,就沒有人的創造性發展,也就沒有分工,就沒有互相交換人們的各自的勞動,就沒有社會交流。分工就是個性和社會性統一的中介。分工的發展不但不是人的片麵發展,而且正是人的全麵發展:分工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標準和結果;分工本質上有利於人的個性的進一步發展;分工造成勞動效率的提高和勞動時間的節約,使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和活動,使自己的身心各方麵得到平衡的、全麵的發展;分工造成生產的社會化,即使人們互相分離,又使人們相互合作。分工在整個社會的充分發展的結果,是使每個人本質上和別人完全統一。把分工的發展本身說成是異化,認為全麵發展的社會是消滅分工,全麵發展的人是沒有分工的人的觀點是錯誤的。社會的全麵發展是分工的全麵發展;人的全麵發展就是社會的全麵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隻有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真正的合作。同平等相對而言的是壓製,是人身依附關係,而人身依附關係破壞了合作。真正的平等,就是機會平等、競爭平等、等量勞動換取等量報酬的平等、勞動力按照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平等。為此就要把人的掠奪和壓製引導到競爭上來。必須摒棄權力所有製而代之以社會所有製,必須建立和健全民主和法製。腐敗現象的本質是不平等,是靠犧牲大多數人利益來滿足少數人利益。無論是腐敗現象還是個人主義,都可以造成主體和客體的異化、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的異化。腐敗現象同專製程度成正比,同人身自由程度成反比;人的主體性同專製程度成反比,同人身自由程度成正比。在商品社會,如果人們不能完全自覺地按照商品的價值規律辦事,必然要爆發經濟危機,使價值規律強製實現。在整體社會領域,如果人們不能完全自覺地按照主客體價值規律辦事,也必然要發生壓迫和反抗,從而使主客體和主體價值規律強製地得到實現、平等得到強製的實現。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既然人的需要有相對性和絕對性兩種屬性,那麼要使人的需要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就不是靠平均主義和按需分配,而是靠競爭。因為平均主義容易成為壓製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而按需分配則容易產生掠奪行為,有權的人可以利用權力來不擇手段地進行掠奪。二者都是沒有對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予以正確引導的結果,從而成為人的主體性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阻力。隻有通過競爭,才能把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引導到正確的軌道即縱向進取上來,從而有利人的主體性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其中直接生產者和間接生產者是經濟社會分工的需要,每個人的素質如何都對社會係統的功能發揮作用。如果間接生產者——管理者以權謀私,必然降低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同時,對稱平等規律以自發的強製的形式表現出來,必然使經濟社會有機體遭到破壞。隻有合作主導競爭才能推動社會係統有序地發展。
藍綠相間 對稱經濟學與合作經濟學
合作的本質是對稱:能位相稱,優勢互補。合作機製既是社會的動力機製,也是社會的穩定機製——動力機製和穩定機製合而為一。
科學發展觀就是有序發展觀,有序發展觀就是和諧發展觀,和諧發展觀就是對稱發展觀。對稱發展,就是人和自然、人和社會、自我和他人的和諧有序發展。
所謂矛盾,就是不對稱;所謂不對稱,就是時空層次的錯位。所謂對稱,就是矛盾的揚棄,就是矛盾各方麵各就各位,找到合適的時空層次定位。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就是矛盾向和諧轉化,就是宇宙的發展、哲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實踐的發展,也就是企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
政治經濟學的經營模式:商場如戰場。商家之間、老板與員工之間是狼,你輸我贏,你死我活,必須彼此防範。做生意像賭博,辦企業要冒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對稱經濟學的經營模式:雙贏合作、蛋糕做大,寬嚴相濟、有張有弛,物盡其流、人盡其用,信息通暢、資源共享,企業誠信、團隊精神,機會平等、良性競爭,有序擴張、穩定發展。
對稱的管理就是和諧管理,和諧管理就是合作管理。隻有係統把握社會、企業、個人、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對稱關係,才能使企業有序運作,生產有序發展。競爭與合作,是實現平等的兩個輪子;隻有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才有公平的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是實現發展的兩個輪子;隻有公平的競爭與合作,才有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
人的本質是合作的,企業本質是合作的,社會的本質是合作的,因此“經濟人”的本質是合作的;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合作經濟。通過競爭實現最優化也是一種合作——競爭本質上是合作。競爭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市場不是競爭的代名詞;不完全競爭不是“市場失誤”,也不是市場的補充,而是市場本身的內在環節。合作的本質是對稱,能位相稱、優勢互補。合作機製既是社會的動力機製,也是社會的穩定機製——動力機製和穩定機製合而為一。
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商場如戰場的西方經濟學是競爭經濟學。從競爭與合作經濟學各自產生的曆史條件來看,西方競爭經濟學是與市場經濟早期的曆史條件相對稱的經濟學範式。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建立在完全競爭基礎上的所謂“理論化模型”,不是理性抽象的產物,而是偏執的產物;不是合理的抽象,而是片麵的空洞的抽象。西方經濟學把人的自私本性說成是理性的,把人的合作本性說成是非理性的,更是亂點鴛鴦譜。人的合作性和競爭性都是人的本質屬性;從人類起源來看,合作性比競爭性更深層次:人類先有合作,才有競爭。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向,也是合作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步由合作主導競爭。從競爭與合作經濟學各自產生的曆史條件來看,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西方經濟學是與市場經濟的早期的曆史條件相對稱的。
對稱經濟學是合作經濟學。對稱經濟學以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社會化、經濟經營化為背景,以提高企業和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為目標,以建構和諧經濟社會為歸宿。對稱經濟學的經營哲學:紅海戰略→藍海戰略→綠海戰略;綠海戰略:合作→再生→雙贏;用綠海戰略主導藍海戰略,用藍海戰略主導紅海戰略。
把生產力看成是層次範疇,是特定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製約下的產物。雖然理論上承認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後決定力量,然而卻是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限製下來發展生產力,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看成是“相對穩定”的生產力發展的框架。在有利於經濟和政治製度的前提下發展生產力,把製度看成是絕對的、生產力的發展看成是相對的,在實踐中往往是以犧牲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主體性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來維護社會製度,是削足適履。“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服務生產力”的理論在實踐中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服務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是社會不和諧的根源。社會有機體就是經濟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也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