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曆史觀的基本對稱,是因為主體和客體、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經濟係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對稱,將決定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和諧;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和諧,將決定社會經濟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就在於建立對稱的社會經濟係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
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曆史觀的基本對稱,還因為主客體的關係規律是社會係統其他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主客體的對稱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經濟主體又是對稱的主要方麵。提高和降低主體性的對稱是個體主體的基本對稱,對稱的主要方麵是提高主體性。
把主體和客體的對稱看成是社會的基本對稱,可以科學地揭示主體——人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曆史,就是主體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發展,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曆史。社會,就是人類社會。因此,把這對對稱關係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關係,不但可以揭示社會曆史的本質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會係統的動態、整體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結構,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主體和客體是社會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主客體的對稱關係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主體又是對稱的主要方麵。因此,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動能,歸根結底是主體的功能,是主體的創造力的發揮。衡量社會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製度好壞的根本標準,就在於是否有利於主體性的提高和主體素質的提高,是否有利於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提高主體性。
聽天由己 經濟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市場沒有外部性,經濟學原理沒有“例外”。“經濟科學”不可以“證偽”,“確定性”就在不確定之中。
經濟發展是必然與偶爾的統一,必然性就在偶然性之中,確定性就在不確定性之中,規律性隻能通過長期的經濟行為才得到展現與發現。所謂“均衡”也隻有長期的波動與反複才能達到。但這種從偶然上升到必然的認識,絕非僅僅通過經濟統計就可以達到的,而是必須通過分析與綜合其中的因果關係才能達到。想通過統計來認識規律、建立模型,必然會掛一漏萬,形成偏差,從而隻好修補模型。經濟各要素之間直接間接的對稱關係並非“協整關係”可以概括;因為前者把主客體的“協整關係”擺在第一位,而後者則把經濟關係的對稱關係看成僅僅是偶然的。隻要明確並抓住主客體之間的對稱關係,那麼經濟紛繁複雜的現象就是有規律、可認識、可遵循的;時間序列是可把握的,實際經濟周期是可預測的,時間一致性是可達到的。
總體上,偶然性都是必然性的組成、基礎和表現,而沒有作為必然性的補充的偶然性,偶然性無一不在必然性之中。概率論不是對必然性的否定,恰恰是對必然性的證明。作為必然性的補充,偶然性隻是必然性的遠距離或間接表現;真正的必然性,不可能有例外。對於某個層次的必然性而言是例外,對於更深層次的必然性而言,則是它的表現而已。所以本質上,偶然性隻能是必然性的表現,特定層次的必然性對自己層次內的偶然性具有絕對的相容性,二者也可以理解為絕對和相對、一般和個別關係。如果有例外,那隻能說明這個必然性的層次太低,或者根本就不是必然性,以至不能包容這個例外,那就必定作更深層次的探討,以求得能容納這個偶然性的必然性。隻有所容納特定層次內的所有偶然性的必然性,才是特定層次中真正的必然性。
認為有作為必然的補充的偶然性,實際上是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係看成外在的關係;它的根源,在於直線因果觀,結果是必然導致神秘因果觀。有了作為表現的偶然性和作為補充的偶然性這種區別,實際後果是使人難於把握必然性,使人在作為補充的偶然性之前束手無策,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實際上是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對立起來,是隻講偶然不講必然和隻講必然不講偶然兩種觀點的折衷,既難於把握必然,又難於把握偶然。這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必然性不在偶然性之外,而在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不在必然性之外,而無不表現著必然性。必然性就是各種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總結,把偶然性看成是必然性的補充,實際上是認為有不對必然性本身起作用的偶然性;如有起作用,也隻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在的作用。這是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內在連接的機械觀。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基礎、表現、展開和組成部分,必然性是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總的過程、趨向和結果。必然性無不寓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無不體現了必然性。我們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必然的指導下把握偶然,在把握偶然的基礎上把握必然。隻講必然不講偶然,隻講偶然不講必然,把偶然和必然的關係對立起來,把偶然和必然關係看成是外在的關係,把偶然和必然的關係看成部分內在、部分外在的關係,都是錯誤的。
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因素的對稱是必然性的,不對稱是偶然性的;長期才能表現出來或觀察到的對稱(協整關係)和短期的對稱,隻是參照係的不同;在不同參照係中,對稱與不對稱可以相互轉化。在宏觀看來的不對稱,實際上隻是微觀的動態的對稱(所謂“動態一般均衡”)。因此,“波動”不同於“泡沫”,經濟波動有時是正常的,沒必要用“貨幣”或財政手段去“熨平”。
