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從生產力到競爭力——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3 / 3)

從縱向來看,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處理好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關係,而且可以處理好社會生產力的近期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係。破壞社會係統的平衡,例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破壞式的利用,可以使個別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可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暫時發展,但不能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長久發展。要使社會生產力得以長久、穩定發展,就必須處理好社會係統的平衡關係,包括生態平衡、和平的國際環境、安定團結、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人才成長的環境、學習工作的環境。

從橫向來看,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之間不僅僅是空間上的並列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環扣一環的層層遞進、逐步演化關係,而且是整體產生部分的關係,即:生產產生流通,流通是生產的組成部分;流通產生分配,分配是流通的組成部分;分配產生消費,消費是分配的組成部分。因此,從宏觀來看,整個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巨型生產係統。生產力是這個係統的整體功能;無論是流通,還是分配,甚至消費,都屬於生產領域,都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做出了貢獻。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依次演化過程,是個別生產向社會生產轉化的過程,也是個別生產力向社會生產力轉化的過程。消費也能產生生產力,不是說消費越多甚至浪費越大,對生產力貢獻越大,而是說,消費是生產的必要環節,因而也是產生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否定或誇大消費在生產力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如果沒有社會係統的協調有序,個別生產力的發展將有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隻有社會係統的協調有序,個別生產力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個別生產單位,也隻有把它們看成係統,協調各方麵的關係,才有個別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說明,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社會生產的任何一個領域,生產力都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在物質生產係統中占主導,知識產業在社會生產係統中占主導,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定位將更為明確。

力與力之間 生產力與生產力標準

隻有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做到社會係統中各要素層次的對稱發展、有序發展,使之發揮出最佳功能;否則,改革隻能偏離方向,結果適得其反。

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有根本和非根本、決定和被決定的層次關係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別,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行。如果人為地限製某些因素,抬高某些因素,都會破壞社會係統各要素之間的平衡,或強製地在低程度上實現平衡,從而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這已為我國建設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所證明。

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對改革成敗關係極大。改革實質上是社會係統的自組織過程,隻有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做到社會係統中各要素層次的對稱發展、有序發展,使之發揮出最佳功能;否則,改革隻能偏離方向,結果適得其反。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說明社會發展程度的標準是自己係統功能發揮程度,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生產力水平的標準,在於社會的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標準在於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發展程度。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發展程度,標準在於自己係統功能的發揮程度,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原理,要求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和結構,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必須不斷改革和協調,使之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不和諧向和諧轉化,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四人邦的“上層建築決定論”、“靈魂深處鬧革命”、“革命搞好了,生產自然而然上去”論,三中全會以來的“生產力中心論”、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的反批判”,共同的缺點,是把生產力看成僅僅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組成的要素或它們的功能,並最終歸結到生產工具或功能,因此各自走上了兩個極端,都從兩個側麵毫無例外地破壞了社會有機體的平衡。隻有從各方麵重視社會意識的作用和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構造和諧社會。

通過空間展示的社會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時間上的不同階段,由社會係統的性質所決定,而社會係統的性質,由係統中的各個要素整體共同決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麵單獨決定。因此,同樣是商品經濟,東方的特別是中國的商品經濟處於人身依附關係的四麵包圍之下,因此本質上屬於農業性商品經濟;而西方的商品經濟則大部分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而獨立發展,因此性質上屬於純商品經濟。前者由於整體上受製於人身依附關係,所以隨著政治關係的變動而隨生隨滅,難以發展到工業社會;後者則有著相對獨立的發展,所以一般比較容易持續地發展到工業社會。當然,除了政治關係外,宗教意識形態、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都對能否進入工業社會起較大的作用。可見,決定社會的性質是農業還是工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經濟一個要素,而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這裏,生產力作為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它的標誌不等於生產力本身,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生產力的標誌(根據係統的協同律、相關律),其中生產工具可以直觀地、典型地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但也僅僅是標誌而己,而不是生產力本身,更不是決定生產力的根本因素。決定生產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這兩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以鄰為福 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在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是物質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為整體競爭力,都無例外地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也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因而是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統一。在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是物質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為整體競爭力,都無例外地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企業中任何一個要素都曾被人看成是核心競爭力:理念、企業家、人才、團隊、製度、技術、產品。以這些要素作為核心競爭力,一方麵,混淆了要素和功能,競爭力是功能而不是要素;另一方麵,以偏概全,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而不是某一方麵的功能。雖然在特定的時候和環境下,特定的要素起特別重要甚至關鍵的作用,但每一個要素離不開其他要素的作用,任何一種要素都不能惟一地起作用,也不能穩定地、長久地起關鍵的作用。

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社會競爭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競爭力概念的提出,證明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生產力大小不僅僅取決於生產單位本身的生產能力,而是取決於社會的整體結構。

企業的“係統質”與係統功能,通過水桶原理和木桶原理的互補來形成。水桶原理打破平衡,木桶原理追求平衡。前者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後者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整合、改造。水桶原理與木桶原理相輔相成。水桶原理與木桶原理說明:企業“係統質”與係統功能,是企業中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對稱。

企業經營,就是把所有成功經營的必要條件按照邏輯結構和時空條件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時空係統,使經營成為一個主體化和有序化相統一的係統工程。隻有係統經營才有成功的經營;隻要係統經營就有成功的經營,係統結構的有序化程度決定係統功能的大小。經濟學僅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是本末倒置。對稱經濟學就是通過提高經濟係統的對稱性、有序性,使之實現資源再生、企業低成本發展的經濟學。

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有本原與派生關係的曆史機械唯物主義,破壞了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稱關係、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否定了經濟領域的主體性原則,破壞了社會有機體中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的有機體關係,是一種線性的曆史觀。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原理說明,生產力是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的統一、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統一、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統一、現實生產力和創造生產力的統一,生產力是社會阻力和社會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因此生產力隻能同整個社會係統發生相互作用,而不能單獨同生產關係發生作用。生產關係作為社會係統的一個層次,隻同其他層次和要素發生關係,而構成相互作用規律。如果可以在頭腦中把生產關係抽象出來同生產力發生作用,那麼,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是要素和功能的關係,而不是所謂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生產的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係、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相互關係、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係,都不但要靠經濟製度(即生產關係)來調節,而且要靠政治製度和社會心理(輿論環境)及科學技術水平來調節。政治製度調節是核心,國民素質的提高是根本的因素。社會生產的各要素和相互關係都必須通過整個社會係統的協調才能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原理說明,必須用對稱曆史觀代替線性的曆史觀。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經濟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對稱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對稱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可以有先後之分。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對稱經濟學是對稱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對稱經濟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經濟模式。

神秘並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