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科學包括各種心理學、認識科學、思維科學、邏輯學等等。如果說,智力是人的意識係統的整體功能,意識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對人的智力的形成和發揮起著必要作用,那麼作為對人的意識的反思的意識科學,則對於人們提高運用意識的自覺性,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起著主要的作用。因此意識科學對於生產力起著直接的作用。
社會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社會科學可以引導和深化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的正確認識,從而明確自己行為的正確方向,使自己的實踐方向同社會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性,使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的發揮成為社會的生產力——社會的動力,而不是社會的阻力。因此社會科學可以直接形成社會生產力。
自然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人類社會歸根到底是從自然界演化而來,是廣義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社會和人具有普遍的製約性。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可以使勞動者正確把握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勞動者自身及相互關係的性質、發展方向,從而使三者現實地結合起來進行創造和生產活動。因而自然科學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教育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教育分無形的教育,與論宣傳和有形的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隻有通過教育,才能使社會的外在的精神因素轉變成勞動者的內在的精神因素,從而形成勞動者的智力,因而教育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開放的思想文化製度,使人們可以選擇、鑒別真理和謬誤,吸收前者,剔除後者,從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發展生產力;封閉的思想文化製度使人們盲從,把謬誤當真理,從而封閉了自己的思想,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社會的政治製度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生產力的本質是創造力,要發揮人的創造力,必須建立民主、自由的社會製度。
沒有政治民主,就沒有自由;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思想自由;沒有思想自由和製度保證,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生產;如有生產,也隻能是模仿、盲目引進、跟在別人後麵一步步爬行,甚至隻能充當別人的附庸、市場,靠出賣體力和資源來生存。
民主製度使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得以提高和發揮,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專製製度壓製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降低,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政治製度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哲學、意識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會思想文化製度、政治製度等社會思想關係,除了各自都能對生產力起直接作用以外,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政府調控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國內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包括生產力實體論,生產力係統論,生產力功能論)和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共同缺點,是否認社會意識和人的創造對生產力的根本作用,僅從物質生產領域,即僅從經濟領域來理解生產力。同時,政治經濟學無論是把經濟學定位為研究資源配置,還是定位為研究生產關係、生產方式,都隻把經濟學看成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
政治經濟學的狹隘本性,使之陷入“市場悖境”:市場經濟上要求自由競爭,而在現實上卻又往往離不開政府幹予,使市場和政府幹予之間的關係得不到統一的解釋。
改革開放體現了主體與客體、主體性與客體性是對稱的,生產中人和自然的關係與人和人的關係是對稱的。在轉軌過程中,政府起到了經濟主體的作用,強力推動與主導了經濟體製的改革,在經濟運行中起到了任何國家政府都未起到的經濟主體的作用,證明了政府自覺的作用是市場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改革開放以後民間的創業潮上下呼應,形成對稱的兩極。這說明以再生為基礎、以價值為核心、以合作為引導、以勞動力產權為前提的市場與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不僅不矛盾,而且正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以致我們說,社會主義就是最完善的市場經濟。
中國腐敗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腐敗破壞社會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說明政府是市場的內在環節,健全的法製是市場機製的必要組成部分;在一元化體製內實現多元化監督是不可能的,其結果隻能是貓鼠同流。要使市場經濟體製真正建立並使之健康發展,多元化的經濟必須與多元化的政治相對稱。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的共產黨,應該為建立健全的市場體製起引導作用;作為執政黨,共產黨還應該為建立健全的市場體製起領導作用。
就目前來看,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暫時不同步,並不馬上等於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造成的消極後果,隻是暫時的,要靠今後的對稱發展來彌補和解決。因此,先經濟民主後政治民主的改革開放路線圖,必須靠清算原罪來補償,靠原罪積累起來的財產必須全部沒收。
