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均衡走向對稱——對稱經濟學與對稱發展觀(3 / 3)

對稱發展是和諧發展。所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腐敗是社會發展的潤滑劑”等都不是科學發展觀。因腐敗造成分配不公;由於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貧富與人格兩極分化,出現大量的弱勢群體,挫傷了人的積極性,造成社會不安定,影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發展觀的科學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唯科學主義”與科學發展觀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科學發展觀應成為科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對稱發展觀是新經濟學確立的關鍵。

對稱發展是可持續發展。中國改革經濟“奇跡”很大程度是計劃經濟下被嚴重壓抑的生產力的釋放,是起點造成的。“速度”隻是相對值。計劃體製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不能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市場體製可以,從前者向後者轉變必然形成反差,這反差就是所謂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增長速度”。然而,這個“速度”隻是相對值;從絕對值來講,還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或後來同等起點的國家的水平。所以,為這樣的增長速度沾沾自喜,說成是“奇跡”,搜腸刮肚要用什麼“模型”來解釋,是十分可笑的,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現在要考慮的,不是怎樣去解釋這個所謂的“奇跡”,而是考慮怎樣取得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並利用知識經濟所給予的機遇,使之後來居上。

對稱發展是價值發展。GDP有三種:貨幣GDP(國內生產總值)、社會GDP(人的素質指數、幸福指數、社會和諧指數)、綠色GDP(環保指數)。增長經濟學範式隻講第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出於對市場經濟的狹隘理解,片麵追求GDP增長率,把保障機會平等、生存保障平等的公共事業都納入產業化的範圍,剝奪了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平等發展權,從而強化了兩極分化,敗壞了社會風氣,形成“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道德環境;資源的開發是竭澤而漁,GDP增長以出口導向、內需不足、計劃體製下的低工資為起點、工人血淚為代價,不惜使貨幣GDP成為帶血GDP。幸福經濟學範式則包含三種。幸福經濟學範式之所以比增長經濟學範式更科學,是因為前者比後者更本質,因而做到了科學性與主體性的統一。或者說,能否做到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體現了經濟學範式的不同層次。不同經濟學範式之間的關係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層次關係。對於反映性、解釋性理論來講,範式的層次高,其對絕對真理的“逼真度”更高;對於創造性、規範性理論來講,範式的層次高,其真理的層次更高。人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幸福,而人幸福與否不完全由金錢來決定。價值固然可以量化,但不完全是靠貨幣、靠由貨幣反映的GDP總值來量化,而是靠人的幸福程度來量化。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的共同點,是把價值絕對化了。前者把價值絕對化為抽象勞動,後者把價值論絕對化為貨幣,因而二者都脫離了經濟活動的實際和價值本身的價值。

對稱發展是主體發展。科學發展是人的發展。發展既然是全麵的、對稱的,就應該以人為主體、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前提和中心,通過人的全麵發展來引導、主導社會與自然的全麵發展。經濟活動中的對稱規律是必然存在的,但經濟活動的規律必須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自由自覺的勞動是對稱經濟的前提,就好像自由戀愛是對稱婚姻、幸福婚姻的基礎一樣。有沒有自覺地按照對稱規律開展經濟活動,將決定經濟活動的成敗以及成效的大小、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最大的腐敗之所以是行為方式的腐敗,是由於腐敗使人的行為方式損害了人的主體性、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行為方式的腐敗導致幹部人事機製的腐敗甚至學術評價機製的扭曲與異化,使社會普遍的行為方式損害了人的主體性、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由於腐敗與分配不公敗壞了社會風氣,降低了人的素質,損害了人的全麵發展,GDP增長同人的發展不對稱,使經濟與政治的不對稱滋生出客體與主體的不對稱,從而不能實現對稱的、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

共展宏圖 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貫穿對稱經濟學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

對稱經濟是對經濟的重新定位,對稱經濟學是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產生經濟學的全新範式。對稱經濟學的範式,體現了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結構與功能、理論與實際、主體性與科學性的對稱與統一。

在對稱經濟學中,所謂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對稱經濟學通過發展管理、智慧管理、對策管理、主體管理、價值管理、有序管理、和諧管理、困局管理實現結構出效益、結構產生生產力和競爭力;通過創新來創造機會,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優化再生,自上而下實現內涵發展、縱深發展、可持續發展。

對稱經濟學的發展觀是五度空間觀、綜合發展觀、係統發展觀,而不同於新古典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線性發展觀。通常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都隻能被揚棄而納入對稱經濟學的範疇,成為對稱經濟學的環節。

作為對稱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是:

時間、空間、層次的統一;

本質、規律、現象的統一;

