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均衡走向對稱——對稱經濟學與對稱發展觀(1 / 3)

提要:通過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與主體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稱關係,說明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的本質不同,在於對稱辯證法認為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的基本對稱。要把發展與增長區別開來;相應地,要把對稱與均衡區別開來。對稱與均衡的最本質區別,是主體在經濟規律中的地位不同——在對稱經濟學中,對稱規律是核心規律,主體在規律中占主導。

關鍵詞:對稱與均衡 規律性與主體性 必然性與偶然性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 主體與客體

齊心協力 經濟趨勢、經濟周期與經濟規律

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找到周期變化的源頭,悟出周期變化背後的規律,提出因勢利導的方案。

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經濟學發展是有規律的。思辨之所以是實證的,是因為思辨所遵循的科學規律正是客觀規律的反映。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是對稱的,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是對稱的。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是經濟學科學的立論依據。

西方的經驗主義傳統使西方經濟學家沒有規律這個概念,隻有“趨勢”、“序列”這些概念。西方經濟學中的“時間序列”,實際上就是經濟規律的經驗主義表述。在他們看來,經濟的發展沒有因果規律性,隻有事件的先後順序,經濟學就是對此順序進行描述,並據此進行予測。在這樣的思維方式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模型,沒有指導意義是必然的。

無論是西方經濟學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時間一致性理論”,還是其更高抽象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都未能概括“經濟周期”的真諦。

關於經濟周期變化的主導因素,必須用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方法,而不是僅僅統計學的方法。總體上,在商品經濟時期,是供給主導需求;在市場經濟時期,是需求主導供給。特別是知識市場經濟時期,新技術革命浪潮將從根本上改革經濟周期的圖式。隨著人在經濟活動中主體地位的提高,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將更加自覺,經濟周期將越來越短,越來越接近於無。一旦經濟周期緊縮到無,經濟增長方式將被經濟發展模式所代替;屆時經濟周期理論與模型將壽終正寢。所以,經濟學不能僅僅研究經濟周期,而應研究經濟規律;從長遠來看,“真實經濟周期”並不真實,隻有後者才是經濟學真正的研究對象。

所謂“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對稱模型,就是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模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是絕對的;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此過程中,主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對稱—不對稱—對稱是基本規律。

從宏觀來看,人類一次創業、二次創業表現出來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經濟周期的立體框架;從微觀來看,需求與供給不對稱與對稱的交替變化是其基本內容,貨幣、工資、就業、價格的周期變化是其展開和表現。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找到周期變化的源頭,悟出周期變化背後的規律,提出因勢利導的方案。西方經濟學停留在價格、工資、通脹、緊縮的相互交替的現象層麵理解周期,用線性思維方式(統計方法是其最拿手的方法)來概括周期,用“動態均衡模型”來把握周期,隻能舍本求末、掛一漏萬;隻能在真實的經濟規律的大門外徘徊。這樣的周期理論,對人的經濟行為,沒有規律性的指導意義。

“圖_中_不_figure_0014_0001_em”

如果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是通過相機抉擇來控製需求、熨平產出的經常波動,類似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麼被調控的經濟活動就會像水麵的皮球:這邊按下去,那邊冒起來,時間不一致是必然的。如果把政府宏觀調控看成是政府這一經濟主體的積極的活動,通過這一活動使經濟活動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那麼時間就是一致的,經濟周期性的經濟活動就可避免,經濟就可持續發展。所謂時間不一致,隻不過是“不可控”的經濟周期的表現形式,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均衡觀而非對稱觀。

如果說,微觀經濟波動是家庭和廠商對環境變化做出理性調整的結果,那麼經濟發展就是主體自覺活動的產物。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必須的;這和謀取“熨平”經濟波動的“相機選擇”政策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積極的,後者是消極的;前者是對策學,後者是博弈論;前者追求的是對稱,後者追求的是均衡;前者是宏觀著眼,宏觀微觀著手,後者是微觀著眼,微觀著手。

如果說,均衡觀要求政府采取消極的“熨平”政策,那麼對稱觀要求政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而消極的財政政策和銀行手段(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利率手段)將起次要作用,且作用越來越小。市場經濟越發達,政府經濟功能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隻要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所謂“時間不一致問題”可迎刃而解。而銀行手段(所謂的“貨幣政策”)在市場經濟、特別是知識市場經濟時期已不合時宜;手段和目標的不對稱,隻能落入政府“理性”和個人“理性”相互“博弈”的局麵;在此情況下,“時間不一致”在所難免。“時間不一致”說明,不是要不要政府實現調控的問題,而是怎樣宏觀調控的問題。

經濟規律是合力的結果。在合力結構中,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是微觀經濟的主導,政府調控是市場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人的理性預期作為可控的因素,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引導作用下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不等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經濟主體包括政府主體的自覺能動性,能夠對控製經濟波動起決定作用。