社會的思想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說明社會的思想關係是立體的市場結構中與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稱的組成部分。但市場的核心機製是價值機製而不是價格機製;社會的思想關係是立體的市場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並不等於社會的思想領域都應該產業化,更不等於社會的思想領域都應該向錢看。市場化不等於產業化,產業化不等於金錢化。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的理論基礎是市場原教旨主義;不但剝奪了人的起點平等,而且形成把市場經濟理解成一切向錢看經濟的不良社會風氣,並為權力尋租提供理論基礎與社會心理基礎。教育產業化,是假學曆假文憑泛濫的根源之一;假學曆假文憑是形成幹部人事製度中劣幣驅逐良幣機製的催化劑,並為幹部人事製度的製度腐敗披上合法的外衣。假學曆假文憑將摧毀整個社會的機會公平機製,極大地損害人的主體性,嚴重地挫傷人的積極性,是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的癌症——教育產業化政策同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本質上是對立的。醫療產業化不斷衝擊醫德底線,進而衝擊社會道德底線。實踐證明: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產業化是一種政策腐敗;教育和醫療要不要、怎樣產業化必須納入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來定位。根據科學發展觀,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本來就是健全的市場體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基礎研究和教育、醫療隻能納入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範疇而不能納入狹義的產業化範疇。
物質的力量 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在現實上,物質關係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關係中有物質的因素。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物質關係的功能。
如果說,社會的思想關係是人們在思想活動中的相互關係,那麼社會的物質關係則是人們在物質活動中的相互關係。物質關係和思想關係隻是對社會有機體的抽象,因而它們之間的區分隻是相對的。在現實上,物質關係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關係中有物質的因素。這就決定了兩種關係及其對生產力的作用也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
物質的社會關係,就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係,也即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這樣的“生產關係”,不僅僅對生產力起反作用,而是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對物質的生產力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而且對精神生產力也是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通常所謂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這幾個環節,與其說是生產關係的環節,還不如說是生產的幾個環節;不僅是物質生產的幾個環節,而且是精神生產的幾個環節,其間不但有人與人的物質的社會關係,而且有人與人的思想的社會關係;不但有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而且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即不但體現了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而且體現了通常所謂的“生產力”。
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內涵,實際上是物質的社會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的決定作用的具體表現。生產力既是思想的社會關係的功能,也是物質的社會關係的功能;這種功能不是物質的或思想的社會關係孤立地發生的,而是通過和社會係統中的其他方麵的關係、要素相互作用中共同發生的。物質的社會關係,隻是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抽象;這種抽象隻在思維的王國中才能獨立存在。在現實中,物質的社會關係既不能獨立地對生產力起決定作用,也不能獨立地對生產力起反作用。物質的社會關係隻是整個社會係統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中的一個因素。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物質關係的功能。
抽象地講,物質的社會關係,隻能指物質生產中創造性生產同重複性生產的關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兩種關係相互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對生產力的作用,通過創造性生產(屬於精神生產力)來主導。創造性生產屬於精神生產力,物質的社會關係隻能從屬於思想的社會關係,因此生產力隻能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至於(物質)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包括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整體關係,既包括物質的社會關係,又包括思想的社會關係。
大河小河 社會生產力和個別生產力
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工程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正確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使個別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宏觀社會係統的功能的社會生產力,同作為微觀的社會係統,各個個別企業的功能的個別生產力之間,是整體和部分、係統和要素的關係。整體和係統,不是部分和要素的簡單的機械的相加;要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除了要提高個別生產力以外,還要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的關係,使個別生產力之間形成最佳結構,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生產力。而協調,就決不是生產領域所能勝任,必須通過國家、製度等上層建築來進行。因此,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工程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正確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使個別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隻有把社會看成是一個大係統,同時處理好它內部的要素、結構、層次,小係統和大係統的關係,才能發揮綜合的最佳功能——最大限度發展社會生產力。正因為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所以生產力的進步程度也才能成為社會進步的綜合標誌和根本標誌;反過來,也隻有社會係統中各方麵的發展程度,才能成為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