必然與偶然的統一;

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客體發展與主體發展的統一。

隻有再生經濟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經濟學。以往所謂發展經濟學,由於隻是對“發展過程”的描述,因此實質上仍然是配置經濟學,是配置曆史過程的經濟學,是配置發展的經濟學。因此,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的發展經濟學。

公平本身就是效益;公平與反對兩極分化本身可以提高社會總的福利水平。發展經濟學更看重的是社會總的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少數人先富起來的同時,使社會總的福利水平降低。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效益優先,兼顧公平”實際上是既無效率又無公平。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真正的公平不但要以整個社會為參照係,而且要以全球為參照係。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滿恐怖與戰爭的地球上,富國能真正活得很瀟灑。

真正的發展經濟學以對稱為核心而不是以均衡為核心。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前者是再生的,後者是配置的;前者以創業為基礎,後者以生產為前提;前者以價值為核心,後者以價格為機製。因此,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抽象的;前者是現實的,後者是理論的;前者是可控的,後者是不可控的;前者是整體的,消費—交換—生產是統一的、完整的、有序的、不可分割的,後者是可以在觀念中把它們區隔開來,是理論上的有序、實踐中的無序。所以前者是主體的,後者是客體的;前者是自覺的,後者是自發的;前者可操作,後者不可操作。

社會經濟是一個開放係統,其中各個要素的投入產出的相關性,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結構;由不同的曆史時期決定的經濟學範式,也有不同的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模型。總體上,在知識經濟時期與對稱經濟學範式中,經濟結構不僅僅是資本與勞動的二維(國內)、三維(國際)的投入產出,而是知識、資本、勞動相互結合的動態結構;在這裏,空間展開的不同模式、模式中不同要素及其不同比重,體現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因此,從宏觀來看的國內國際經濟結構是五度空間的,而不是平麵二維與三維空間的。

中國改革迄今存在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重性。所謂對稱,就是盡力從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軌,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國際潮流合拍。所謂不對稱,就是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之間不對稱。兩重性不是兩張皮,而是相互製約。對中國改革出現的問題,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是人為失誤,一種認為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兩種方案:一種是走回頭路,一種是在進一步發展中解決。兩種“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改革開放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改革開放以後的“市場經濟學家”的共同特點,都是走回頭路。一個是要補資本主義的課,走西方資本主義走過的老路,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個是以反私有製、反兩極分化為名,要回到計劃體製。兩種“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都同樣秉持線性思維觀下的線性發展觀。

倒退沒有出路,前進卻是揚棄。對稱經濟學是係統經濟學而非線性經濟學。在對稱經濟學看來,失敗是成功的必要環節。說改革已經取得成功和改革已經失敗,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麵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不是看“今天”,而是看“今後”。“今天”的失敗是“今後”的成功的必要環節。但“必要”不等於“充分”;認為“今天”已經使改革取得成功,也為時太早。隻有繼續前進——通過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來糾正改革的失誤,才能使改革笑到最後。

經濟落後國家可以利用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使自己在經濟上後來居上,經濟發展和政治製度也是對稱的過程。但對稱不等於同步,而是有著先後關係。根據對稱發展觀,不對稱是對稱的必經環節。因此,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可以有先後之分,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休克療法”失誤在於把政治與經濟的對稱理解為政治與經濟的平行,所以成了真正的“休克”。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有“後”,而且“後”的時間不能太長;同時,在通過不對稱到對稱轉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問題(主要是腐敗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公平)必須予以解決。

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是確立正確的經濟學範式的前提,也是堅持正確的改革觀、發展觀的前提,這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對稱為核心的五度空間的思維方式。五度空間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通過建立新的經濟學範式來自覺反映社會經濟規律,使經濟學範式同人類新的實踐模式相對稱、經濟活動模式同人類整體實踐模式相對稱,擺脫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困惑,走出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經濟協調有序發展。對稱經濟學是對稱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對稱經濟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經濟模式。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過程。對稱,是通過對策自覺實現的均衡,是智慧經濟時代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模式。它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通過博弈自發實現的均衡。對稱經濟學通過對對稱與均衡、對策與博弈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對稱。貫穿對稱經濟學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對稱意味著成功,經濟的對稱意味著企業的成功、社會的發展。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稱哲學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對稱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發展階段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對稱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五度空間理論的意義:知識與智慧轉變為生產力。如果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使人類根據質能關係式製造出原子彈,那麼五度空間理論導致知識、信息向能量和質量的轉化並裂變出生產力。五度空間理論使哲學和經濟學實現了統一,從而實現真正的哲學革命和經濟學革命。

追根溯源