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從生產力到競爭力——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1 / 3)

提要: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說明生產力不是要素,不屬層次範疇,不是社會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政治經濟學是物質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是整體經濟學。

關鍵詞:生產力 社會有機體 精神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 個別生產力 功能

質能轉化 社會有機體

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都是社會的內容;作為它們的一定組成方式的社會形態,才是社會的形式。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成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把複雜的社會有機體作了簡單化的處理。

社會是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生產力不是要素,不屬層次範疇,不是社會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所以社會有機體就是經濟有機體。

自從斯大林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篇文章中提出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是形式的觀點(見《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301頁)以來,我國不少哲學教科書一直沿用了這個觀點。如:“在社會經濟形態中,由社會生產關係總和構成的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而言是形式”(艾思奇),“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的形式,它同時又是上層建築的內容”(韓樹英、肖前、李秀林)。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經濟基礎,屬於社會存在,這是沒有疑問的。上層建築,有些人認為完全屬於社會意識,另一些人主張不完全屬於社會意識。但無論哪一種觀點正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有著無可否認的本質不同。形成生產力的要素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固然是生產方式內部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則完全或不完全屬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不能根據生產力的要素同生產關係之間是生產方式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推出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也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誠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一樣,都是對稱關係,但並不是凡對稱關係都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等範疇之間都是對稱關係,但都不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當然,人類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無疑也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但正好像我們不能根據人是一有機整體,就說人的骨骼是內容、血肉是形式一樣,我們也不能根據社會是一有機整體,就說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是形式。如果我們承認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不願把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看成是兩個事物或同一事物中兩個不同組成部分間的關係,那麼就不應否認: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都是社會的內容;作為它們的一定組成方式的社會形態,才是社會的形式。因此,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成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把複雜的社會有機體作了簡單化的處理。這在理論上是根本錯誤的;在實踐中,造成理論和實踐相互關係的顛倒,即理論上承認上層建築服務經濟基礎、生產關係服務生產力,實踐上是生產力服務於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服務於上層建築。

搞清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是理解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前提。

頂天立地 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勞動者的生產力,隻是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縮。

勞動者,無論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者還是從事精神生產活動的勞動者,也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無論是生產的主體還是社會的主體,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者的物質因素,即勞動者的肉體構成;勞動者的精神因素,即勞動者的意識,包括潛意識和顯意識;顯意識中又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包括意識的過程和意識的結果。勞動者的物質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基礎,精神因素是物質因素的主導。沒有物質因素,精神因素無從產生和發揮作用;沒有精神因素,人的肉體構成同動物的身體活動沒有本質的不同。因此,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是人之人為的必要條件。

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就是指他的肉體的能力——體力和他的精神的能力——智力。這兩種能力在任何勞動者身上都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隻是由於分工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勞動者身上有不同的比重。體力勞動者所具備的體力及其現實的發揮程度,要高於腦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所具備的智力及其現實發揮程度,要高於體力勞動者。但二者的區別隻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體力勞動者的比重將逐步降低,腦力勞動者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勞動者中的體力因素將逐步降低,智力因素將逐步上升,而且二者將加速度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正由於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所以勞動者不是社會的一個層次,而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隻是勞動者的本質力量——勞動能力——生產力——體力和智力的展開;勞動者的生產力,隻是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縮。社會係統中的兩個基本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同時既對勞動者的體力、又對勞動者的智力即勞動者的整體生產能力起直接的作用。因此,如果說,勞動者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也就等於說,勞動者是社會的首要因素;如果說,勞動者的生產能力是體力和智力,那麼這種體力和智力不是勞動者先天固有的,而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具體體現。

軟硬兼施 勞動手段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及其現實發揮,是整個社會係統整體功能的具體表現。勞動工具隻有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現實地發揮生產力。

勞動手段是勞動者同勞動對象發生作用的中介,包括勞動工具和勞動方法。

人的勞動同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勞動是使用工具的活動;同樣,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理性,即人的精神因素。人在勞動中使用工具,既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維能力的原因,又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結果。因此,人的勞動工具,從最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始,就凝結著人的精神的因素,或者是人的精神因素的物化。因此,物質因素和物化的精神因素,是勞動工具之所以是勞動工具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在勞動工具同勞動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即使勞動者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又使勞動工具中物化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兩者互為因果,使各自成加速度發展,這也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既然勞動工具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對稱與統一,那麼整個社會係統中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就都必然要直接間接地對勞動工具的形成、發展和發揮作用起著作用。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及其現實發揮,是整個社會係統整體功能的具體表現。勞動工具隻有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現實地發揮生產力。生產力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勞動方法即勞動者操作、使用勞動工具的方式、方法、技巧。如果說,勞動工具是勞動者同勞動對象發生關係的中介係統中的“硬件”,那麼勞動方法則是這個中介係統的“軟件”。如果說,“硬件”尚且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那麼“軟件”則純粹是精神因素,或勞動者的精神因素在作用於勞動工具時的直接表現。這種精神因素是在勞動者同勞動工具的相互作用中形式和發展的,通過勞動者的精神係統而同整個社會的精神係統處於有機聯係之中,勞動方法成為生產力歸根到底也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之一。

軟硬兼吃 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既然是人化自然,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外化;這樣物質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潛在的勞動對象也有精神的因素。

勞動對象,分為潛在的和現實的,現實的又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

潛在的勞動對象之所以有精神的因素,是因為:

人們雖然不能現實的把握潛在的勞動對象,卻可以通過想象觀念地加以把握潛在的勞動對象,並通過自己的世界觀確定潛在的勞動對象的存在;

潛在的勞動對象同現實的勞動對象的區分隻能在觀念中進行,通過抽象思維來把握;

潛在的勞動對象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對象的程度、速度,取決於勞動者和整個社會的智力水平。

因此,潛在的勞動對象從本體上看,是純粹的物質;然而一旦成了勞動對象(即使是潛在的),也就成了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使其由潛在的生產力轉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現實的物質的人化自然和現實的精神的人化自然的區分隻是相對的。因為,既然是人化自然,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外化;這樣物質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精神的人化自然也隻能以物質因素作基礎。它們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有機統一,都同整個社會係統處於不可分割的有機聯係之中;他們的生產力都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既然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那麼它們之間的現實結合,也就是它們之中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是這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結合,構成了社會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中的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生產力,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思想的力量 社會的思想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直接形成生產力。

哲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在曆史上,哲學革命不僅可以直接地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而且可以間接地成為整個社會革命的先導,並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給勞動者提供科學的理想、信念、預見,從而給勞動者提供精神動力,給勞動者提供正確的思想方法和一般工作方法,並轉化成具體的正確的勞動方法;給勞動者提供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勞動者的智力。因此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直接形成生產力。

意識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