人的主體性,通過知識運營體現出來;政府宏觀調控屬於知識運營的一個環節。知識創新、科學發展、技術開發等知識運營的其他環節,都要靠政府推動、搭建平台,才有可能取得政策、製度與金融保證。通過建立國民創新體係、國民創業體係,使知識運營的各個環節、要素綜合發揮作用,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

如影隨形 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與主體性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把其歸咎於神秘的、超然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所謂曆史的“必然規律”。這是對稱——主客體對稱曆史觀的最基本原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格蘭傑的“協整分析”和恩格爾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的意義在於:經濟發展中的對稱關係不是對應關係;有的經濟周期之間從不對稱到對稱需要一個時間周期,或通過長期觀察才能發現。缺陷在於:把經濟模型看成純宏觀過程,在經濟要素的“協整”、“變易”關係中,沒有人的主體性活動的影子。隨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基德蘭德和普斯科特的經濟設計的“時間一致性”問題和經濟周期的波動源及傳導問題的宏觀經濟理論,似乎是這方麵的補充和發展,從而顯示了經濟學發展的主體性與規律性、邏輯與曆史的一致性。

曆史發展的根本規律就主體和客體相互關係發展的規律。主體和客體相互關係發展的規律實質上是創造的規律,是自然和人、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相互創造、每個人自我創造的規律,是人的創造性從低級到高級、從自發到自覺、自覺性低到自覺性高的規律;其他各種規律,隻是它的展開和表現。因此,曆史的發展是必然和偶然、自發和自覺、客觀規律性和自覺能動性的統一;每個人都既是曆史的奴隸,又是曆史的主人。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把其歸咎於神秘的、超然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所謂曆史的“必然規律”。這是對稱——主客體對稱曆史觀的最基本的原理。

如果把人類社會看成是宇宙發展完整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宇宙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麼人類及個體從結果來看是神秘的,從起源和過程來看是自然的;社會發展的規律是自然規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規律的局部表現,同自然規律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社會時空與自然界的時空同源、同構、同質、同功。

對稱關係是經濟領域的本質。人類經濟活動的任何一個方麵、任何一個過程都存在著對稱關係。其中,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是基本的對稱關係,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經營和經濟活動中的其它一切對稱關係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

對稱是人與物的“均衡”,均衡是物與物的“對稱”。對稱,“均衡”是絕對的,“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對稱”是相對的,“不對稱”是絕對的。

對稱發展觀:一方麵,主體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不能違背社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麵,人在社會規律麵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的行為和意識的要素構成社會規律的一個層麵。人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些規律發生作用的方式,從而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速度。因此,加強主體修養,提高主體素質和主體性,特別提高對這些規律認識的自覺性和行動的自覺性,對於社會的發展可以直接起推動作用。人在社會規律麵前不是無能為力,而是舉足輕重、大有可為的。對稱發展觀,就是化不對稱為對稱、化消極對稱為積極對稱、化低層次對稱為高層次對稱的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就是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優化再生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用對策代替博弈取得效益的經營方式,就是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客體與客體的對稱代替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稱發展觀,是以主體性為中心同科學性相統一的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以及根據這個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體係或思想體係。對稱發展觀通過建構科學規律來建構客觀規律,使知識運營和人的主體性原則統一起來,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營模式、發展模式的轉變統一起來,通過對策實現對稱、實現以主體為中心同客體的“均衡”。

對稱發展觀的基本原則是主體性原則,基本方法是從上到下、從本質到現象、從主觀到客觀、從主體到客體。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通過對稱發展觀確定的過程和程序來合理定位,並發揮它們的對策—對稱的功能。

對稱,首先是主體內部的對稱。沒有主體身心平衡、內部素質結構的對稱,就沒有主客體的平衡、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的對稱,就沒有和諧社會。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對稱,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主體到客體的自上而下層層遞進的過程,是通過主觀整合客觀、主體整合客體的立體動態五維係統,體現了五度空間的相互轉化原理。

幣的兩麵 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的基本對稱

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任何係統,包括社會係統,都有基本對稱、主要對稱、主要對稱方麵。基本對稱決定非基本對稱,主要對稱決定非主要對稱,對稱主要方麵決定非主要方麵,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的相互作用。問題在於,我們以往的曆史觀把社會的基本對稱、主要對稱、主要對稱方麵搞錯了。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這對對稱具有靜態性質,不能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源,而社會基本對稱必須具有社會發展基本動力的功能。這對對稱不能揭示人在社會曆史中的主人翁地位。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對稱,不能反映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殘缺不全的,與“基本對稱”的概念不符。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的缺陷:兩對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缺乏概括性,與“基本對稱”的概念不符;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的缺陷: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對稱是一致的,如上所述,不能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生產關係是關係範疇,生產力是功能範疇。後者是前者的功能,是生產關係的要素和結構產生的。把這對對稱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是倒果為因。

勞動者同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勞動者屬於主體範疇,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屬於客體範疇,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對稱本質上屬於主體和客體的對稱。主體和客體的對稱,比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對稱更有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