因此,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宏觀與微觀、供給與需求、配置與再生、創業與守業、價值與價格、效率與公平、自由與法製、規範與實證是對稱的。市場沒有外部性,經濟學原理沒有“例外”。“經濟科學”不可以“證偽”,“確定性”就在不確定之中。理性可以預期、“趨勢”可以預測;“公理”、“假設”與“模型”的實證性與規範性是一致的。經濟學悖論應該被揚棄,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主體性可以統一。
相輔相成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
揭示自然界微觀規律的量子力學和揭示宇觀規律的相對論,同研究經濟社會的經濟科學是同一層次的科學,應該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學實證化。
宇宙的發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有限到無限、從簡單到複雜;人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無限到有限、從複雜到簡單。這是一個對稱的過程。這就是對稱辯證法。經濟社會的發展介於上述對稱的兩極之間,本身也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經濟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對稱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對稱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這就是曆史辯證法。
曆史辯證法是對稱辯證法的展開。社會是放大了的自然;社會宏觀主體的自覺活動,相當於自然界微觀粒子的自發運動。所謂自然、社會及其認識的本質的不同,隻是由於人們把表麵相同的層次為參照係而實際上混淆了不同層次所造成。正好像自然界的宏觀的必然性以它的微觀的偶然性、創造性為基礎一樣,社會的宇觀的必然性,通過它的宏觀的創造性、偶然性表現出來。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人的創造性越來越高、偶然性越來越大的過程,因而,過去時期經濟社會的宏觀層次,相當於現在和將來時期的經濟社會的宇觀層次——社會是活力不斷增強、人的自由度不斷加大、在宏觀層麵越來越顯示出量子力學特征的五維球狀膨脹過程。如果用認識宏觀自然現象的方法來認識社會,就好像是用牛頓力學的方法來認識量子世界,是方法的錯位。如果把自然的微觀層次看成相當於社會的宏觀層次,自然的宏觀層次看成相當於社會的宇觀層次,那麼自然和經濟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和對社會的認識並無任何本質的不同。因此,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自然的曆史過程”。
用層次方法可以把規律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宇觀層次的規律性,同宏觀層次的創造性是統一的,正好像宏觀層次規律性,同微觀層次的創造性是統一的一樣。由於自然界的微觀規律同宇觀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因此揭示自然界微觀規律的量子力學和揭示宇觀規律的相對論,同研究經濟社會的經濟科學是同一層次的科學,應該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學實證化、科學化、合理化。
層次方法同時空統一法可以相互還原、轉化,即現在的宇觀可以還原為過去和自然界的宏觀,現在的宏觀可以還原為過去和自然界的微觀;同時代發達國家的宇觀可以還原為不發達國家的宏觀,發達國家的宏觀可以還原為不發達國家的微觀。處於社會自然王國時期的民族,隻能在微觀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而在宏觀領域,則體現人對人,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和客觀必然性,而處於社會自由王國時期的民族,則不但在微觀、而且在宏觀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隻在宇觀領域體現人對人、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和客觀必然性。
在五度空間宇宙觀中,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在五度空間曆史觀中,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也是對稱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在這裏,時間(不同曆史時期)、空間(不同民族、區域)、層次(不同哲學範式)是相互對應(對稱)的。時間、空間、層次三者可以相互轉化,所以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稱是動態的。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宇宙、社會、人之間的對稱關係,是宇宙中宇觀、宏觀、微觀三個層次的對稱關係的縮影和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錢途與前途 “增長”與“發展”
要把“增長”與“發展”區別開來。增長是直線的,發展是係統的、對稱的。均衡實現的是增長,對稱實現的是發展。
增長不等於發展。增長是直線的,發展是係統的、對稱的。均衡實現的是增長,對稱實現的是發展。隻有對稱,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對稱是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經濟模式,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對稱發展相對於線性發展而言,對稱發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全麵發展,而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片麵發展。
對稱發展是整體發展。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發展。必須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把經濟學與管理學統一起來,把經濟學、管理學與創業學統一起來。其中,社會發展必須把就業工程轉為創業工程,要建立創業工程社會化服務體係,政府必須提供配置措施,其中包括金融改革:①發展扶持創業的投資銀行。②放寬向中小企業貸款條件;③營造平台鼓勵民間直接投融資。要解決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隻能是共有製——社會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為此,必須建立直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以經營權為中心同所有權相統一的經營體製。知識經濟,為建立這種金融體製和經營體製提供了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